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小欄目,有多小呢?裝得下上下五千年。在這里,我們一起從小處著眼,領(lǐng)略中華文化的瑰麗浩蕩、燦爛光華。
如果只通過教科書來學(xué)歷史,很容易得出零散、片面的結(jié)論。比如北宋改革家王安石,他絕非只是課本里那個冷冰冰的“變法機器”,而是一個有著鮮明個性和豐富維度的“有趣的靈魂”。透過康震教授講述的他的逸聞趣事,你感覺與這位千古名相一下子親近了不少,他的偉大與失敗,也有了更加合情合理的解釋……
在我們的印象中,王安石是個不茍言笑、沒什么情趣的人,也是一個思慮深刻、整天思考國家大事的人,還是個沉重的人。但人都有兩面性。生活中的王安石其實是個非常天真的人,常常被朋友們?nèi)⌒?,而他自己往往還會當(dāng)真。
王安石變法旨在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發(fā)展生產(chǎn)。有個小人就給他出了一個餿主意,說:“梁山泊有八百里的湖面,可以將這八百里的水都抽干,這樣我們就有了八百里的良田。那糧食還愁不夠吃嗎?”王安石一聽,非常高興,覺得這真是一個好主意??墒沁^了一會兒,他回過神來,說:“不對呀,梁山泊的水抽干了,可是這八百里的水放到哪兒去呢?”這時候劉貢父正好在場,順口就說:“那還不簡單,就在梁山泊這八百里良田旁邊,再挖一個八百里的梁山泊,把水放進去不就好了?”王安石一聽,哈哈大笑,覺得自己剛才是有點犯傻。
王安石第二次被罷相之后,退居江寧。他常常外出閑逛,特別喜歡到村子里轉(zhuǎn)轉(zhuǎn)。其中有一位姓張的老人,跟他關(guān)系特別好。每次到老張家門口,他就敲門,大聲叫:“張公在不在呀?”老張就應(yīng)聲答道:“是相公吧?”這個相公,在古代,既是妻子對丈夫的稱呼,也是對讀書人的稱呼,還可以指宰相。老張稱呼王安石為相公,其實就是稱呼他為宰相。王安石一聽樂了,裝作很沮喪的樣子說:“唉!我當(dāng)了那么多年的宰相,原來只跟你差了一個字。你叫張公,我叫相公?!?/p>
王安石天真、可愛,同時,也很率性,不愿意受束縛,所以在生活上很邋遢,很不講究,有時甚至到了令人瞠目結(jié)舌的地步。
王安石性不善緣飾,很長時間都不洗澡,衣服臟了、破了、舊了,亦不浣濯。當(dāng)他在京城任群牧司判官時,他的好朋友吳充、韓維都在京城做官。他們知道王安石的這個毛病,就約好每一兩個月,即相約到定力院洗沐,每家輪流拿出新衣服,給他替換,號稱是“拆洗王安石”。而王安石每次洗完澡出來后,見到新衣服拿來就穿,也不問衣服是哪兒來的。
就像我們所知道的,大多這種不同凡響的人物,對生活的細節(jié)都不太關(guān)注。因為他不是按照生活的規(guī)則,而是按照自己的性格來做事的。像王安石這樣的人,他天真、率直、直接、不假飾,這其實跟他在搞改革變法的時候那種強硬的性格是一以貫之的。
大家可能會問,這么不修邊幅、不愛洗澡的一個人,他的腦子里一天到晚都在想什么呢?
王安石酷愛讀書,經(jīng)常手不釋卷。在常州做知州時,宴客時會組織一些娛樂活動,比如看戲。而王安石看戲時從來都是面無表情,別人在旁邊一會兒哭一會兒笑,他卻總是沒反應(yīng)。但有一次大會賓客,同樣是來了一個戲班子當(dāng)場表演。就在大家都安安靜靜看戲的時候,王安石突然放聲大笑,把大家嚇了一跳。于是管事的把演戲的人叫到跟前,說:“你的表演竟然能使太守開懷大笑,應(yīng)該重重有賞?!迸赃呌腥擞X得不大對勁,認(rèn)為王安石好像不是被戲班子逗笑的,于是問他為什么笑。王安石說:“我是想到一本書上的兩句話,此前我一直對這兩句話百思不得其解,當(dāng)時突然豁然開朗,所以特別高興,不自覺地笑了出來?!蓖醢彩褪沁@樣的人,他對于自己關(guān)注的事情會傾力關(guān)注,對不關(guān)注的事情則熟視無睹。
他始終在考慮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這跟他率真的性格有關(guān)。他跟這個世界的關(guān)系不復(fù)雜,所以容易深入事物的本質(zhì)中,甚至有時會表現(xiàn)得非常執(zhí)著,并且不隱藏自己的真實個性,非常堅持自己的一套原則。
例如,王安石在群牧司做判官的時候,頂頭上司是我們大家熟悉的包拯,當(dāng)時司馬光也在群牧司工作。有一次包拯宴請同僚,有宴請就必然要喝酒。司馬光不愛喝酒,也不擅長飲酒,但是當(dāng)著上司包拯的面,也還是喝了。王安石卻不為所動。據(jù)司馬光回憶,從頭到尾,在座的不管能不能、會不會、喜歡不喜歡喝酒的人都喝了,只有王安石一個人,始終沒有喝一口酒。
可能有人會說王安石也太不給人面子了,其實這恰好反映了他的性格。他很執(zhí)拗,堅持原則,決不肯隨波逐流。不過,講究原則的人,對別人講原則,對自己也很苛刻。
有一次,劉貢父去王安石家找他聊天談事,當(dāng)時王安石正在吃飯,便讓人將劉貢父帶到書房等候。劉貢父看到硯臺底下壓了一摞書稿,是王安石寫的,拿起來一看,是論兵的。劉貢父是個喜歡開玩笑的人,并且聰明,記憶力超強。他把文章看了一遍,就背下來了,然后不動聲色地將書稿壓回硯臺底下,坐在椅子上靜靜等待著。過了一會兒,王安石吃完飯回來,兩人坐下聊天。王安石問:“你最近都干嗎呢?寫了什么文章?”劉貢父說:“也沒什么,我最近對于論兵的事比較感興趣,寫了一篇論兵的文章,不過還沒有寫完?!蓖醢彩驗樽约赫趯戇@方面的東西,一聽很感興趣,忙問他是怎么寫的,主要觀點是什么。劉貢父一邊說也沒什么大不了的,一邊按順序把王安石書稿的內(nèi)容都背了出來。王安石一聽,有點傻眼了:自己寫的東西不都是人家寫過的嗎?那還有什么意義呢?等劉貢父走后,王安石從硯臺底下把文章拿出來,嚓嚓嚓,全撕了。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王安石不只是對別人苛刻,對自己更苛刻,用完美主義者的眼光來要求自己。
這種性格特點在王安石的詩歌欣賞和創(chuàng)作上也有表現(xiàn)。宋代人喜歡議論唐詩,李賀有兩句特別有名的詩: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威武雄壯,色彩斑斕。歷來都被認(rèn)為是好詩??赏醢彩瘏s很看不上,都已經(jīng)“黑云壓城城欲摧”了,怎么可能還有“甲光向日金鱗開”呢?太陽在哪兒呢?王安石就是這樣,總有一套自己獨特的看法,并且能敏銳地發(fā)現(xiàn)別人的問題所在。
王安石評詩很嚴(yán)格,自己寫起詩來要求更嚴(yán)格。他的一首詩,千古名作,叫《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這首詩在當(dāng)時就非常有名,有人還收藏了他的草稿。草稿上畫得一塌糊涂,最開始是“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太直接,太生硬,太書面化;改為“過”,“過”有一晃而過的意思,即有“走”的意思,也不妥;又圈去而改為“入”,“入”雖然解決了春風(fēng)深入江南的問題,但是說春風(fēng)“入”江南,這個詞不太恰當(dāng),也比較抽象;再改為“滿”,春風(fēng)“滿”江南,也顯得不夠含蓄。如是十許字,最后定為“綠”字,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既有動作,又有顏色、有詩意,將以上那些詞的含義都包含在顏色里了。這種詩對王安石來說不過是首小詩,尚且如此改動,耗費心思,若是要正兒八經(jīng)寫點東西,不曉得還得怎么改呢。
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了解王安石天真率直、既講原則又充滿執(zhí)著的性格特點。個性既是長處,也是短處。像王安石這樣,太過追求完美,太過講求原則,有時候難免有點不近人情,也不大能夠很好地反省自己。
比如,王安石退居南京時,家里有一名老兵,天天負(fù)責(zé)打掃衛(wèi)生,非常周到,掃地、擦桌子、擦窗戶……王安石對他贊不絕口。然而有一天,老兵擦燈的時候,一不留神把燈給砸了。王安石勃然大怒,認(rèn)為他辦事不力,立刻把他趕走了。當(dāng)時旁邊正好坐了個客人,客人后來對別人說:“王安石在喜怒之間就將家里的老兵辭退,那么他在朝廷里因為自己的喜怒而進退一個大臣也很容易啊?!睆膶抑行∈碌膽B(tài)度可以折射出對朝廷大事的處理。這也說明王安石性格里的確有缺陷。
王安石的另一個缺點就是過于執(zhí)著,俗稱“一根筋”。執(zhí)著是王安石的優(yōu)點,可以讓他不受干擾,一直堅持下去。然而當(dāng)執(zhí)著變成“過于執(zhí)著”時,就會產(chǎn)生反作用。
王安石的“一根筋”非常明顯地體現(xiàn)在變法過程中。新法推行得很艱難。有一次宋神宗對他說:“我聽說對于這新法,老百姓挺煩的,抱怨很多,是不是可以考慮撤點新法?將那些不合適的撤掉一部分?”然而王安石的回答是:“老百姓的抱怨算什么?天上打雷下雨,老百姓還抱怨呢?!鄙褡诼犃水?dāng)然不高興:“如果我們能讓人家打雷下雨的時候也不抱怨,豈不是更好嗎?何必非得讓百姓抱怨呢?”
王安石本來是憂心民間疾苦的,要不也不會想要改革變法。但這話說得卻不夠周到。因為他就是“一根筋”,總想的是怎么完成變法、實現(xiàn)富國強兵的宏大愿望。所以在變法過程中,顧不上考慮這些傷及民生的問題。他的觀念是:“不要管老百姓現(xiàn)在埋怨什么,因為什么事都會有埋怨,只要我們把事情做好了,真正實現(xiàn)富國強兵,百姓也就不埋怨了?!钡沁@番言論只沖著遙遠的理想結(jié)果,而忽視了眼前現(xiàn)實的問題,反而落下了話柄。這也是“一根筋”帶來的后果。
透過這許多精彩活現(xiàn)的逸聞趣事,我們對王安石也就有了比較全面的認(rèn)識。他不只是歷史教科書里推行熙豐新法的冷面宰相,而是一個豐富的人。他天真、率直、講原則、重事實,有時倔得可愛,有時又讓人生畏,他對理想的執(zhí)著讓人熱血沸騰,而過分“一根筋”又讓人惋惜不已。如此分明的個性,既是優(yōu)點也是缺點。然而唯有這樣優(yōu)點與缺點并存,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千古名相。
(摘自《康震講王安石》,中華書局,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