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qū)劉集實驗小學 孫蓮蓮
在小學階段的數(shù)學學習中,學生幾乎天天都在犯錯,犯錯的過程也是學生積累生活經(jīng)驗與常識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將學生的錯誤進行歸納與總結,了解學生的普遍性問題與特殊問題,從而能夠開展更具針對性的數(shù)學教學,將學生的錯誤“變廢為寶”,成為課堂教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服務于學生,幫助學生的學習效率進一步提升。
教師想要將學生的錯誤“變廢為寶”,成為教學資源,就要正視學生在學習數(shù)學時所犯的錯誤。教學就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犯錯只是學生在探索過程中的一次嘗試,因此,教師只有改變心中對錯誤的抵觸情緒,才能將錯誤變?yōu)橘Y源,重新利用于教學當中。
錯誤之所以被視為可回收的“資源”,最重要的原因即是學生能在自我反思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身在當前階段的不足之處。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應當利用這個特點,通過教師對學生的家庭作業(yè)、隨堂測驗、考試中的錯誤進行集中講解時,可以充分解決學生存在的普遍性問題。而在進行針對特殊問題的講解時,教師則可以從題型、題干等方向入手,為學生“排雷”,在錯題的講解過程中,進一步強化學生對基礎數(shù)學知識與數(shù)學概念的掌握程度以及對基礎數(shù)學知識與數(shù)學概念運用的熟練度。將錯誤視作切入學生病灶的良藥,并通過循序漸進的引導,讓學生有意識地進行自主錯題探究,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總結出自己的錯因,使其對自身的薄弱之處有更直接的了解,從而在下次碰到同類型或類似的題目時不出現(xiàn)同樣的錯誤。
在利用錯誤資源的過程中,教師在解決普遍性問題時遇到障礙,則可以通過錯誤資源反思自身的教學方法;在解決特殊性問題遇到障礙時,要透過錯誤的現(xiàn)象看到本質,對數(shù)學知識的整體性進行查漏補缺。
教師在端正了對待錯誤的態(tài)度之后,即可著手開展建立錯誤集的工作。教師通過建立錯誤集,幫助學生分析錯因、及時記錄、階段性總結歸納方法,幫助學生有效規(guī)避同類型或類似錯誤。
在建立錯誤集時,首先,教師要幫助學生對錯因進行分析,讓學生對自己錯在什么地方、為什么錯有明確的了解。同時,也要對學生的錯誤類型進行區(qū)別對待,由于簡單的計算失誤或審題失誤而造成的錯誤,則可以酌情省略,而對于學生確實沒有理解透徹的部分要著重記錄,從而規(guī)避學生再犯同樣的錯誤;其次,教師要對學生所犯的錯誤進行及時記錄,不讓已有的知識漏洞保留過長時間,并有意識地向學生灌輸及時整理的觀念,讓學生把整理錯誤當作學習數(shù)學的必經(jīng)之路;最后,教師要定期對學生的錯誤進行階段性的總結與歸納,記錄學生在某一階段中的普遍性問題、特殊性問題,從而能夠在今后的教學工作當中與曾經(jīng)學過的內容進行串聯(lián),做到“溫故而知新”。
教師在講解學生普遍性的問題時,通過收集錯誤資源,圈定了普遍性問題的大致方向,教師隨即開展更具針對性的教學;在針對特殊性問題進行分析時,錯誤資源的收集能夠起到指導性作用,將學生所面臨的問題直觀地點出來,從而使教學更加高效。
錯誤資源的利用離不開學生本身。教師想要讓學生將錯誤資源利用起來,學生卻不為所動,這一切也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鑒于此,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主動糾錯的能力,讓學生擁有自省精神。
小學階段的學生在犯錯之后會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依賴心理,他們總是希望他人能夠站出來糾正他們的錯誤,而忽略了自己主動去探索的過程。若教師僅將正確的答案告訴學生,只會讓學生的依賴心理更加強烈,產(chǎn)生適得其反的效果。不僅如此,以此為法炮制出的學生的學習能力、探索能力也有待考究。因此,教師要在學生犯錯誤時,將錯誤直截了當?shù)攸c明,并讓學生自己去想為什么會錯、錯在哪里。此時,教師要給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去反復揣摩解決問題的方法、過程,并允許學生之間互相討論,用這樣的方式讓學生自己去糾正錯誤,幫助學生擺脫依賴心理,學生以此為法,得出了正確的答案,會產(chǎn)生強烈的成就感,將“自找麻煩”當作一種樂趣,學生的自主糾錯能力會進一步得到提升,自省精神得到更深入的發(fā)展。
綜上所述,教師要在數(shù)學教學中運用錯誤資源,首先,要正視錯誤資源,端正對待錯誤的態(tài)度,將錯誤作為切入點;其次,幫助學生高效收集錯誤資源,并在收集的過程中將錯誤與已經(jīng)學過的內容相整合,做到“溫故而知新”;最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糾錯能力,讓學生擁有強烈的自省精神,才能更加有效地將學生的錯誤資源利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