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燕
秋,是什么?是落葉飄飄,是碩果累累,是雁群南飛,也是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愁緒,遲暮之感懷。讓我們走進(jìn)詩歌中的秋天,去欣賞詩人筆下絢麗的秋色,去領(lǐng)悟詩人傷秋愛秋的情懷,激發(fā)自己對秋的獨(dú)特感受吧!
秋夜
唐·王建
夜久葉露滴,
秋蟲入戶飛。
臥多骨髓冷,
起覆舊綿衣。
秋是夏的結(jié)束,冬的開始。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要穿棉。”秋涼,在夜里特別明顯。看看晚唐詩人王建的《秋夜》,你一定會覺得這個場景非常熟悉。
秋夜漫漫,晶瑩的露水,從上面一片樹葉滴在了下面一片樹葉上。蟲子拍打著近乎透明的翅膀,飛入窗戶來。詩人躺在床上,漸漸感受到了涼意透過肌膚,傳到了骨髓里。啊呀,受不了了!詩人只得起來,拿起一件舊棉衣,覆蓋在身上,繼續(xù)睡覺。
近段日子,媽媽一定也忙著給家人換被子,添加衣物了吧!
秋涼晚步
宋·楊萬里
秋氣堪悲未必然,
輕寒正是可人天。
綠池落盡紅蕖卻,
荷葉猶開最小錢。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薄扒铩迸c“愁”自古以來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但是有人卻不這樣認(rèn)為,在他的眼里,秋自有秋的魅力。那人就是南宋的楊萬里。
詩人傍晚出門散步,迎著涼爽的秋風(fēng),不禁有感而發(fā)。他說,人們以為秋氣使人悲哀,在我看來其實未必是這樣的。輕微的一點點小寒意,這正是適合我們生活的天氣??!曾經(jīng)一片綠色的池塘,雖然紅色的荷花已經(jīng)凋謝,但是荷葉并沒有跟著枯萎,反而新長出了一片片如銅錢般大小的荷葉??粗@小巧玲瓏的荷葉,難道你不感到驚喜嗎?
我們一邊感受著詩人散步時細(xì)致深入的觀察,一邊為詩人豁達(dá)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叫好。無論是蕭瑟還是絢爛,無論是凋謝還是生長,決定我們情感的,終究不是秋天,而是我們對秋天的看法。
聞雁
唐·韋應(yīng)物
故園渺何處,
歸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
高齋聞雁來。
如果要給秋天找一個形象代言人,那么大雁該是很多人都認(rèn)同的對象。秋天到,一行大雁往南飛,聲聲雁鳴,勾起地上多少游子思鄉(xiāng)之情?。?/p>
公元783年,韋應(yīng)物出任滁州刺史,離開了家鄉(xiāng)。一個秋雨蕭瑟的夜晚,他獨(dú)自坐在樓閣上的書房里,淮南的秋雨淅淅瀝瀝,纏綿悱惻,冷清與孤獨(dú)讓他不由地想起了家鄉(xiāng)的親人,“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忽然聽到天空中自遠(yuǎn)而近,傳來大雁的叫聲,更是加重了詩人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忍不住感嘆道:家鄉(xiāng)路途遙遠(yuǎn),模模糊糊看不清它到底在哪個方向,我回家的思緒啊,無窮無盡,綿綿不斷。
秋夜曲
唐·張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長,
漫漫輕云露月光。
秋逼暗蟲通夕響,
征衣未寄莫飛霜。
秋有思,思家鄉(xiāng);秋有愁,愁歲盡;秋有樂,樂秋涼;秋亦有憂,憂什么?憂駐守邊關(guān)的親人。
唐代詩人張仲素以一個女子的口吻,寫了這份擔(dān)憂。這是一個夜不成寐的女子,她一邊聽著計時的漏壺中“丁丁”的滴水聲,一邊抬頭看著夜空中飄動的浮云,月亮在浮云后面時隱時現(xiàn)。窗外,傳來秋蟲的叫聲,它們通宵地叫著不肯入睡,大概是因為天氣涼了睡不著吧!女子想起了遠(yuǎn)在邊關(guān)的親人,過冬的衣服還沒有寄出,老天爺啊,千萬不要在這幾天里落霜飄雪呀!
讀這首詩,我們既感動女子對親人的關(guān)愛,又同情邊防將士的艱難。親愛的小朋友,秋天到了,你會憂慮什么呢?
秋詞
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宋朝楊萬里說秋天是“輕寒正是可人天”,而在唐朝詩人劉禹錫的眼里,秋天更好,好得勝過了春天呢!
你看,秋日的天空,云淡風(fēng)輕,晴空萬里,一只仙鶴排開云層,扶搖直上??吹竭@情景,詩人頓時詩興大發(fā),寫詩的欲望也跟著這仙鶴一路高飛,直沖云霄。
這真的太有畫面感了。我仿佛看到了一個興致勃勃,手舞足蹈的大詩人,他正張開手臂,大聲對旁邊的人說:“自古以來人們一遇到秋天,就悲嘆秋天的蕭瑟寂寞,我卻要大聲地為秋天叫好,她的美好甚至超過了春天??!”
親愛的小朋友,你眼中的秋天又是怎么樣呢?請你也來寫一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