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瓏
后疫情時代,我們的教育從“線上”轉入“線下”,對于教育人來說,我們要深刻反思和體悟,積極挖掘疫情防控期間鮮活的教育資源,做好主題教育,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從班主任工作出發(fā),我以為班主任開展德育工作的主陣地——主題班會活動,應該認真借鑒學生居家學習期間線上主題活動的經(jīng)驗,思考如何將線上活動和線下活動有機整合,積極開展“線上+線下”的主題班會活動,更好地發(fā)揮主題班會活動的德育功能。當然,“線上+線下”的主題班會活動對班主任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活動的具體實施都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首先,線下線上相結合主題班會活動對班主任的專業(yè)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政治站位要高。線上的資源豐富充足,素材的思想性、教育性等考驗著班主任的德育嗅覺,無論是確立班會主題還是選用班會素材都要堅持政治第一的站位,要高揚時代的旗幟。二是思想觀念要新。信息化時代,面對疫情這一特殊情況,班主任要敢于創(chuàng)新教育的理念、手段與載體,避免為線上而線上的錯誤理念或錯誤實踐。三是調控能力要強。在班會活動過程中,當學生出現(xiàn)一些有爭議的發(fā)言時,班主任要有更強的場控能力和協(xié)調能力。四是信息化素養(yǎng)要好。線上線下結合的主題班會涉及許多信息技術的運用,軟件的選擇、素材的裁剪等等都考驗著新時代班主任的信息化水平。
其次,線下線上相結合主題班會活動的實施要因地制宜。一是形式的靈活性。一次主題班會活動的實施何時線下、何時線上,要根據(jù)內容和對象靈活安排。二是場地選擇的有機性。班主任可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手段拓展主題班會的場地。如旨在培育工匠精神的主題班會,可以連線到工匠的工作現(xiàn)場。三是手段的互補性。線下的主題班會活動,師生面對面的思想碰撞、情景體驗、情感交流等使得活動的氣氛和效果更佳;而線上的云討論、云交流、云展示、云共享、云采訪、云參觀的手段,挖掘并盤活了各種教育資源,進一步豐富了主題班會的內容;此外抖音、快手等短視頻軟件使主題班會更加生動活潑,尤其是一些活動中涉及投票、表決或者發(fā)表意見,線上的無記名投票、彈幕匿名評論讓評選更客觀、意見表達更流暢。四是對象的多元性。教師、家長、社區(qū)相關人員都可成為參與者和教育者,進一步形成教育合力。
無限的網(wǎng)絡空間給我們提供了無限的教育資源和教育契機。后疫情時代,德育人要站在新時代的高度,基于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創(chuàng)新課堂與“云端”結合的路徑,讓我們的教育變得更有寬度、廣度和深度,全面展現(xiàn)“三全育人”的無限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