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浦縣實驗幼兒園 陳慧玲
園本課程學習應該是在深入學習、理解《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和《3—6 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的理念下,結合本園幼兒年齡特點、本園環(huán)境、本地區(qū)的特色,研討出具有教育和發(fā)展價值的,促進幼兒學習與發(fā)展的一種課程形式。它應該是一種擁有信手可得的、豐富的教育資源,讓幼兒更多地去接觸、去感受、去體驗、去操作,并通過多方面、多渠道的學習方式去學習的課程新模式。
漳浦地處沿海,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物產資源,更有許多家喻戶曉的風味小吃,家鄉(xiāng)水果也很豐富,如荔枝、楊梅、龍眼等常年遠銷外地,家鄉(xiāng)的糕點同樣讓我們的味蕾處于“興奮”狀態(tài)……這些美食常常讓人流連忘返。常常能夠聽到孩子們之間的交談:“今天媽媽帶我去吃肉圓了?!薄澳阋蚕矚g吃海蠣煎嗎?”“填鴨很香,但不能貪吃哦!”“我最喜歡吃荔枝啦,你喜歡吃什么”……“民以食為天”,生活離不開吃,而中班的孩子隨著經驗積累,認知水平、理解能力的提高,開始有了獨到的想法和評價。這對他們認識美食,了解美食給生活帶來的享受以及食物帶來的營養(yǎng),知道有的食物是人們在生活中經過不斷的嘗試改進方成就今天的模樣,同時為孩子養(yǎng)成健康的飲食習慣提供幫助。在活動中,我們制訂出相應的學習內容,如在講述活動“我喜歡的小吃”中展開自己對小吃的了解,簡單了解小吃的食材及烹飪方法。在美術活動“家鄉(xiāng)的水果”中,讓幼兒用繪畫、粘貼等方式來展示水果的形狀。在健康活動“我不挑食”“小熊拔牙”中,讓幼兒不僅知道食物中的營養(yǎng)對身體的重要性,也知道暴飲暴食對身體帶來的不良影響。這些都非常適合幼兒的認知需要和認知水平。
現(xiàn)階段幼兒在幼兒園要學什么、怎么學、如何學等問題,也值得探討。但總體來說,人是社會的人,幼兒園應考慮社會背景下人們的生活、學習、工作方式,考慮人們在步入社會后擁有積極向上、樂觀的態(tài)度,從而為幼兒形成和諧健康的性格打下良好基礎。因此,深入淺出地開展生活化、社會化的課程非常重要。基于這些原因,園本課程的選擇要慎重,正如我國的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所說的——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由此而言,幼兒園園本課程具有鄉(xiāng)土化、個性化、多樣化等特點,而這種能夠讓幼兒進一步感受社會現(xiàn)實,貼近生活,走進大自然的園本課程,對幼兒的認知發(fā)展有很重要的意義。
雖然園本課程開發(fā)是一個自主探索、自主發(fā)展、不斷完善、走向成熟的過程,但課程開發(fā)對于任何教育機構來說都是異常嚴肅的工作。而能否讓園本課程從開發(fā)到實施,再反思,再生成等一系列的具有延續(xù)的“生命”應立足整個幼兒園的特色發(fā)展,發(fā)揮幼兒園課程研究人員的集體智慧、老師們長期堅持不懈的探索和實踐,因此,整個幼兒園教師的鉆研精神團隊合作與學習極其重要。學校中班年段自開展以家鄉(xiāng)的特產、小吃、糕點和水果為主題的活動以來,教師們便展開了一系列的研討活動,然后擬出方案,請林箐教授進行指導,并從專業(yè)的角度提出了寶貴的意見,讓虛心請教的教師們受益匪淺。接著教師們繼續(xù)逐步地完善想法,認真地去了解掌握所要開展主題活動的有關知識。其中有各班級的教研,比如本班開展的是“家鄉(xiāng)糕點香”主題活動,主要從舊鎮(zhèn)的翰林糕點、佛曇的雙檔桃餅和杜潯的酥糖三種入手,我們收集相關宣傳視頻,至實地參觀、品嘗,對這些產品有了系統(tǒng)的學習與掌握。同時有年段的教研,打破班級界線,開展“美食一條街”的創(chuàng)造性游戲,在游戲中,他們有當服務員、老板、廚師,來經營自己的小吃店;也有加工廠,為各個小吃店提供食材;有收銀臺,讓顧客、老板存錢領錢……讓幼兒們親自體驗生活,感受勞動的辛苦與快樂。在園本課程開發(fā)中,教師轉變了教育觀念,改進了教育策略,提高了研究能力,堅定了專業(yè)信心,豐富了專業(yè)知識,提高了專業(yè)能力。
要使我們的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跟有沒有豐富的教育資源,能不能讓孩子真正感受、接觸和體驗活動有著重要的關系。我們年段確立以家鄉(xiāng)的美食作為園本課程進行開展。我們年段的所有教師開展了籌備工作。首先是園領導組織大家參觀有關廠家,如在舊鎮(zhèn)的翰林糕制作廠家進行參觀學習,了解其制作的原材料、工序及其歷史的淵源,并通過翻閱資料,使得教師對翰林糕有了深入的了解。還有在“家鄉(xiāng)的小吃多”的主題課程中,跟縣美食協(xié)會取得聯(lián)系,并獲得他們的大力支持,他們幫學校聯(lián)系店家或廠家;同時各班利用家長資源,如本班有在廣電局上班的家長,他為我們找來了許多有關小吃烹飪的視頻;有的則請一些比較會烹飪的家長到班級現(xiàn)場制作小吃;舊鎮(zhèn)翰林糕點師傅更是帶來了制作翰林糕的食材、印模,邊講解邊示范教給老師和幼兒制作方法,然后讓學生親手印翰林糕。在實踐中,有的孩子能印出模樣來,有的孩子還有待學習,通過這種對比,孩子能夠找出失敗的原因所在,并在不斷的實踐中進行完善。在翰林糕師傅的講解中,孩子們對綠豆的營養(yǎng)成分有了一定了解,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對傳統(tǒng)工具和現(xiàn)代機械化工具的區(qū)別更加了解。在親子互動中,讓幼兒與家長體驗合作的樂趣,而家長們在這次的活動中感慨萬千,有的家長為此而知道原來平時經常吃的糕點是這樣制作出來的,讓大家更明白了“活到老,學到老”的意義,他們不僅增長了見識,還為參加這次的親子活動感到興奮。
“以幼兒發(fā)展為本”是園本課程開發(fā)的核心理念。愛玩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在玩中學、學中玩是幼兒的學習方式。園本課程所特有的、來源于生活、來源于社會、跟本地區(qū)的特性有關的特點,讓更多幼兒擁有親自體驗和感受生活的機會。這樣幼兒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與提高,使幼兒能夠在課程發(fā)展的過程中越來越主動地學習、主動地生活,主動地投入,把幼兒園建設成更美好的樂園的實踐活動,從而讓幼兒度過一個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為培養(yǎng)幼兒成為“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的人奠定良好的基礎。
在我園園本課程的選擇、制定、實施、反思、再實踐的過程中,筆者體驗著與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游戲,一起生活的樂趣,同時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如還沒形成系統(tǒng)的認知和操作體系……但本園教師將在反思中探究,在探究中改進,在改進中繼續(xù)豐富與完善園本課程的內容,真正地讓孩子富有個性、健康和諧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