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北方園藝》2019年第23期《不同施肥處理對清香核桃產量和品質的影響》(作者趙書崗等)報道,以清香核桃為試材,以節(jié)肥節(jié)水為目標,通過不同時期施肥,探索施肥時期及次數(shù)對核桃產量和品質的影響,旨在篩選適合山地土壤貧瘠核桃園的施肥時期和次數(shù)。
結果表明,施肥處理的核桃產量及仁質量、出仁率和營養(yǎng)物質含量顯著高于不施肥對照;萌芽期、幼果發(fā)育期和果實膨大期3次施肥處理的產量、單果質量、種仁質量等高于其他各處理,但萌芽期或幼果發(fā)育期、果實膨大期2次施肥,其單果質量、種仁質量及出仁率等指標與3次施肥處理差異不顯著;單次施肥處理以萌芽期或果實膨大期為宜,產量及單果質量等顯著高于不施肥對照。施肥顯著提高山地土壤貧瘠果園核桃產量及果實品質;萌芽期、幼果發(fā)育期和果實膨大期3次施肥,或者萌芽期或幼果發(fā)育期、果實膨大期2次施肥,增產增質效果顯著;單次施肥以萌芽期或果實膨大期最佳。
(王世明/摘錄)
據(jù)《Scientia 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報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19.108905),來自土耳其布爾瓦爾大學開心果研究所的人員研究了不同采收時間(早采:Boz,成熟期采收:Ben)和灌溉對Uzun和Siirt型開心果揮發(fā)性和芳香活性化合物及某些質量參數(shù)(脂肪含量、總蛋白質含量、總糖含量、含水量、pH值和質地)的影響。
結果發(fā)現(xiàn),開心果的水分含量通過灌溉增加(p<0.05),而油含量、蛋白質含量、糖含量、pH值和硬度不受灌溉影響。新鮮開心果的水分含量為46.42%~54.95%,具體取決于開心果的類型、采收時間和灌溉。蛋白質含量20.77%~23.15%。Boz開心果的蛋白質含量顯著高于Ben開心果(p<0.05)。開心果的pH值取決于采收時間,為6.08~6.44。在干開心果中總共測定了39種揮發(fā)性化合物,發(fā)現(xiàn)開心果的揮發(fā)性化合物主要由萜烯組成。在氣味分析中,在開心果中測定了35種氣味活性化合物。與非灌溉條件相比,灌溉降低了開心果揮發(fā)性化合物的濃度和氣味活性化合物的強度。
(周 洲/摘譯)
據(jù)《農學學報》2019年第12期《山西省梨主產區(qū)梨園土壤養(yǎng)分和葉片營養(yǎng)的調查研究》作者白牡丹等報道,作者對山西省梨主產區(qū)59個梨園土壤養(yǎng)分狀況和葉片營養(yǎng)成分進行了測定,分析梨園葉片營養(yǎng)元素與土壤養(yǎng)分之間的相關性。
結果表明,山西省調查的大多數(shù)梨園土壤pH值略高,有機質含量普遍低,有效磷、速效鉀、有效錳含量相對適宜,有效鐵含量較低;50%的梨園土壤全氮含量和有效銅含量偏低;少數(shù)梨園土壤有效鋅含量較低。大多數(shù)梨園葉片氮、鐵、錳元素較豐富,磷和銅元素相對適宜,鉀和鋅元素缺乏。梨園葉片中的氮、磷、鉀、鐵、錳、銅、鋅與土壤中相對應的元素含量存在一定的正負相關性,但相關性都不顯著。在山西省梨主產區(qū)應增施有機肥,并采用葉片診斷為主、土壤測定為輔的方法制定施肥方案。
(王世明/摘錄)
據(jù)《青島農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年第4期 《青島野生軟棗獼猴桃與其他品種之間雄蕊及花粉特性的研究》(作者劉猜等)報道,以青島野生軟棗獼猴桃和其他品種的軟棗獼猴桃為試驗材料,比較了花及花粉的形態(tài)、雄蕊及花藥特性和花粉的萌發(fā)率。
結果表明,軟棗獼猴桃有兩性花和雄花之分,雄蕊以及花藥的長度和花粉生活力之間沒有必然聯(lián)系。LD241、遼鳳1號、金香玉、魁綠、桓優(yōu)1號和青島野生軟棗獼猴桃為兩性花,花藥較長,但是花粉干癟,萌發(fā)溝不規(guī)則,花粉幾乎沒有生活力??捎ǚ埏枬M,表面具有3條規(guī)則的萌發(fā)溝。青島野生種、丹東野生種和維基3種雄株相比,青島野生軟棗獼猴桃雄株的花粉萌發(fā)率最高。常溫條件下,青島野生軟棗獼猴桃雄株的花粉在9天后幾乎喪失生活力,但是低溫冷藏9天時,約20%的花粉仍然具有生活力。
(王世明/摘錄)
據(jù)《Scientia 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報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19.108936),來自韓國江原國立大學園藝系的人員研究了采收時間對不同獼猴桃品種成熟品質的影響。研究人員分別在盛花后(DAFB)160、170和180天采收了綠肉獼猴桃品種“海沃德”,黃肉獼猴桃品種“Haegeum”和紅肉獼猴桃品種“紅陽”,并用100 μL/kg乙烯處理以研究其在25℃下的后熟品質。
結果表明,品種和采收時間對果實硬度、生化生理參數(shù)和整體感官質量有顯著(p<0.05)影響。獼猴桃品種的成熟質量會受采收時間的影響。在成熟期間,觀察到蔗糖、葡萄糖、果糖和總單糖的相似增長趨勢,后期保持或略有降低,與品種和采收時間無關。此外,根據(jù)硬度和硬度相關參數(shù)(呼吸速率、乙烯產生速率、果膠和聚半乳糖醛酸酶PG活性),在成熟的第2天,黃肉獼猴桃“Haegeum”和紅肉獼猴桃“紅陽”已具有了食用品質,而綠肉“海沃德”無論采收時間如何,都能在第4天獲得優(yōu)質食用品質。但是,基于能夠在成熟過程中達到最低重量損失 (避免皺縮),研究人員建議在盛花后160、170和170天分別采收紅肉獼猴桃 “紅陽”、黃肉獼猴桃“Haegeum”和綠肉獼猴桃“海沃德”。
(周 洲/摘譯)
據(jù)《江蘇農業(yè)科學》2019年第20期《生草栽培對贛南地區(qū)晚棱臍橙土壤微量元素及葉片營養(yǎng)吸收的影響》(作者朱婧等)報道,贛南地區(qū)是我國臍橙的主產區(qū),隨著種植規(guī)模不斷擴大,傳統(tǒng)果園的清耕栽培模式所產生的弊端逐漸顯現(xiàn),為了維持產業(yè)健康發(fā)展,科學的生草栽培模式在當?shù)刂鸩酵茝V。文章探討了不同生草栽培模式對臍橙果園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及葉片營養(yǎng)吸收的影響。
結果表明,生草兼施用生物有機碳的T4處理和采用秸稈覆蓋的T5處理在2015年其土壤有效鐵、錳、鋅、硼元素含量分別比CK處理顯著增 加 了 17.73%~41.55% 、59.09%~113.37% 、51.35%~55.86%、113.68%~117.09%,同時,T4處理與CK處理相比,其葉片微量元素含量也有顯著增加。說明在生草栽培模式上,采用梯面施用生物炭或是秸稈覆蓋能夠有效地促進土壤有機質的積累,也有利于提高贛南山地臍橙果園的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及葉片營養(yǎng)吸收效率。
(王世明/摘錄)
據(jù)《Scientia 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報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19.108935),來自印度ICAR-中央柑桔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研究了酸橙(Citrus aurantifoliaSwingle)的超高密度(UHD:1 600 株/hm2,株行距 2.5 m × 2.5 m)和高密度(HDP:每公頃 800株/hm2,行株距5 m ×2.5 m)種植,常規(guī)密度(CON:400 株/hm2,行株距5 m×5 m)果園作為對照。試驗地的氣候為熱帶、干燥、半濕潤氣候,年均最高和最低溫度分別為34.2℃和20.5℃,年降水量為1 128 mm。田間土壤含40 cm深的蒙脫石礦物。在試驗田中播種3年后,研究人員記錄了植物生長、土壤特性、害蟲(潛葉蟲)、病害(細菌性潰瘍病)、果實的理化參數(shù)和果實產量數(shù)據(jù)。
結果發(fā)現(xiàn),UHD的植株的有機碳 (1.13%~1.42%)和主要營養(yǎng)元素含量最高,HDP處理的植株葉片中的N和K含量最高。HDP植物冠層茂密而蓬勃,葉面積指數(shù)最大(1.49),而UHD植株的葉面積指數(shù)最低(1.18)。盡管在高密度人工林中蟲害和病害的發(fā)生率高于CON,但果實理化參數(shù)不受行間距的影響。在UHD下,單株產量始終最低。然而,以面積計,在不同年份,UHD人工林的產量(8.24~35.36 t/hm2)是對照(3.08~11.64 t/hm2)的兩倍以上。盡管在第1年的試驗中,超高密度種植園的產量(35.36 t//hm2)顯著高于高密度種植園(25.09 t//hm2),因此,在生產早期可能高密度種植是首選。
(周 洲/摘譯)
據(jù)《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9年第12期《二元覆蓋對蘋果樹低耗水生育期土壤水分的影響》(作者賈如浩等)報道,為探明間作油菜和果樹覆膜組合措施對黃土高原旱作蘋果園低耗水生育期土壤水分的影響,通過田間定位觀測試驗,對比分析了各處理土壤含水量、土壤儲水量等參數(shù)。
結果表明,在果樹萌芽期,蘋果樹覆膜+行間種植50%寬度油菜(PR1)和蘋果樹覆膜+行間種植100%寬度油菜(PR2)處理,其園內0~200 cm土層平均土壤含水量分別較對照 (蘋果樹不覆膜+行間清耕)提高了7.9%、6.9%,在果樹開花期分別較對照提高了3.5%、6.9%。兩種處理在蘋果樹萌芽期均產生了土壤水分競爭,油菜邊緣處是競爭最激烈的區(qū)域,這一時期PR1處理競爭程度小于PR2處理;在蘋果樹開花期PR1處理競爭現(xiàn)象不明顯,PR2處理競爭現(xiàn)象明顯;在這兩個時期內PR2處理均發(fā)現(xiàn)土壤水分低值區(qū)。與對照相比,兩種處理均能提高果園0~80 cm土層土壤儲水量,同時在0~200 cm土層不產生土壤水分虧缺現(xiàn)象。在黃土高原旱作蘋果園,推行PR1模式有利于改善低耗水生育期蘋果園的土壤水分環(huán)境。
(王世明/摘錄)
據(jù)《Scientia 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報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19.108990),來自葡萄牙蒙特斯與奧拓杜羅大學CITAB農業(yè)環(huán)境與生物科學研究技術中心的人員研究了虧缺灌溉下扁桃樹的生理生化性能。盡管扁桃樹要依靠水資源才能獲得高產,但人們普遍認為它是耐旱的。研究人員連續(xù)兩年夏季觀察了扁桃樹的一些生理生化參數(shù),以了解基于作物蒸騰量(ETc)不同的灌溉策略下扁桃樹的季節(jié)敏感性和行為。水分處理包括以下幾種:T100最佳需水量(灌水量為100%ETc);T70和T35為持續(xù)虧缺灌溉處理(灌溉量分別為ETc的70%和35%);T100-35的調節(jié)虧水灌溉制度(在灌漿階段將其灌水量減少到 35%ETc);T0(雨水灌溉)。
結果表明,與T100-35相比,T0和T35處理的扁桃樹葉片總葉綠素和類胡蘿卜素含量顯著減少。與其他處理相比,非灌溉樹的葉片可溶性蛋白質和可溶性糖含量顯著提高,而淀粉含量卻呈現(xiàn)相反的趨勢。雨水灌溉樹受到明顯的水分脅迫,其葉片相對水含量(RWC)、氣孔導度(gs)、光合速率(A)和蒸騰速率(E)最低,而內在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A/gs)。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ABA和IAA)通常在非灌溉樹中積累更多。扁桃樹被確認為是一種耐旱樹種,缺水情況下,在果實充實發(fā)育階段將水分施用量降低至35%ETc,不會造成產量損失,并且植物的生長狀況仍然不受脅迫影響。但是,為了獲得最大的生產潛力,在不限水的年份和地區(qū),充分灌溉可提高扁桃樹性能。
(周 洲/摘譯)
據(jù)《Scientia 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報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19.108938),來自美國康奈爾大學園藝系的人員研究了1-甲基環(huán)丙烯(1-MCP)處理和氣調貯藏后貨架期內Empire蘋果的果肉褐變情況。從冷庫中取出果實后,關于蘋果果肉褐變代謝知之甚少。Empire蘋果的果肉褐變呈棕褐色,這是一種生理性病害,通常在溫度0.5℃左右發(fā)生,被認為是冷害。但是,如果用1-甲基環(huán)丙烯(1-MCP)處理過的水果,在較高的貯藏溫度(2~3℃)下,果實的褐變率會增加。研究人員將未經處理或用1-MCP處理過的蘋果在0.5℃或3℃的氣調環(huán)境中保存40周,然后在20℃下放置10天。
結果表明,沒有經1-MCP處理且放置于3℃條件下的果實中內部乙烯濃度(IEC)和軟化率最大,而1-MCP處理的放置0.5℃下的蘋果中的乙烯濃度最低。1-MCP處理過的果實,0.5℃下貯藏后存在果肉褐變,而在3℃下貯藏后褐變發(fā)生則很少。經1-MCP處理后保存在3℃下的果實在貨架期內該生理病害的發(fā)生率和嚴重性大大增加。1-MCP處理過的水果在0.5℃的溫度下電解質的泄漏高于其他處理。不論貯藏溫度如何,1-MCP處理過的水果中多酚氧化酶 (PPO)活性均較高,但無論用不用1-MCP處理,在0.5℃條件下貯藏的水果中過氧化物酶(POX)活性均較高。在未經1-MCP處理的情況下,貯藏于0.5℃環(huán)境下的果實中的POX活性最高??傮w而言,在貨架期內褐變的發(fā)生發(fā)展與1-MCP處理的水果中較高的PPO活性和較低的貯藏溫度下較高的POX活性有關。
(周 洲/摘譯)
據(jù)《四川農業(yè)大學學報》2019年第5期《氮磷鉀配比施肥對扁桃幼苗生長及葉片養(yǎng)分含量的影響》(作者付曉鳳等)報道,作者通過土壤盆栽試驗,采用3因素4水平正交試驗設計,測定扁桃生長特性和葉片養(yǎng)分含量各項指標,評價氮磷鉀不同配比施肥下的苗木質量,采用隸屬函數(shù)模糊分析法進行綜合評價并篩選出最佳施肥配比組合。
結果表明,氮磷鉀配比施肥可不同程度促進扁桃幼苗的生長發(fā)育,除高徑比、莖根比和一級側根數(shù)外,株高增長量、地徑增長量、生物量、總根長、根表面積、根平均直徑、葉面積的最大值均出現(xiàn)在T6組N2P2K2(尿素0.770 g/株,過磷酸鈣 0.410 g/株,氯化鉀 0.304 g/株);不同施肥處理下扁桃幼苗的葉片養(yǎng)分含量有所差異,各施肥處理組葉片N、P、K含量均大于對照組。葉片 N、P、K含量最高處理組分別為 T11組N3P2K2(尿素 1.155 g/株,過磷酸鈣 0.410 g/株,氯 化 鉀 0.304 g/株 ),T7 組 N2P3K2 (尿 素0.770 g/株,過磷酸鈣 0.615 g/株,氯化鉀0.304 g/株),T10 組 N2P2K3(尿素 0.770 g/株,過磷酸鈣0.410 g/株,氯化鉀0.455 g/株)。綜上所述,通過隸屬函數(shù)綜合評價和苗木質量QI計算分析得出,最佳氮磷鉀處理組為T6組N2P2K2。
(王世明/摘錄)
據(jù)《甘肅農業(yè)科技》2019年第12期《果園地面覆蓋方式對桃果實常溫貯藏條件下品質的影響》(作者王晨冰等)報道,在秦安縣淺山半干旱區(qū),以17年生桃品種京隴7號為試材,研究了不同地面覆蓋方式對果實品質的影響。
結果表明,不同地面覆蓋方式對常溫貯藏條件下桃果實硬度、維生素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失重率以及腐爛率都有顯著影響,其中全園覆麥草15 cm處理的桃果實常溫下貯藏8天后果實硬度、維生素C含量減幅最小,同時可滴定酸含量和果實腐爛率降幅最大;壟黑膜保墑集雨覆蓋處理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變化較小,而對照處理(清耕)果實失重率最小。綜上所述,全園地面覆麥草15 cm的處理更有利于桃果實常溫貯藏。
(王世明/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