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濱??h第一初級中學 孫延洋
學生在解決歷史問題時產生的懷疑、困惑、焦慮等心理狀態(tài),形成了問題意識。問題意識能幫助學生打破原有的認知平衡,能促進學生對歷史認知結構進行重新建構,能推動學生深入學習。問題意識能引導學生從新的角度去觀察舊的問題,能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但在當前的歷史教學中,有些學生的問題意識缺失,主要表現在:缺乏獨立性,對教師產生依賴,囿于所謂的標準答案,不能積極地通過閱讀獲取信息并解決問題;對外界過多的刺激感到疲憊,思維定式逐步取代了好奇心,他們對新的內容缺乏新鮮感;缺乏挑戰(zhàn)的勇氣,不敢質疑文本的結論。
初中階段是學生從幼稚期向成熟期的過渡期,在此階段,學生思維的可塑性強。教師要通過適當的引導,充實他們的具象思維,讓他們的思維得到感性經驗的支持。歷史知識的學習不能依靠簡單的記憶,教師要豐富教學手段,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教師要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fā)學生質疑求知的欲望。例如,在統編歷史八上《鴉片戰(zhàn)爭》的教學中,教師播放《鴉片戰(zhàn)爭》視頻片段,提出問題:中英兩國一個位于亞歐大陸東端,一個位于亞歐大陸西端,相距如此遙遠,為何在19世紀中期會爆發(fā)戰(zhàn)爭呢?這場戰(zhàn)爭是否可以避免?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從而激發(fā)學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學生往往認為自己難以突破已有的知識結構,因此,教師要營造質疑、解惑的氛圍,縮短師生情感的距離,讓學生敢于提問。教師要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耐心地解釋學生的提問,即使有些問題顯得幼稚,教師也要耐心傾聽,并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教師要改變注入式教學的方法,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教師要以有趣的問題引導學生,促進學生的深入思考,讓他們更愿意提出自己的疑問。例如,在統編歷史八下《科學技術成就》的教學中,教師設計趣味性的導入:你們知道一個蘋果的能量有多大嗎?生物老師告訴我們約有400KJ;物理老師告訴我們,根據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一個重0.3kg的蘋果蘊含的能量超乎你想象。學生會感到很好奇,并產生疑問:這個蘋果有何特別之處?教師將歷史發(fā)展與物理知識結合起來,帶領學生進入下一步的學習。
教師要設置疑難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利用關鍵信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可以利用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產生疑問,比如讓他們分析秦始皇在各方面采取的措施。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既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也要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了解歷史。例如,在統編歷史八上《正面戰(zhàn)場的抗戰(zhàn)》的教學中,教師提出了兩種觀點:一是認為國民黨對待抗戰(zhàn)主要持積極的態(tài)度,二是認為國民黨對待抗戰(zhàn)主要持消極的態(tài)度。讓學生選擇不同的觀點,并運用所學知識加以論證。在傳統的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向學生灌輸自己的觀點,讓學生去被動接受,長此以往學生會形成依賴心理,導致問題意識逐步消失。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歷史教材也具有了開放性,融合了不同的史學觀點,這給學生的質疑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發(fā)展性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記住了哪些知識點,更要關注學生提出了哪些新問題,表達了哪些觀點。
問題要具有指向性,要促進學生的疑問與思考,要促進學生完成學習知識的任務。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啟發(fā)性引導,要通過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層層深入進行探究。例如,在統編歷史九下《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人類是利用什么原理產生電的?人類要擁有更多的電還須借助于什么工具?在發(fā)電之后,圍繞電的應用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大家看還有哪些?當時的人們還遇到了哪些困難?教師通過提出層層遞進的問題,讓學生積極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增加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問題要具有層次性,要由淺入深,吸引學生的關注,為學生提供發(fā)現問題的范例,促進學生的深入思考,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要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營造平等、融洽的學習氛圍,要優(yōu)化教學策略,借助關鍵信息提出問題,促進學生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