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qū)實驗小學 汪 萍
世世代代勤勞、質樸的閩南人民用智慧的頭腦和勤勞的雙手創(chuàng)編了優(yōu)美動聽、簡單易懂的閩南童謠,經(jīng)過多年的傳承,逐步形成一種珍貴的地方特色文化資源。音樂一直都是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將閩南童謠引入當?shù)匦W生的音樂課教學之中,有助于培養(yǎng)小學生對家鄉(xiāng)文化的熱愛之情。本文立足自身小學音樂教學經(jīng)驗,將閩南童謠在小學音樂課程中的教學方法簡要探析如下,供各位同仁參考、交流。
以往傳統(tǒng)的小學音樂課教學主要是教師在講臺上領唱,學生在臺下看著音樂課本上的歌詞跟唱,學生沒有任何的參與感和情緒體驗。所以,我們要拋棄這種守舊的音樂課教學方式,從小學生的自身特點出發(fā),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音樂氛圍。教授閩南童謠時也要創(chuàng)設豐富的音樂意境,激發(fā)小學生對本土音樂文化的學習興趣,以便更好地進行音樂課堂教學。
例如,我們在教學閩南童謠《新年歌》時,在上課前可以提前讓學生準備一些紅色的紙、膠帶、剪刀等工具,上課時教師要和學生一起動手用紅紙寫春聯(lián)、做燈籠、剪年畫等,然后把教室的每個角落都布置得充滿新年的歡喜氛圍。而后再跟學生討論過春節(jié)我們當?shù)爻速N春聯(lián)外,還有哪些傳統(tǒng)習俗。比如,過年時在廳堂中擺放隔年飯、常年菜、發(fā)糕等食物;還有家里的男人依輩“跳火群”,象征燒掉舊歲的邪氣,消災過運,迎來大吉大利的新一年等習俗。通過這些情境代入,把學生引入過新年的歡樂氣氛中,把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調(diào)動起來之后,再進行閩南童謠《新年歌》的教學?!俺跻辉?,初二巧,初三困到飽,初四頓頓飽,初五隔開,初六挹肥,初七七元,初八原金,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相信學生一定會積極主動地投入童謠的學習當中。
“愛玩”是小學生的天性,在游戲中學生能夠充分解放天性、釋放情緒、調(diào)節(jié)壓力。美學家席勒也曾主張游戲性學習,他認為游戲是“最美”的學習方式。所以音樂教學中,應該開展豐富的課堂教學模式,運用游戲教學,組織音樂游戲,讓學生在游戲的趣味性中充分感知音樂的魅力,體驗閩南童謠的樂趣,寓教于樂。
例如,我們在教學閩南童謠《十二生肖相歌》時,在開始上課時,教師可以先給小學生講一講關于十二生肖的來歷,以及流傳的關于十二生肖的神話故事,然后再教唱《十二生肖相歌》:“一鼠賊仔名,二牛駛犁兄,三虎爬山坪,四兔游東京,五龍皇帝命,六蛇予人驚……”教唱完畢后教師將提前準備好的代表十二生肖的頭飾拿出來,邀請12 名小學生上臺來扮演十二生肖,臺下的學生做“裁判”,共同監(jiān)督臺上學生的表現(xiàn)。然后組織大家一起來玩一個反應訓練游戲,比如,教師用閩南語說“一鼠?”,那代表“鼠”這一生肖的學生就要用閩南語回答:“賊仔名!”如果教師說“六蛇?”,代表生肖“蛇”的學生沒有回答出“予人驚”,或者沒有用閩南語進行正確的表達,那就要接受教師的小懲罰,用提前準備好的“充氣錘子”打屁股,以此類推。一個小小的游戲,不僅給學生帶來了無盡的歡樂,還能加深小學生對閩南童謠的記憶,寓教于樂,一舉多得。
音樂是一門能讓人身心愉悅的學科,可以緩解小學生的課業(yè)壓力,學生也可以通過音樂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所以,在小學音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盡量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創(chuàng)造和諧的師生、生生關系。在音樂課堂上植入閩南童謠的教學,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鄉(xiāng)音的親切、質樸,緩和嚴肅、緊張的課堂氛圍和師生關系,有效提高音樂課教學效率。
由于我國在大力推廣普通話學習,在學校里小學生的日常交流和上課學習基本都在說普通話,用到閩南語的機會比較少。而閩南童謠的教學,就是要用“原汁原味”的閩南語演唱出來,才能體現(xiàn)其中的文化特色。所以,閩南童謠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主動放下“架子”,向學生請教純正的閩南語發(fā)音。比如問一問學生爺爺奶奶有沒有教過自己一些閩南童謠,爺爺奶奶是怎么說閩南話的;或者問問學生閩南童謠中的某一句歌詞老師的發(fā)音是否準確,引發(fā)學生對閩南語的發(fā)音討論,還可以邀請學生來給自己當“老師”,糾正教師的不純正發(fā)音。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邀請學生的爺爺奶奶來到課堂上,給大家教唱正宗的閩南童謠。這樣,音樂課堂上不僅實現(xiàn)了真正的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還能拉近師生彼此之間的距離,營造和諧、歡樂的音樂課堂教學氛圍,真正實現(xiàn)互幫互助、互教互學。
課外音樂活動是指音樂課堂教學之外的所有音樂活動,是小學音樂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高質量的學校課外音樂活動,不僅能讓小學生發(fā)揮自身的音樂才能,還有助于提升小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所以,閩南童謠的教學不僅要深入小學音樂的課上教學,還要滲透到小學生的課外音樂活動當中,營造傳統(tǒng)文化氛圍,豐富校園文化生活,促進美好鄉(xiāng)音的經(jīng)典傳承。
例如,我們可以利用學校開展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的機會,舉辦以“不忘鄉(xiāng)音,傳唱經(jīng)典”為主題的閩南童謠歌唱比賽。入選比賽的閩南童謠經(jīng)典曲目有《月亮月光光》《炒香米,強強滾》《十二生肖相歌》《西北雨》《月光光》《炒香米》《天黑黑》等。同時,鼓勵各班學生以不同的形式進行歌曲表演,可以進行歌曲獨唱、歌曲合唱,還可以加入歌曲的情景表演,展現(xiàn)童謠曲目所要表達的意境,加入樂器伴奏,加入詩歌朗誦等元素?;蛘吒?shù)氐睦夏旰铣囆g團合作進行閩南童謠表演,引發(fā)臺下觀眾的情感共鳴,但要注意活動主題,需要全程都用閩南語來進行演唱。我們還可以邀請自己的爺爺奶奶或者當?shù)氐睦先藖韺W校當觀眾,觀看學校的主題表演活動。相信在動聽的歌聲和優(yōu)美的旋律當中,能讓每一個人都回想起自己美好的童年,沉浸在美好的回憶當中。不變的鄉(xiāng)音、濃濃的鄉(xiāng)情,不僅陶冶了小學生的情操,還調(diào)動了小學生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由于閩南文化的地域特殊性,我們還可以借此開展兩岸校際文化交流,加強團結,提高小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綜上所述,閩南地區(qū)民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傳承要從娃娃教育抓起,要從當?shù)氐男W音樂教育著手,要讓閩南童謠走進當?shù)匦W的音樂課堂教學之中。小學音樂教師也要與時俱進,革新教學觀念,轉變音樂教學方式,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開展游戲教學,充分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寓教于樂,激發(fā)小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對鄉(xiāng)音的熱愛,有利于培養(yǎng)小學生對家鄉(xiāng)、對祖國的熱愛之情,重拾遠去的美好鄉(xiāng)音,讓我們的民族文化能夠源遠流長,經(jīng)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