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波,鄒欣欣
(安徽省地質礦產(chǎn)勘查局311地質隊,安徽 安慶 246003)
本區(qū)位于準陰臺隆岳西臺拱東端南緣,夾持于桐城-太湖斷裂和桐城-菖蒲斷裂之間,是大別山東南部韌性剪切帶的一部分。區(qū)內新裂構造發(fā)育,巖漿活動強烈,各種變質巖層分布廣泛。
(1)地層。本區(qū)出露地層主要由上太古界大別山群文學嶺組和劉畈組組成。主要巖性為 :二長片麻巖(混合巖)、斜長片麻巖、二云斜長片麻巖、角閃斜長片麻巖、透輝石化斜長片麻巖,以及斜長角閃巖、淺粒巖、榴輝(閃)巖等。
(2)構造。本區(qū)地質構造復雜,特別是斷裂構造尤為發(fā)育。斷裂構造主要分為兩組 :即以北東向為主的桐城-太湖斷裂、桐城-菖蒲斷裂等一系列斷裂組成,斷層面上常見斜向擦痕,斷層性質具壓扭性逆斷層特征 ;北西向次之,主要由江家?guī)X、牛欄鋪、童鋪等一系列斷裂組成,構造巖以糜棱巖碎裂巖為主,其斷裂性質多為張扭性正斷層或平移斷層。主要表現(xiàn)為破壞北東向構造和地質界線的連續(xù)性。
(3)巖漿巖。區(qū)內巖漿活動頻繁,以屋脊嶺二長花崗巖為主,其次有黃崗巖、花崗斑巖、閃長斑巖、硅質細晶巖及一些基性-超基性脈巖。
(4)礦產(chǎn)。區(qū)內主要礦產(chǎn)有金、銅、金紅石、透輝石巖等,除桐城縣長沖銅礦可供地方開采外,其余礦產(chǎn)暫無開采價值。
查區(qū)位于大別造山帶東端,出露地層從前寒武紀變質表殼巖組合至第四紀。受桐城—太湖斷裂制約,區(qū)內北東向斷裂構造極為發(fā)育。巖漿活動頻繁,為成礦元素遷移富集提供了有利條件。
區(qū)內出露巖石地層單位有前寒武紀變質表殼巖組合及第四紀下蜀組。
前寒武紀變質表殼巖組合。枧山組合(Jsr):分布于枧山水庫一帶。主要巖性為透輝變粒巖、石英巖、黑云斜長片麻巖。透輝變粒巖中局部見有銅金礦化(Cu :2.18%,Au :798.7×10-9。據(jù)1:5萬青草塥幅區(qū)調報告)。
黃家龍組合(Hsr):分布于本區(qū)東部苗竹園及西南側范秀堂一帶。主要巖性為榴云片巖、石榴云母斜長片麻巖、黑云斜長片麻巖、石英巖。
第四紀下蜀組(Q4):分布于查區(qū)內枧山水庫、祠堂口及范秀堂等地。主要巖性為灰黃色含鐵錳結核亞粘土、亞粘土,下部為砂礫石層。
區(qū)內褶皺構造、斷裂構造均較發(fā)育。
(1)褶皺。本區(qū)褶皺可分為三期。早期褶皺 :卷入早期褶皺主要為變質表殼巖組合,僅見于露頭尺度上,發(fā)育平臥、斜臥、無根狀、緊密同斜褶皺。與圍巖構造不協(xié)調。由于受到后期變形改造,早期褶皺的樞紐方位不定。本期褶皺反映了深部構造變形特征。中期褶皺 :卷入本期褶皺不僅有變質表殼巖,還有變質侵入巖組合。這期變形主要表現(xiàn)以S1為變形面和軸向NW—SE向緊密同斜褶皺,在平行拉伸線理方向上表現(xiàn)為同斜褶皺,在垂直拉伸線理的剖面上為半封閉型、Ω型,甚至劍鞘型,這些褶皺的褶皺軸方向與所在巖層的拉伸線理方向一致。因此,剖面上所顯示的緊密同斜褶皺大部分是A型褶皺。反映了中深部部構造層次的形變。晚期褶皺 :發(fā)育于區(qū)內變質表殼巖和變質侵入巖中。褶皺樣式為寬緩的直立褶皺,反映了淺部構造層次的形變。
(2)韌性剪切帶。查區(qū)韌性剪切帶規(guī)模較小,僅在枧山小學南側可見,主要分布于陶沖片麻巖、榴輝巖以及變質表殼巖中,榴輝巖常被拉伸成布丁、透鏡體,圍巖產(chǎn)生廣泛的剪切變形。
(3)脆性斷裂。按其展布方位,可分為北東向、北北東向及北西向三組。①北東向斷裂。佘沖斷裂帶 :規(guī)模較大,控制了五聚嶺巖體的東南邊界,經(jīng)歷了張、壓、張的多次迭加作用,其與北北東向構造復合部位是找礦的有利地段。②北北東向斷裂。發(fā)育于查區(qū)外圍南部桐城—太湖斷裂帶與佘沖斷裂帶之間地區(qū),經(jīng)歷了張、壓、張的多次迭加作用,以北北東向構造蝕變帶及糜棱巖帶為標志,主要分布在地裴、楓凸嶺、下凸、眠牛灣、平陽畈等地,總體上呈向南西收斂、北東撒開的趨勢,平面上呈雁行排列,具尖滅再現(xiàn)、尖滅側現(xiàn)及分枝復合現(xiàn)象,控制區(qū)內金多金屬礦化點的分布,為本區(qū)重要的控礦構造。③北西向斷裂。主要有范秀堂、華老屋等斷裂,斷裂為壓扭性平移性質,切錯了北東向構造及地質界線。
查區(qū)內巖漿巖發(fā)育,主要包括兩類,一類為前寒武紀變質侵入巖,主要有陶沖片麻巖 ;另一類為中生代未變質侵入巖,主要有五聚嶺超單元。
(1)變質侵入巖(構造巖石單位)。陶沖片麻巖(Tgn):分布于五聚嶺巖體的南東側,呈北東向展布。主要巖性為中細粒二長花崗片麻巖,巖石呈灰白色,淺肉紅色,礦物成分為斜長石、鉀長石、石英、角閃石、黑云母,以及石榴石、綠簾石、磁鐵礦、鋯石、磷灰石等。弱變形巖石呈塊狀、片麻狀構造,強變形巖石多為片麻狀-條紋狀、條帶狀構造,直至局部形成糜棱巖。中細粒不等粒變晶結構、碎斑結構。陶沖片麻巖與表殼巖組合呈明顯的侵入接觸關系并共同變形。
(2)中生代侵入體(巖石譜系單位)。五聚嶺超單元 :位于查區(qū)北部,呈巖墻狀產(chǎn)出,北東向展布。由金雞寨單元(K2J)和中義單元(K2z)組成,兩者呈涌動接觸,且金雞寨單元侵入于中義單元之中。查區(qū)出露金雞寨單元,出露面積約2.5km2,巖性為鉀長花崗巖。
(3)脈巖。區(qū)內脈巖種類較多,自基性—中性—酸性均有產(chǎn)出,基性巖脈主要為輝綠巖,中性巖脈為正長斑巖、閃長巖及閃長玢巖,酸性巖脈為花崗閃長巖、石英正長巖、花崗巖及花崗斑巖。另外還有石英脈及暗色脈巖煌斑巖。它們的展布方向主要為北東向,北西向、近東西向次之,主要分布于陶沖片麻巖及表殼巖組合中,其中酸性巖脈出露量最多,規(guī)模最大,中性巖脈次之,基性巖脈最小。
查區(qū)曾遭受多期構造運動及熱液交代作用,巖石蝕變強烈。主要表現(xiàn)為硅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鉛鋅礦化、螢石化、綠泥石化及高嶺土化。
(1)硅化。主要發(fā)育在北北東向構造蝕變巖及糜棱巖帶中,
表現(xiàn)形式有兩種 :一種是石英質礦物沿裂隙充填,形成細脈狀或網(wǎng)脈狀石英及硅質細脈 ;另一種 :石英在構造巖中以團塊狀、碎斑、碎粒、碎粉狀產(chǎn)出。凡具硅化的巖石均非常堅硬、金的背景值一般較高(55×10-9~ 160×10-9)。
(2)黃鐵礦化。在地表一般表現(xiàn)為褐鐵礦化,局部見假象褐鐵礦、常與硅化緊密伴生。其分布形態(tài)主要有團塊狀、細脈浸染狀、星點狀,晶形為自形半自形及它形,多沿構造裂隙面充填,常與石英細脈共生,它形細粒黃鐵礦密集的分布地段,含金豐度普遍較高。
(3)褐鐵礦化。主要分布于地表氧化帶中。呈網(wǎng)脈狀、薄膜狀(火燒皮)、團塊狀產(chǎn)出。由于氧化淋濾作用,硫化物流失,往往形成蜂窩狀,溶蝕孔洞,其中有時見有硅質殘留骨架。
(4)綠泥石化。在二長花崗巖和片麻巖中均為常見,分布極為普遍。
(5)高嶺土化。主要分布在巖體和片麻巖類巖石受風化較強的地區(qū)。
查區(qū)已發(fā)現(xiàn)金礦(化)帶有佘沖、平陽畈及洪家共三處,分別位于查區(qū)北部、東部及西南邊部。
(1)佘沖含金糜棱巖帶(Au-Ⅰ)。位于查區(qū)北部小寨-佘沖一帶,含金糜棱巖帶呈北東75°方向展布,長條帶狀,陡傾,分布長約1250m,寬40m。含金糜棱巖帶內巖石具硅化、綠泥石化、褐(黃)鐵礦化、鉛鋅礦化等蝕變礦化特征。該帶經(jīng)地表槽探工程揭露,圈定金礦(化)體2個,寬0.2m ~ 0.8m,金平均品位1.31g/t ~ 6.05g/t。礦石類型為含金糜棱巖。蝕變較弱,僅見星點狀黃鐵礦化、鉛鋅礦化,局部見蜂窩狀褐鐵礦。
(2)平陽畈金礦化構造蝕變巖帶(Au-Ⅱ)。位于查區(qū)東側邊部平陽畈。含金構造蝕變巖帶呈北北東20°~ 25°方向展布,脈狀、透鏡狀,陡傾,分布長約350m,寬0.5m ~ 1m。帶內巖石具硅化、綠泥石化、褐(黃)鐵礦化、鉛鋅礦化等蝕變礦化特征。經(jīng)前人BT1采樣分析,含金為0.3g/t ~ 1.2g/t。金礦化體的圍巖主要為陶沖片麻巖。
(3)洪家金礦化構造蝕變巖帶(Au-Ⅲ)。位于洪家北西330°約130m處。為兩條平行蝕變巖帶,主帶長約80m,寬約1.95m,平面上呈透鏡狀分布,走向北北東35°,陡傾。該帶的巖石組合為硅化黃鐵礦化碎裂巖、鉀化高嶺土化碎裂巖。礦化蝕變有強黃鐵礦化、褐鐵礦化,黃鐵礦呈團塊狀,細脈狀分布,褐鐵礦呈蜂窩狀、團塊狀。在TC3中刻槽取樣分析結果含Au0.3g/t ~ 1.5g/t。
本區(qū)找礦標志有如下幾點 :①北北東向斷裂構造及其帶內構造蝕變巖、石英脈發(fā)育地段。②黃鐵礦化、鉛鋅礦化、綠泥石化等礦化蝕變較強,并具有黃鐵礦化~鉛鋅礦化~螢石等礦物組合的礦化蝕變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