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愛君
這是一個小欄目,有多小呢?裝得下上下五千年。在這里,我們一起從小處著眼,領略中華文化的瑰麗浩蕩、燦爛光華。
日本國寶級醫(yī)生日野原重明在他的《活好》一書中說過:做到三點就能活出真實的自己。第一,不在乎身外之物;第二,不被他人評價所左右;第三,順其自然,不要勉強。按此標準看來,孟浩然這一生,雖然坎坷、落寞,也未曾實現(xiàn)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但真的算“活好”了——何況,他還擁有如許真正的朋友,留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這樣的人生,也許更值得我們欣羨……
大唐詩人孟浩然是一個怪咖,一個一輩子的布衣,一個矛盾的隱居者,一個倒霉的求職者,一個像李白一樣的狂人,一個不要命的性情中人。他死的時候,半個盛唐心都碎了。
他的詩寫得好極了。聞一多說,唐詩到了孟浩然,產生了思想和文字的雙重凈化;還說其詩之干凈,同代詩人無一能敵,只有他以前的陶淵明到達過同樣境界。但他的命歹極了。他生逢盛世,自己也有求功名的愿望,然而,卻終生與官場無緣。
人們只知道他的詩清淡寡欲,卻不知道這背后是一段現(xiàn)實的命運悲劇。做隱者,不是他人生的出發(fā)點,卻成了他人生的歸宿。一個功名心強烈卻又終生碰壁的人,為什么能夠寫出那么清、淡、雅的詩歌?連生前未曾謀面的杜甫,都夸他“清詩句句盡堪傳”。
或許應該反過來想,這個人的內心得有多強大,才能讓茍且的現(xiàn)實,絲毫不侵入他的詩與遠方?肯定有一種力量,重塑了孟浩然的內心。
孟浩然是襄陽人,家境不錯,讀書學劍,有俠者之風。20 來歲的時候,他隱居了。據《唐才子傳》記載,跟他的同鄉(xiāng)好友張子容,一起在鹿門山隱居多年。
在唐朝人眼里,那種消極遁世的隱者是不存在的。當時的社會風氣,流行以歸隱作為入仕的階梯,被稱為“終南捷徑”。但張子容率先走出這個迷夢。景云二年(711 年)秋,張子容決定入京考科舉。他認為科舉這條路,比隱居靠譜。孟浩然很傷心?!短撇抛觽鳌氛f他們同隱鹿門山,為生死交。如今要分別,內心觸動可想而知。但按照慣例,再傷心痛苦,也要寫詩送別。于是,他這樣寫:夕曛山照滅,送客出柴門。惆悵野中別,殷勤岐路言。茂林余偃息,喬木爾飛翻。無使谷風誚,須令友道存。前面四句還很正常,心中惆悵,臨別叮囑。后四句畫風突變,沒有像常規(guī)的送別詩一樣,祝愿好友考試順利。他在詩里警告張子容,將來不要因為地位變化,而破壞友誼。
這么寫背離了唐朝送別詩的慣例。這一方面是他倆的關系確實非同一般,另一方面則是孟浩然的真性情使然。
孟浩然的崇拜者王士源,在孟浩然死后,替他編了文集。他這樣說孟浩然: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交游之中,通脫傾蓋,機警無匿。
意思是說,孟浩然為人有俠義之氣,交友很真誠,即使初次相識也會以誠相待,不為俗世禮法所拘,而且從不藏匿自己的真實情感。
一個“真”字,是孟浩然對待朋友的最高原則。張子容考中了進士,但后來被貶樂城尉。此時,已經過了十余年,孟浩然從未忘記這個好朋友。當他聽說張子容被貶到樂城,實在放心不下,便決定從襄陽啟程去看望張子容。
孟浩然寫了好幾首詩,紀念他們的這場重逢,比如《除夜樂城逢張少府》:云海泛甌閩,風潮泊島濱。何知歲除夜,得見故鄉(xiāng)親。予是乘槎客,君為失路人。平生復能幾,一別十余春。
重逢的喜悅,淡到看不見,詩中反倒充滿悲的基調。雖然十多年未見,孟浩然對他們的友情并未疏離,仿佛兩人從未分別,該發(fā)牢騷就發(fā)牢騷,該抱怨就抱怨。我想,如果張子容在官場混得風生水起,孟浩然絕對不會千里迢迢專程去探望他。和你一同笑過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過的人,你卻永遠不忘。
這就是孟浩然與張子容的友情。
以40 歲為界,孟浩然的人生被掰成了兩截。
40 歲之前,他養(yǎng)望待時,卻假隱成真,很有隱士范兒。40 歲之后,他覺得“終南捷徑”無望,走科舉之路,卻連連遭遇挫敗。這時他心有不甘真隱成假。
開元十七年(729 年),孟浩然第一次到長安考進士,沒考上,做了一年北漂,看不到出路,遂返襄陽。走前,他給好友王維寫了一首詩: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詩中充滿了怨憤和牢騷,顯然沒有把王維當外人。
王士源后來說,孟浩然初到長安時,風光無兩。半個盛唐都為他震動,從張九齡到王維再到王昌齡,長安頂級的詩人都為他的到來而興奮。在一次群英薈萃的詩歌大會上,孟浩然當眾詠出兩句: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舉座皆驚,紛紛擱筆。這個開場,堪稱驚艷。但據史載,孟浩然第二次亮相,卻把前程葬送殆盡。
王維當時在朝廷做個小官,把孟浩然請到辦公室里聊天。聊著聊著,傳報說唐玄宗下來視察工作。孟浩然有點慌,把自己藏起來。王維卻想趁機向唐玄宗舉薦孟浩然,于是跟皇帝說:有個叫孟浩然的布衣詩人,現(xiàn)在也在這屋子里頭。
孟浩然趕緊出來相見。唐玄宗命他吟幾首寫的詩來聽聽,孟浩然遂詠誦起自己科舉落榜后的一首詩: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聽到“不才明主棄”這一句,唐玄宗怒了,當場插話:“我什么時候拋棄你了,是你自己不來要求當官,為什么賴到我頭上?”
離京前,孟浩然來跟王維告別,郁悶是難免的,所以贈別詩里滿是怨憤和牢騷。
如果你是王維,你會怎么回復他,怎么寬慰他?我想,99% 的人肯定上來就是一番熱血激勵。你成功,朋友會說恭喜啦;你失敗,朋友會說加油呀。但王維回贈孟浩然的詩卻是這么寫的:杜門不復出,久與世情疏。以此為良策,勸君歸舊廬。醉歌田舍酒,笑讀古人書。好是一生事,無勞獻子虛。
全詩都在勸孟浩然回鄉(xiāng)隱居。王維和孟浩然是山水田園詩的一對CP。他們之間的相互理解,會比其他類型詩人更深一層。
王維這么說,一方面是他自己做官就做得很郁悶,他真心不希望孟浩然也走這條路。另一方面是他深知孟浩然的為人,知道他一出山就以一片真心示人,不懂人情世故,這在官場上鐵定吃不開。
在他們分別12 年后,王維經過襄陽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想去看孟浩然,但老朋友已經過世。他的傷心,化成了一首祭奠的詩:故人不可見,漢水日東流。借問襄陽老,江山空蔡州。
或許,對王維來說,孟浩然一走,世上再難找彼此懂得之人。他們曾經各自忙亂,卻互相牽掛,這就是最好的友情。
世人對孟浩然有一個最大的誤解:孟浩然詩風冷淡,個性肯定隨和,沒有棱角。實際上,王維看得很準,孟浩然個性狷介,坦蕩率真,時露狂放。
若要在盛唐找一個孟浩然的同類人,排位第一的是李白。他們都有建功立業(yè)之心,都曾借隱居養(yǎng)名氣,但也都不是汲汲于富貴利祿之人,哪怕是向人求官的干謁詩,寫起來也絕不掉價,一定有一根傲骨撐著,維持住獨立人格。
李白一生自視甚高,從不輕易許人。在他的朋友圈中,前輩如李邕,同輩如王昌齡、高適,晚輩如杜甫,雖交往甚密,但看不到他對這些人有所稱贊。但對孟浩然,李白卻瞬間變成追星的小迷弟。
杜甫給李白寫了那么多詩,李白卻鮮有表示,為什么?因為,李白把詩都寫給孟浩然了,而孟浩然寫給李白的詩,一首沒有。
我們今天無法知道孟浩然對李白的態(tài)度,但他們的相處肯定不賴。史書記載,開元二十三年(735 年)早春,襄陽刺史韓朝宗約了孟浩然一同上京師,準備將他舉薦給朝中同僚。到了出發(fā)的時間,適逢孟浩然與一位友人飲酒,酒興正濃。有人提醒孟浩然說,約定的時間到了,快出發(fā)吧,不然來不及了。孟浩然則回答道:“我現(xiàn)在酒興正酣,哪里管得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