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春橋
(上蔡縣自然資源局 河南 上蔡 463800)
刺槐在我國各地均有栽植。刺槐生長迅速,萌芽力強,根系發(fā)達,具根瘤,耐干旱瘠薄土壤,耐鹽堿地,抗煙塵,是優(yōu)良的水土保持、防風固沙、改良土壤、荒山造林、四旁綠化和速生用材樹種。刺槐葉是高效綠肥,刺槐花是蜜源植物,樹皮可用于造紙,種子可榨油。刺槐用途十分廣泛,經(jīng)濟效益、生態(tài)效益十分顯著。
刺槐屬溫帶樹種,喜光、喜溫暖濕潤氣候,在年平均氣溫8 ℃~14 ℃、年降雨量500~900 mm 的地方生長良好,不耐水濕。抗風性較差,不耐庇陰,在沖風口和陰坡不宜栽植。刺槐適應性強,對土壤要求不嚴,在砂土、壤土、粘土和石灰?guī)r風化的土壤上都能生長,但以土層深厚疏松的鈣質(zhì)土生長最好。刺槐的萌芽性和根蘗性都很強,易于無性繁殖更新,其根系具有根瘤菌,能夠起到固氮、增加土壤肥力和改良鹽堿地的作用。
刺槐4~5 月開花,莢果8~9 月成熟。選擇生長健壯、樹干通直、無病蟲害的10 年以上母樹采種。當莢果顏色由青綠色變?yōu)槌嗪稚?,果皮變硬呈干枯狀時即可采摘。莢果采回后,攤放在陽光下曝曬,每天翻動數(shù)次,并用木棒敲打莢果,使其開裂脫粒;風選去雜后密封干藏,為防蟲蛀,可拌入適量防蟲藥劑。
刺槐育苗圃地應選擇肥沃、濕潤、中性偏酸的沙質(zhì)壤土。春季播種。因刺槐種皮厚而堅硬,透水性差,不易發(fā)芽,因此,在播種前需進行浸種催芽。方法是用50 ℃~60 ℃溫水浸種24 h,除去浮于水面上的壞種或雜物,然后把膨脹的種子進行催芽。催芽時可用籮筐,蓋上濕麻袋,放在向陽溫暖處,每天噴水保持濕潤,經(jīng)4~5.后,待種子萌動時即可播種;仍未膨脹的種子用同樣方法再浸種,或用熱水燙5~6 h使其膨脹,然后晾干再播。條播時,播種溝距20~25 cm,深3~4 cm,播后覆土1~2 cm,并鎮(zhèn)壓,使種子與土壤密接,播種量3~4 kg/667 m2。當苗高達4~5 cm 時進行間苗,苗高8 cm 左右時定苗,選留生長健壯和分布均勻的苗木。幼苗管理要少澆水、勤鋤草,多雨季節(jié)要注意排水,防治病蟲危害。
選擇背風向陽,不易遭受寒凍霜害的沙土、沙質(zhì)壤土、石礫土均可。造林前需根據(jù)當?shù)貧夂?、土壤和植被狀況,采取水平階整地、反坡梯田整地、魚鱗坑整地和穴狀整地等適宜的整地方式。刺槐造林可用全干苗栽植和截干苗栽植2 種方法。在氣候溫暖濕潤,冬、春季風少的地區(qū),可用全干苗栽植。在氣候寒冷干旱的地區(qū),多用截干苗栽植法,截干高度一般以高出根頸部3~5 cm 為宜;但在沙地造林時,截干高度可適當高些。刺槐栽植時不宜過深,一般比原土印深3~5 cm。造林密度一般采用株行距1 m×1.或1 m×1.5 m,氣候、土壤條件不好的地區(qū)可適當密植。造林季節(jié)一般在春、秋季均可,在干旱多風或易遭凍害地區(qū),應在春季造林。
在造林后的1~2 年內(nèi),要采取除草、松土、培土和防治病蟲害等措施。在陡坡、植被稀疏的造林地上,大雨后往往出現(xiàn)坑穴淤沒、地埂坍塌的現(xiàn)象,應及時清理修筑,以免影響幼林正常生長。造林后2~3年應及時平茬,促使幼林旺盛生長,提早郁閉。根據(jù)營林目的,若為薪材林,可在造林后第2 年末進行平茬,促使萌發(fā)壯條,以后每2 年砍伐取薪;當樹勢衰老,應伐樹刨掉老根蔸,促使根蘗復壯或重新造林。若兼顧薪材和用材,在造林后2 年平茬,再2 年后進行第1 次砍伐取薪,同時,每畝保留10~20 株優(yōu)勢木不砍作為上木,以培養(yǎng)用材,其余的作為下木,其取薪周期為2 年。
刺槐常見的病害是苗期立枯病,可在發(fā)病初期,用50%代森銨300~400 倍液噴灑。常見的蟲害是刺槐尺蠖,在華北地區(qū)發(fā)生較多,主要是幼蟲取食樹葉,嚴重者能將樹葉吃光,影響林木的生長。防治方法:蛹期在被害樹根際表土層10 cm 處組織人力挖蛹,可減少越冬蟲口密度;老熟幼蟲期,在林內(nèi)噴灑白僵菌溶液,或40%氧化樂果乳劑1 500 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