葉湘嵐
【摘要】STEM+指的是在科學、技術、工程和數(shù)學四大學科的有效整合下,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的發(fā)展。隨著這一理念在教學中的不斷深入,有學者提出了STEM+不應固守這四大學科,更應實現(xiàn)多學科的整合。
【關鍵詞】小學語文;習作教學;STEM+;教學實踐
STEM這一理念最早是希望通過數(shù)學、科學和科技這三大學科的融合,強化學生的理解能力。任務驅動和行動導向是STEM+這一教學理念常用的兩大教學方法,即強調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實現(xiàn)小學生習作教學提升的目的。
一、基于STEM+理念,設置真實任務,設計習作課程
《格林童話》是深受小學生喜歡的書目,而且他們對這本書的內容十分了解,在學生解決虛擬問題的過程中,融入了自己的體驗和思考,設置出來的故事更加符合當今社會的交際法則。
科學思考:《森林中的老婦人》中的小女孩,為徹底擺脫貧困,想要開一家森林服裝店,需要思考哪些問題?
技術準備:如何選定地點,應該怎樣裝修?招聘什么樣的設計師和銷售員?
觀察記錄:每天的進入賬,客人對衣服的滿意程度……
二、“STEM+習作”的教學反思
1.活動設置的趣味性?!癝TEM+習作”讓小學語文作文回歸本真,讓學生在玩中掌握了知識和技能,加強了自身體驗。教師通過任務驅動,將問題轉化為寫作要求,學生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設計探究中來。比如,在上述的習作任務中,學生1:森林服裝店的設計理念要以綠色環(huán)保為主。學生2:在招聘設計師和銷售員的過程中,要考驗他們對綠色環(huán)保這一理念的理解,并進行現(xiàn)場實踐。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將這些觀察、思考以及心理情感的變化轉化為文字。
2.習作表達的創(chuàng)意性?!癝TEM+習作”的方式讓學生將任務轉化為實際的行動,在對任務的思考中產(chǎn)生全新的表達方向。一篇作文的完成可以分為如下幾大步驟:從全面到局部,最后將局部整合起來,這樣可以大大降低學生的寫作難度;一個主題、一篇文章也可以通過多種文體來表達,比如從科學到技術的討論,基于過程來寫一篇說明文,通過數(shù)學思維來描繪記錄。
3.教學資源的生成性。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教材是根本,多媒體是輔助手段,這樣的寫作就好比將學生封閉起來隨意亂想?!癝TEM+習作”以任務為驅動,鼓舞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在合作、交流和探究中發(fā)現(xiàn)新的方向。學生可以從自身需求出發(fā)去探索和發(fā)現(xiàn),提高自身表達能力,從而達到深層理解的目的。至于作文,會隨著學生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以及資源的積累,自然而然地生成。
“STEM+習作”對應了教學中的想象作文這一要求,如若從這一課型出發(fā)達到熟練應用,學生就會像科學家一定善于分析和研究,那么一定會推動小學語文寫作目標的完成,推動小學生習作能力的提升,進而提升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謝倫.中學真實寫作的兩個要點———基于“STEM+寫作”的真實寫作[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9(7).
[2]劉樹彬,徐云萍.基于STEMA理念的小學語文教學改革[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6(21):117-118.
[3]張紅梅.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STEMA理念的培養(yǎng)[J].學周刊,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