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柳毅
摘要:課堂提問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常用的一種相互交流的方式,通過提問,可以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診斷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障礙,反饋教學效果,對學生進行個別指導。提問還有一個有效的功能,就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維持學生的注意力。
關鍵詞:數(shù)學? 課堂提問? 有效性
課堂提問是教學的核心,是數(shù)學啟發(fā)式教學的一種主要形式,也是教師常用的教學手段。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說明。
一、問題設置要問到點子上,引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
(1)從“問題”引入新課,引起學生注意。一出戲開頭設置懸念,自然會引人入戲,課堂教學也是如此。授課伊始,教師提出問題,容易吸引學生注意。如在《簡單事件的概率》教學中,教師問:“同學們玩過‘剪刀、石頭、布的游戲嗎?”學生肯定會說玩過,教師接著問:“那同學們覺得這種游戲公平嗎?”“如果公平,又是為什么呢?”……這樣,學生帶著問題很快進入狀態(tài),進而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2)于重點、難點處設問,幫助學生理解。教學重點好像是統(tǒng)管數(shù)十盞電燈的“總開關”,是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教師如果不掌握重點,就不能真正提高教學質(zhì)量。只有在有限的時間里,抓住重點,突出要害,才能做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因此,結合教學內(nèi)容,針對教學的重點、難點,精心設計幾個關鍵性的提問,有助于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學會融會貫通。設計提問,不要面面俱到,不要頻繁、煩瑣,要能夠以最短時間創(chuàng)造最佳效果。
二、課堂提問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啟迪學生的心智
《學記》載:“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后,后其節(jié)目?!本褪钦f問題設計應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遵循學生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要由直觀表象到具體形象,由形象識記到抽象識記,由機械記憶到理解記憶。
(1)把握難度,要跳起來夠得著。課堂提問不能停留在“是不是”或“對不對”這一層面上。如果提的問題太難,就會造成“啟而不發(fā)”的尷尬局面,結果只能是自問自答,流于形式;但是,提的問題也不能太簡單,以致學生不需要動腦隨口就可以回答出來,失去了探究問題的熱情。教師要設計一些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問題,以引起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和推理,體驗探索的樂趣。設計好問題的關鍵在于把握好問題的難易程度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碰到了困難,產(chǎn)生了矛盾,才能促進思維。質(zhì)量高的問題,應該既使學生感到有解題的壓力,又使學生感到有解決的信心。
(2)提問面要廣,注意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對學生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不能只局限于少數(shù)優(yōu)秀生,要使好、中、差的學生都有回答的機會,如果只限于提問少數(shù)學生而冷落了大多數(shù),會讓他們覺得教師偏心,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在提問過程中要注意調(diào)動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對回答錯誤或不會回答的學生,要耐心引導和啟發(fā),不可嚴加批評和指責,對于積極回答的學生要給予鼓勵,使教師提問和學生回答在融洽友好的氣氛中進行,以達到預期效果。
三、把握提問的時機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問要注意把握時機。如果時機得當,能夠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時機不當,則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起到適得其反的作用。我們要結合課堂教學的進展及變化進行發(fā)問。一般情況下,要關注兩方面:
(1)學生在新舊知識發(fā)生激烈沖突、意識中的矛盾激化、思維受困于狹窄范圍、受原先經(jīng)驗影響無法實現(xiàn)知識遷移、注意力渙散的時候,即為發(fā)問的時機;
(2)發(fā)問時機應和教學需要并與教學視角吻合。
(3)不能一個問題還未作出明確結論,又提出另一個問題。說這個話題的時候忽然想到了與之相關的另一個話題,然后就又跑了,教師的思維如果跳得太快,就不能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空間,以及表達與回答的機會,教學的效果肯定不好,一節(jié)課時間有限,教師的教學目標完不成,到最后就會慌里慌張,為完成任務而去趕課,造成學生囫圇吞棗。
(4)提問態(tài)度要自然親切。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教師的面部表情、語言語調(diào)、舉手投足以及師生間際距離,這些非語言暗示都會對學生思維活動的開展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因此當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老師態(tài)度要親切溫和,讓學生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觀點,認真傾聽學生的回答(哪怕是錯誤的回答),不要輕易打斷學生的發(fā)言(特別是學生語言吞吞吐吐表達不清時,不能怕耽誤教學時間而責令學生坐下,可以讓學生把回答的內(nèi)容寫在紙上后再回答。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商量的語氣與學生對話,“說一說你的想法,好嗎?”“這道題你打算怎樣算呢?能告訴大家嗎?”等等。老師只有讓學生保持輕松的心理狀態(tài),敢想、敢說、敢做,才能得到美妙的答案。
(5)處理好因人施問。因材施教是一條重要的教學原則,應用于課堂提問中,則應該因人施問。教師提問后,要善于察言觀色,根據(jù)問題難易程度和學生表情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作答。
有人害怕課堂提問出現(xiàn)冷場,耽誤課堂時間,特別是公開教學活動中.總是單向地向少部分學生發(fā)問,希望課堂提問順利進行。豈不知,這樣做,熱了少數(shù),冷了多數(shù)。長此以往,多數(shù)學生發(fā)現(xiàn)了奧妙,知道提問與己無關,積極性受挫,主動性淡漠,人為地造成兩極分化。課堂提問應該面向全體學生,內(nèi)容要有梯度.引路性提問,要多問優(yōu)等生;鍛煉性提問,照顧中等生;鼓勵性提問,穿插點問差等生??偟恼f,要合理安排提問對象,讓每個同學都有啟迪,使人人主動進取,使課堂變成學生施展才華、相互競爭的場所。
四、提問的問題要有啟發(fā)性,帶動思考
課堂提問不能盲目,要精心設計,使提問富于啟發(fā)性,讓學生樂于思考。如在九年級的專題總復習中,教師問:“每個星期一我們學校都要升國旗,那你們知道學校操場上這根旗桿的高度嗎?”“你能通過測量或計算得到它的高度嗎?”教學中一個巧妙的提問,往往可以一下子打開學生思想的閘門,使他們思潮翻滾,有所發(fā)現(xiàn)和領悟,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并且注意停頓,留有思考的空間,問題要有延展性 。教師在備課之后的思維速度顯然要比學生快,提問時應留給學生考慮問題的時間,要講究兩個重要的停頓:一是提出問題后的停頓,以便學生能有時間思考,組織語言;二是學生回答后的停頓,以便學生回憶、辨別、判斷和記錄。
另外,課堂提問要有延展性。課堂教學的容量是有限的,不可能解決存在于每個學生心中的一切疑問和難點。因此,教師要求學生在學完這一課后提出一兩個自己還不能理解或者未完全理解的問題,并就這些問題做出自己的推想,然后再求教于老師、同學。這種做法有利于激發(fā)學生質(zhì)疑的習慣,并能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自己推想答案來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了這一步,教學工作很自然延伸到課后,貫徹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只有進行有效的課堂提問,才能引發(fā)學生積極思考,深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運用好提問技巧,這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羅成鋼.數(shù)學課堂提問應注意的若干問題[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1(02).
[2]李正剛.數(shù)學課堂提問的藝術和技巧[J].新課標(教師版),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