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根據(jù)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先輩們敬糧食若神明,不容絲毫褻瀆。糧食有生命,也有靈性,吃飯不只是得口舌之快,要懂感恩、有敬畏……
開頭:由頭開篇,引發(fā)思考
中間:聚焦主題,微孔切入
結(jié)尾:引用名言,重申觀點
江蘇省阜寧中學高三(19)班 陳欣
英國作家毛姆在《月亮與六便士》中批判物欲折斷人類的理想之翼,亦有人以“面包與水仙花”之類的比喻來告誡人類應追逐心中圣地。(以名著、名言內(nèi)容作為由頭,類比聯(lián)想引出論題,體現(xiàn)了考生厚實的人文素養(yǎng))
竊以為,若無面包,又怎能上九天攬月,追尋那一地的星光?面包這類糧食,所代表的絕不僅是人類膚淺的口腹之欲,悠悠進化之路,人類攜著糧食一同擺脫那心智未開的蒙昧時代,向更高的光明處前行。(用“竊以為”三字過渡,提出本文的中心論點)
誠如古語“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所言,人類敬畏糧食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人早已明曉那顆顆飽滿潔白的米粒中蘊含的精神和靈氣,懂得那一片金黃的麥地所象征的情感——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從歷史角度闡釋糧食的價值意義,也寫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觀念)
“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保ù颂幙梢詮膰嬅裆雀邔用嫔线M行闡釋與生發(fā))一個生命如何才能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追逐遠方的那束水仙花呢?唯有緊握手中的面包,以糧食為繩,與歲月拔河,才可尋覓更高處的夢想。(先引用,再生發(fā),既觀照人生,又指明路徑)
建國70 周年之際,“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被授予了“共和國勛章”,他接受采訪時回憶起當年的饑寒歲月,慨嘆說:“那時候每家都幾近斷炊,連乞丐上門討飯,主人家也拿不出一點吃食?!?/b>而當記者問他是否擔心再次出現(xiàn)這般情形時,他堅毅地回答道:“不可能了,不可能了?!保ù颂幰栽∑絻纱巫鞔馂槔?,形成鮮明對比,強調(diào)當下糧食危機已遠去,為此,方能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回扣上文)
“不可能了”,這四個字似有千鈞力。(深度解讀袁隆平的話,強調(diào)了“面包”的基礎作用)是的,中國人民飽受缺糧之痛,歷經(jīng)風雨,終于獲得了糧食溫暖的擁抱。而今,人們在咀嚼糧食的同時,又何嘗不是在細細體味心中的那份自足充實和溫暖呢?(今昔對比,既禮贊新時代,又強調(diào)了糧食的深刻意蘊。此處,糧食已經(jīng)突破了植物學意義,具有了生命和靈性等哲學意義)
由是觀之,一個國家乃至民族首先必須滿足所謂的“口腹之欲”,然后才可期待更遠處的桃花流水、萬種風情。(以“由是觀之”得出結(jié)論,水到渠成。不過,此處應該回扣關鍵詞“面包與水仙花”)何出此言?因為口腹之欲的滿足,不僅僅能使一個人物質(zhì)上的需要得到滿足,它更是一個民族自豪感、認同感形成的基礎。試問哪一個百姓饑腸轆轆的國家能使國人由衷地生發(fā)出民族的自豪感、認同感?(該句體現(xiàn)了作者能從大處著眼,但可在“國人”之后增加一層內(nèi)容“知禮節(jié)和榮辱”,構(gòu)成層次上的遞進)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當《舌尖上的中國》等節(jié)目搬上熒屏,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糧食帶給人類的精神釉彩,給予人類的那份追逐高雅和夢想的堅實力量。(利用熱播節(jié)目,著眼當下,體現(xiàn)現(xiàn)實意義。此處還可做進一步生發(fā))
海子有言:“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b>我被這句詩猝然擊中,面包與水仙花從不沖突,品嘗手中面包的美妙,去踏上采摘水仙花的征途。(回扣開篇,引用海子名言,搖曳詩意,余味裊裊)
指導教師推薦語:本文能由物質(zhì)思及精神,并闡明了“物質(zhì)可以支撐、推進精神,精神可以升華、引領物質(zhì)”這樣一個樸素的道理?!懊姘迸c“水仙花”是兩個具有特定內(nèi)涵的意象,以其作為文章的標題,形象生動地揭示了材料的主旨,奪人眼球,引人遐想。
特邀名師王海玲點評:
本文有說理味而無說教氣,體現(xiàn)了人對自然饋贈的敬畏之心。新穎獨到之處有三:
一是不僅立意精準,緊扣“面包”與“水仙花”二者之間的關系來謀篇布局,而且比一般學生向前多邁出了一步,看到了精神對物質(zhì)的反作用。二是素材運用信手拈來,論證方法活泛自如。用例簡練,堅持以議帶敘,干凈利索;運筆老到,論證舉重若輕,酣暢淋漓。三是文章思路清晰,結(jié)構(gòu)緊湊。“竊以為”“誠如”“由是觀之”等過渡語串聯(lián)起全文的幾個論述層次,分述則力求通透,綰系則渾然一體,體現(xiàn)了作者深厚的駕馭功力。
當然,在很多細節(jié)上還有待打磨,其中很多論點可以向更深更高的層次探索,以便展示自己的思考深度。
(聽王海玲老師更多講解、看升格后作文請掃下方二維碼)
本期特邀“ 稻田工作者”周華誠抒寫他“與糧食同行”的所思所感。周華誠,作家,已出版《素履以往》《草木滋味》《造物之美》等20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