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莉萍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20)11--01
艾滋病的發(fā)生是由于個體經性傳播、血液傳播等傳播途徑,感染人體免疫缺陷型病毒,目前該病尚未發(fā)現(xiàn)根治性藥效,且艾滋病患者報復社會事件逐年增多,由此可見,對于艾滋病患者在及時開展臨床治療的同時應探究艾滋病患者心理情緒變化,及時開展針對性心理干預,以改善患者心理狀態(tài)[1]。本次研究比較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30例未行針對性心理護理以及30例行針對性心理護理兩種不同護理干預模式患者護理前后心理狀態(tài)變化情況。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60例艾滋病患者通過雙盲隨機法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實驗組行針對性心理護理(n=30):男、女分別15例、15例,年齡/平均年齡為:34歲~80歲、(75.82±1.42)歲,文化程度:高中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分別有18例、12例。對照組未行針對性心理護理(n=30):男、女分別16例、14例,年齡/平均年齡為:33歲~82歲、(75.94±1.45)歲,文化程度:高中以下文化程度,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分別有19例、11例。本次研究對象在性別、平均年齡以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方面,經統(tǒng)計學驗證無明顯差異,P>0.05。
1.2 病例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1)參考我國中華醫(y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艾滋病丙型肝炎學組以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制定的2018版中國艾滋病診療指南相關內容,患者均確診。(2)患者均精神正常、神志清晰且表示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排除標準:(1)排除確診精神系統(tǒng)疾病或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患者。(2)排除既往有酒精依賴史、藥物依賴患者。(3)排除難以正常言語交流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護理人員均遵照醫(yī)囑給藥,告知患者臨床用藥方法、常見不良反應,并結合臨床相關研究告知患者規(guī)律、足量用藥對患者病情控制的影響。此外,為患者發(fā)放健康宣傳手冊,從而使患者了解艾滋病病因、傳播途徑以及日常生活禁忌,并囑患者定期入院復診。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行心理分析,并針對患者心理評估結果開展針對性心理護理,艾滋病患者普遍對自身相關疾病了解程度低,且患者心理一般經歷懷疑否定期、憤怒絕望期、妥協(xié)焦慮期、抑郁絕望期以及沉默接受期等5個階段。針對性心理疏導,即結合患者心理狀態(tài)所處階段開展心理疏導,其中對于懷疑否定期,護理人員應結合患者臨床診斷結果,促使患者相信臨床診斷結果。對于絕望憤怒期患者,護理人員應囑患者家屬落實臨床監(jiān)護責任,待患者心情平復后積極表達對患者的關心,通過良性互動鼓勵患者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疾病。對于妥協(xié)焦慮期患者,護理人員應依托患者心理變化,聯(lián)系患者家庭背景,為患者樹立生活的信心,并結合積極配合臨床診療,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案例,以增強患者對疾病治療的信心,避免患者心理情緒發(fā)展至抑郁絕望階段。待患者沉默接受臨床診療的過程中護理人員可請患者觀看相聲、小品、幽默小說、電影,促使患者認識到生命中積極、樂觀的一面,從而安撫患者內心,激發(fā)患者對生命的渴望,借此提升患者臨床治療效果。
1.4 觀察指標 借助SCL-90量表判斷患者治療前后心理狀態(tài),該量表總分在1分至5分,伴隨該量表評分的提升,患者負面心理情緒逐漸加重,對日常生活的影響逐漸加大。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結果數(shù)值應用SPSS21.0系統(tǒng)處理,()表示的數(shù)值t 檢驗,P值低于0.05則表示組間數(shù)據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心理情緒變化情況,具體情況(見表1),實驗組患者護理干預后SCL-90量表得分比對照組低。
3 討論
艾滋病患者在獲知自身確診艾滋病后,心理是不愿相信該臨床診斷結果的,甚至妄想臨床診斷時錯誤的,而后隨著臨床診斷結果的論證,患者可出現(xiàn)憤怒、焦躁、悲觀等負面情緒,常規(guī)護理干預過程中易忽視艾滋病患者在疾病診療過程中心理情緒變化[2]。分析艾滋病患者心理特點,結合艾滋病患者心理特點,開展針對性護理干預,待患者心情平復后護理人員應通過健康教育的方式向患者介紹艾滋病相關知識,協(xié)同患者家屬,促使患者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對面生活,謹防患者在負面心理情緒作用下做出反社會、反人類的行為[3,4]。本次研究顯示開展心理分析、落實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的實驗組,護理干預后心理狀態(tài)得到有效改善,實驗組患者SCL-90量表得分比對照組低。
綜上所述,艾滋病患者心理分析與針對性心理護理干預有較高的臨床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邱蘭英,楊樹平.艾滋病患者的心理護理[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5,13(14):255-256.
中華醫(y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艾滋病丙型肝炎學組,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艾滋病診療指南(2018版)[J].國際流行病學傳染病學雜志,2018,45(6):361-378.
徐蘊琦.艾滋病咨詢聯(lián)合心理護理對艾滋病流行的影響[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12(18):83,92.
李明,孟艷亭,王遠俠.艾滋病患者心理護理研究進展[J].齊魯護理雜志,2017,23(1):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