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廣根
怎樣才能提高小龍蝦稻田養(yǎng)殖效益?筆者通過近幾年對當地從事小龍蝦稻田養(yǎng)殖戶的技術指導與實踐,認為提高小龍蝦稻田養(yǎng)殖效益要把好以下幾關。
稻田養(yǎng)蝦應選擇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保水能力強,天干不旱,洪水不淹,且生態(tài)環(huán)境良好,周圍無污染源,土壤肥沃,底質自然結構的稻田。面積大小不限,但如果太小則不劃算,最好以50-100畝為一個養(yǎng)殖單元。對于規(guī)模較大,產量、效益要求較高的基地,還要考慮交通便利,電力供應有保證。
包括環(huán)形溝、田間溝的開挖,田埂加寬、加高、加固,水質、水位控制,水草種植等。
2.1 挖溝:沿稻田田埂外緣向稻田內7-8m處,開挖環(huán)形溝,堤腳距溝2m開挖,溝寬3-4m,溝深1-1.5m。稻田面積達到100 畝的,還要在田中間開挖“十”字形田間溝,溝寬1-2m,溝深0.8m。環(huán)形溝和田間溝面積占稻田面積10%。
2.2 筑?。豪瞄_挖環(huán)形溝挖出的泥土加固、加高、加寬田埂。田埂加固時每加一層泥土都要進行夯實,以防滲水或暴風雨使田埂坍塌。田埂應高于田面0.6-0.8m,埂寬5-6m,頂部寬2-3m。
2.3 防逃設施:稻田排水口和田埂上應設防逃網。
2.4 進排水設施:進、排水口分別位于稻田兩端,進水渠道建在稻田一端的田埂上,進水口用20-40目的長型網袋過濾進水,防止敵害生物隨水流進入。排水口建在稻田另一端環(huán)形溝的低處。按照高灌低排的格局,保證水灌得進,排得出。
種植水草既能為小龍蝦提供優(yōu)質餌料,又能為其棲息、蛻殼生長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是小龍蝦養(yǎng)殖成功的關鍵措施之一。蝦溝消毒3-5天后,在溝內移栽水生植物,如輪葉黑藻、馬來眼子菜、水花生等,栽植面積控制在10%左右。
養(yǎng)蝦稻田威脅小龍蝦生存的敵害較多,水蜈蚣、蛙、水蛇、黃鱔、泥鰍、肉食性魚類(如鯰、鰍、烏魚)、水老鼠等都是小龍蝦的天敵。因此,小龍蝦放養(yǎng)前須用藥物(如生石灰)徹底清除以上敵害,千萬馬虎不得。進水口要用20-40目紗網過濾,排水口也要用密網圍住以防止敵害侵入。平時要勤巡查,及時清除田內敵害生物。有條件的可在田邊設置一些稻草人、彩條布,恐嚇、驅趕水鳥。
放養(yǎng)的苗種應規(guī)格整齊,體質健壯,活力要強,附肢齊全,無病無傷,蝦苗要求在0.8cm以上;蝦種規(guī)格在2.5-3cm,同一稻田規(guī)格一致,一次放足。投放方法是先把蝦苗放進塑料盆內,慢慢添加少量池水至盆內水溫與田溝水接近,并按盆內水量加入3%-4%食鹽浸浴5分鐘消毒,再沿池邊緩緩放入田溝中,冬季放養(yǎng)晴天上午進行,夏、秋季放養(yǎng)選擇晴天早晨或陰雨天進行,避免曝曬。種蝦放養(yǎng)時,先用3%-5%食鹽水浸浴10分鐘,殺滅寄生蟲和致病菌。從外地購進的蝦種,因離水時間長,可先將蝦種在田溝水中浸泡1分鐘,提取擱置2-3分鐘,再浸泡1分鐘,如此反復2-3次,讓蝦種體表和鰓腔吸足水分后再放養(yǎng),提高成活率。稻田養(yǎng)蝦,在蝦種投放前后,溝內再投放一些有益生物,如水蚯蚓(投0.3-0.5kg/㎡)、田螺(投8-10個/㎡),河蚌(放3-4個/㎡)等。既可凈化水質,又能為小龍蝦提供豐富的天然餌料。
小龍蝦底棲爬行而且逆水上朔的能力較強,因此要注意防逃。養(yǎng)蝦稻田的進、排水口要設防逃設施,進水口用20-40目的網片過濾進水,排水口也要用密網圍住,以防止淡水小龍蝦逐水流而外逃;稻田四周田埂上要用70cm寬的密眼網片或石棉瓦圍攔,網片下端埋入土中20cm,土上部分成90度向內傾斜。用石棉瓦做防逃墻比較經濟,效果也比較好。平時要經常檢查進、排水口和封閉網片或石棉瓦有無漏洞(老鼠可咬破網片),防止逃蝦。
水質應符合健康養(yǎng)殖要求,淡水小龍蝦對重金屬、某些農藥如敵百蟲、菊酯類殺蟲劑非常敏感,應加以注意。稻田水位控制基本原則是:平時水沿堤,曬田水位低,蝦溝為保障,確保不傷蝦。3月控制在30cm左右;4月中旬以后逐漸提高至50-60cm;越冬期前的10-11月份控制在30cm左右;越冬期間適當提高水位進行保溫,控制在40-50cm。
適當投餌施肥是提高養(yǎng)殖產量的重要措施。小龍蝦食性雜,常用飼料有螺、蜆、野雜魚蝦、畜禽下腳料,水、陸草類、蔬菜,玉米、谷物、米糠、麥麩、豆渣、餅類。養(yǎng)殖時應以水草、農家肥為主適當配以豆渣、米糠、麥麩、餅類等農副產品及小龍蝦專用飼料。投喂做到“四定”,即“定時、定點、定質、定量”。具體地講,早期宜以動物性飼料為主,中期以水草、農家肥和農副產品飼料為主,后期以農副產品飼料和人工配合飼料為主。堅持每日1-2次,傍晚和晚上投喂,日投喂量控制在存蝦總量的1%-3%之間(以當天投喂的餌料在3-4小時吃完為度)。有條件的地方可多投放一些螺、蜆。
采用稻田養(yǎng)蝦模式小龍蝦發(fā)病較少,目前發(fā)現主要有兩種病給小龍蝦養(yǎng)殖帶來損失。
9.1 病毒病。由病毒引起,表現為病蝦螯足無力,解剖可見肝胰臟腫大,顏色變深;空胃,腸有擁堵、顏色分節(jié)現象。防治方法:①用 0.3-0.5mg/L 聚維酮碘或四烷基季銨鹽絡合碘全田潑灑,連用二次,每次間隔1-2天;②每畝用100-150g二氧化氯兌水潑灑。飼料中添加酵母免疫多糖可起到預防作用。
9.2 纖毛蟲病。由纖毛蟲附著引起,表現為在成蝦、幼蝦、幼體和受精卵的體表、附肢、鰓等部位形成厚厚的一層“毛”。防治方法:①用0.3-0.5mg/L四烷基季銨鹽絡合碘全田潑灑;②按說明使用纖蟲凈或硫酸鋅。另外,投喂克氏原螯蝦蛻殼專用人工飼料,可促進克氏原螯蝦蛻殼,使其脫掉長有纖毛蟲的舊殼。
長期捕撈、捕大留小是降低成本、增加產量的一項十分重要的措施。每年從4月初開始,一定要采用蝦籠、地籠網陸續(xù)將達到商品規(guī)格的小龍蝦捕撈上市(未達到規(guī)格的繼續(xù)留在稻田內養(yǎng)殖),這樣做既能將大規(guī)格小龍蝦及時捕起賣個好價錢,減少死亡損失,又能降低稻田中小龍蝦的密度,促進小規(guī)格龍蝦快速生長,提高產量效益。捕撈方法:將蝦籠和地籠網(網眼規(guī)格2cm左右)置于稻田蝦溝內或稻田中,每天清晨起籠收蝦,蝦籠和地籠隔一段時間移動一下位置,以利于捕蝦,有條件的可在籠中設誘餌引誘小龍蝦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