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qū)齋堂島街第二中學 封 錚
教學的有效性是對教學提出的又一大挑戰(zhàn),即在有限的時間內,深入挖掘學生對這門課程的潛力,以此來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以及自主探究能力。筆者在本文就新課標下初中地理教學的有效性進行研究,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
1.應試教育造成的重知識、輕能力的培養(yǎng)。
我國長期以來都是以學生最終的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標準。學生考試分數的高低是衡量學生課堂知識掌握情況的參考。這就造成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多重視知識的傳授,忽略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教師一味地進行“填鴨式”教育,缺乏對學生的引導,忽略了學生地理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對課堂失去了興趣,自然對地理這門學科也毫無興趣。
2.忽略對多媒體技術的使用。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多媒體技術也漸漸走入課堂。但是很多教師依舊使用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模式,忽略多媒體技術在課堂上的使用,從而限制了學生對地理學科的想象,無法激起學生對地理課程的興趣。
3.依舊堅持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
在新課改的推動下,很多教師開始對教育方法進行改進,但是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已經根深蒂固,教師一下無法擺脫。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依舊堅持以師為本的教學觀念,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味地注重考試成績,從而導致課堂過于枯燥、乏味,使學生失去學習地理的基本興趣。
1.改變枯燥的教學方式,把教學內容與生活環(huán)境相結合。
地理學科在初中所有課程中所占課時較少,其重要性可見一斑。這就要求地理教師改變教學方式,讓學生對地理有新的認識,激發(fā)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堅持將書本內容與生活情境相結合,從而提高課堂的有效性。例如,在介紹有關季風氣候的內容時,可以利用周圍環(huán)境向學生提出疑問,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比如可以根據當地的風向,問學生在不同季節(jié)里操場上國旗飄揚的方向是否一致,讓學生進行觀察,并查閱相關資料。這樣便于學生理解,既使其掌握了一定的知識,也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
2.加強對多媒體的使用。
初中時期是學生心理和生理發(fā)展最為特殊的一個階段,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打破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例如,在教學《北方地區(qū)》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現幾張北方地區(qū)具有特色風景的圖片,利用圖片對視覺的沖擊感,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以及求知欲,從而使學生快速進入課堂,投入學習中。
3.創(chuàng)建小組模式,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老師授課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這種教學模式會使原本枯燥乏味的課本內容顯得更加無趣。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一定要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念,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教師可以本著學生自愿的原則,將學生分組,使每個小組的水平相當。成績相對好的學生可以通過小組討論分享自己的學習技巧,從而帶動地理知識薄弱的學生。例如,在介紹有關地球的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案例進行論證:為什么地球不是一個平面,而是球體?各小組派代表進行表述。這樣,讓學生帶動整個課堂的學習氣氛,達到學生自我學習的目的。
4.學生課后作業(yè)的強化設計。
布置課后作業(yè)是檢驗學生課堂知識掌握情況的重要手段,也是對課堂知識的鞏固。因此,課后作業(yè)的設計對學生的學習也有一定的推動作用。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為方便學生記憶,可以讓學生課后寫出相應的關鍵詞。這樣,不僅節(jié)約了學生的時間,而且加深了學生對于知識點的記憶,提高了地理教學的有效性。
總而言之,要想提高初中地理課堂的有效性,就必須順應新課改的要求,改變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觀念,充分調動學生主觀學習的意愿,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師生相互配合,為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