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太倉市明德小學 張 浩
目前,我國教育著重強調立德樹人理念,對小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與心理健康等方面提出了德育教育要求。一方面,這是因為現代社會十分重視高素質人才的培養(yǎng),而學校本就是為社會發(fā)展培養(yǎng)儲備軍的機構。另一方面,這是因為現在小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十分復雜,家長、學校、教師、同學、社會、網絡都有可能影響小學生的身心健康,使其誤入歧途。而且,現在小學生的品格發(fā)育不容樂觀,每個學生身上都存在許多問題。因此,小學班主任必須要全面觀察小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行為表現、意識思想,客觀分析小學生所遇到的成長矛盾,根據小學生的發(fā)展實際去優(yōu)化德育教育的結構,為小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傳統的小學德育教育雖然一直存在,但是不受重視,以理論知識為中心,而且主要是圍繞愛國、感恩、誠信等理論展開。然而,小學生的成長經驗并不豐富,他們還無法理解這些抽象的道德觀念,而且也不懂這些理論與自己的現實成長有什么關系,所以認為德育學習毫無作用。因此,當務之急,小學班主任要根據小學生的現實成長問題去確定德育內容,保證小學生可以及時通過德育學習正確的做人道理,由此改變小學生的錯誤觀念。
通過觀察可以發(fā)現,本班學生雖然與父母的關系十分親密,但是卻已經習慣了父母的付出與犧牲,很少會產生回報父母的意識,缺少感恩父母的想法。因此,筆者就組織了一次感恩父母的主題班會,先是向家長詢問小學生的心愿、愛好等,大多數家長都可積極回答。然后,筆者再詢問小學生,引導小學生說出自己對家長的了解,發(fā)現大多數學生都不知道自己的父母喜歡什么、夢想是什么。這個鮮明的對比讓不少學生都感到十分羞愧,使其意識到自己一直都在接收與得到,而父母則為了照顧家庭犧牲了許多。
受到“唯知識論”思想的影響,小學班主任在實施德育教育的時候也出現了追趕教學進度的問題,而“灌輸法”又是最能增加知識數量的,所以小學班主任習慣單向對學生講解各種各樣的大道理。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理解能力較低,生活經驗不足,難以透徹理解大道理,更難以自主內化,高要求約束自己。對此,小學班主任可以嘗試積極組織德育體驗活動,利用豐富的實踐活動優(yōu)化小學生的德育感悟,以便切實優(yōu)化小學生的德育認識。
臨近清明節(jié),筆者策劃了參觀烈士陵園的實踐體驗活動,與小學生一同制作了白色的紙花,在周末與學生一同參觀了本地的烈士陵園。烈士陵園的整體氛圍是十分莊嚴、肅穆的,小學生也在這一環(huán)境的渲染下變得安靜、沉重。然后,筆者為學生講解了本地烈士陵園的由來,以及每一位烈士的英勇事跡,讓學生懂得現在的幸福生活都是這些革命先烈用鮮血、生命換來的。小學生很喜歡聽這些新奇的故事,也為革命烈士的英勇奮戰(zhàn)精神感到震撼,有不少學生表示他們根本無法想象這些革命烈士是如何用堅定的心智與偉大的理想去對抗敵人的,認真表達了自己對這些革命烈士的敬佩、感激與尊敬之情。最后,筆者告訴學生,現在有許多人依然在保衛(wèi)著我們的幸福生活,比如消防員、軍人、警察等,希望學生可以懂得感恩與珍惜。
目前,小學生普遍存在一些品行問題,比如有的學生十分嬌氣,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與品質;有的學生則十分驕傲,難以承認自己的失敗,同樣也不能正確對待他人的優(yōu)點與特長;有的學生脾氣十分暴躁,總是打架,違反課堂紀律等。面對這些現實問題,小學班主任要認真分析學生產生品行問題的根本原因,及時追本溯源,以便切實改善小學生的思想品德。
就如本班有一個學生很不喜歡勞動,甚至經常逃避勞動任務。為了更好地了解這個學生,筆者及時與家長溝通,發(fā)現家長十分溺愛孩子,認為學生年齡尚小,不需要做任何家務,所以會主動代勞所有事務,導致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從而產生了錯誤的勞動觀念。對此,筆者指出了這一教育方式的弊端,希望家長可以給學生自由,不要凡事都管著學生,而是要讓學生自己處理自己的問題,及時鍛煉學生的勞動能力,以便為學生的未來成長做準備。
總而言之,德育教育是小學教育階段的重要內容,關系著人才培養(yǎng)質量與社會影響力,所以小學班主任要積極完善德育教育結構,及時豐富德育內容,豐富德育實踐,全面優(yōu)化小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