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余發(fā) (江蘇高郵市送橋鎮(zhèn)初級中學)
史料記錄了過去的人類活動的內容,針對史料提出問題,能促使學生更好地了解某段歷史細節(jié),認識歷史人物、探究歷史性質。史料是重構歷史、認識歷史的依據(jù),如果要引導學生更好地認識歷史,就要引導其學會合理地收集、運用史料。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史料,處理好課本內容和補充史料之間的關系,在運用史料時要注意尊重真實和適度原則。只有合理運用史料,才能讓學生了解真實的歷史,更好地解決歷史問題,提升歷史核心素養(yǎng)。
在運用史料進行教學時,首先教師要充分挖掘文本史料,并合理補充其他與之相關的史料,這樣能讓史料變得更豐富,激發(fā)學生繼續(xù)探究的興趣。由于歷史太過漫長,歷史事件和學生的實際生活之間有較大的距離,所以他們常常感到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如何展開學習。此時教師要適當補充歷史故事、展示歷史圖片,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更深入地展開學習。
“盛唐氣象”的學習重點之一是讓學生了解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思考這種政策產生的原因和影響,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整理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認識到史料的多元性,教師引導學生嘗試從唐朝的古詩詞或繪畫、藝術品中尋找和民族政策有關的內容,并展開交流互動。學生的視野更開闊了,認識到史料不僅僅是史書中的文字,還包括其他類型。如有學生發(fā)現(xiàn)許多經典的唐三彩作品中都有胡人的形象,還有駱駝等具有西域風格的事物出現(xiàn),這說明了唐朝和周邊少數(shù)民族之間的關系很好。還有學生發(fā)現(xiàn)岑參等唐朝詩人的筆下都寫到胡地的風光,這些史料也間接地展現(xiàn)了唐朝和周邊少數(shù)民族的關系。這時候再補充課本中的資料,讓學生了解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學生就能理解為何唐太宗得到了周邊各族的認可和擁護,成為“天可汗”。
在教學中教師要盡量避免直接給學生提供史料,可以采用質疑、提問等方式,引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然后給學生指明自主探究的方向,這樣就能鼓勵他們自主尋找相關史料,補充的效果就會更好。
在運用史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以問題探究為中心,靈活運用史料解決各種問題,嘗試甄別史料的真?zhèn)危M而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嘗試根據(jù)史料出現(xiàn)的時間探究史料的真?zhèn)?,還可以根據(jù)同時代史料對照分析的方法來探究其真?zhèn)?。另外,嘗試了解史料作者的生活背景,也有助于學生了解其創(chuàng)作的真正意圖,有助于展開甄別活動。在反復嘗試后,學生對史料的掌控能力逐步提高。
學習“北宋的政治”時,了解陳橋驛兵變和北宋的建立,這是學習的重點內容。由于有不少學生都聽過和其相關的歷史故事,又或者從影視劇、評書中了解過相關內容,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哪些史料是真實可信的,嘗試甄別其真假。如引導學生閱讀“燭影斧聲”的故事,并要求學生評判其真實性:“在民間傳說中說趙廣義殺了自己的哥哥,大家認為這樣的歷史故事是否具有真實性呢?”學生發(fā)現(xiàn):“這個故事最早出現(xiàn)于宋仁宗年間僧人文瑩和尚創(chuàng)作的《續(xù)湘山野錄》中,這根本就不是嚴肅的史書,所以不具有可信性。”但是也有學生認為:“史官怎么可能記錄這樣的事情,所以我覺得野史流傳的故事也是有一定真實性的?!币灿袑W生認為:“宋仁宗時代和事情發(fā)生的時間相隔很遠,那么為何此前沒有這樣的故事呢?很可能是作者故意捏造的?!痹谵q論的過程中,學生史料實證方面的意識得到了增強。
教師可以結合史料的真實性提出問題,逐步拓展思考的角度,這樣學生就能逐漸認識到可以從不同角度入手分析歷史問題,他們對信息的掌控和理解能力隨之得到提升和發(fā)展。教師還要鼓勵學生自主提出質疑,總結收集到的信息,進而獲得理性感悟。
在使用史料時,教師要盡量創(chuàng)設真實而具體的情境,這樣會讓學生更好地激發(fā)歷史情懷,從而發(fā)展其思維。由于學生對歷史信息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嘗試采用代入法,將自己想象成歷史人物,思考處于其境地的時候該如何選擇,這樣學生就能進入特定的情境中,更好地解決問題。
學習“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唐朝衰亡和安史之亂的真正原因,教師給學生提供了一些史料,并引導其嘗試將史料內容用小品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這樣能讓學生進入特定的情境中,促使他們思考唐朝衰亡的原因。如給學生展示《長恨歌》的片段,并給學生其他相關史料,鼓勵學生探究當時真實的歷史狀況,并將其表演出來。又如給學生展示和唐朝土地兼并、百姓遷徙流亡相關的史料,嘗試還原當時真實的歷史狀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進入了唐朝的歷史情境中,對當時的社會情況、政治狀態(tài)等有了一定的認識。
歷史想象是歷史認識形成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教師要鼓勵學生在腦海中構筑出相應的歷史情境,然后嘗試將各個歷史情節(jié)描述得更為清楚準確。這樣他們就能對各種歷史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進入情境中,在感性的基礎上獲得理性認知。
在運用史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綜合對比,找到史料和史料之間的聯(lián)系,這樣他們能將各種史料整合在一起并形成體系,對史料的掌握也能更詳細。由于初中生對復雜的歷史概念、歷史聯(lián)系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教師要引導他們從直觀的史料入手,逐步提煉出抽象的信息,然后進行整理,進而精確地理解各種歷史概念,并將其納入自己的歷史知識框架中。
“元朝的統(tǒng)治”中有一個重要的學習點,就是了解行省制度和元朝對西藏、臺灣的管轄。要促使學生更好地了解相關歷史并形成知識網絡,就要引導他們展開綜合聯(lián)系,將各種相關史料融合在一起。首先要求學生搜索一下中國各個歷史朝代和西藏、臺灣之間的聯(lián)系,然后對比元朝的相關史料,看看這種聯(lián)系是變得更密切了,還是更疏遠了。此后還要引導學生進行橫向對比,引導學生搜索元朝管理臺灣和西藏的史料,說說元朝對這兩個地區(qū)的管理有什么不同之處。這樣學生就能形成縱橫聯(lián)系的體系,對元朝的統(tǒng)治有更全面的了解。如有學生認識到,元朝時期通過行省制度管理西藏和臺灣,在管理西藏的時候還強化了對佛教的管理。這樣他們便對相關的歷史問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腦海中逐步形成了區(qū)別記憶。
教師要避免直接引導學生記憶、背誦,這樣容易讓學生遺忘,構筑歷史體系的效果也不牢靠。若能通過多元對比的方式進行反復分析,讓學生回顧舊知識,再納入新知識,這樣他們就能像“滾雪球”一樣逐步積累,進而展開知識建構。
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史料解決歷史問題,學會科學地解釋各種歷史現(xiàn)象,從而提升歷史解釋、歷史理解等方面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稓v史課程標準》提出在初中階段要結合學生的學情,設計一些簡單直觀、利于學生直接生成知識經驗的教學活動,通過自制表格、采訪調查等方法,學生能更好地運用史料解決問題,對歷史問題做出科學的解答。
學習“明朝的滅亡”時,了解明朝滅亡的原因是學習的關鍵點。為了促使學生了解如何解決歷史問題,教師組織學生參與到尋找并整理史料的活動中。學生首先上網尋找和明朝滅亡有關的歷史資料,然后按照事件、內外因、結果、影響等列出表格,這樣學生就能結合表格的內容展開科學分析,找到明朝滅亡的最直接也最具有影響力的原因。最后結合史料進行總結,學生認識到:“明朝的中央集權社會制度使得社會遇到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因此造成了明朝的滅亡。但是更直接的原因則是明朝百姓的負擔過重,最后爆發(fā)了農民起義?!边€有學生補充了外部原因,認為清朝在關外施加巨大的壓力,也加速了明朝的滅亡。教師引導學生整理這些想法,用表格的形式清楚地展現(xiàn)出來并和學生交流,看看是否有遺漏的地方,進而更好地解決問題。
《歷史課程標準》提出要促使學生具備歷史時空概念,學會根據(jù)文獻、圖片、實物、影像等各種史料獲得歷史知識、分析并解決歷史問題。教師要結合史料組織學生參加生動有趣的活動,讓他們在實踐中學會運用并處理史料。
由于史料不等同于歷史事實,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科學地收集并使用史料,這樣才能讓學生了解歷史。正如英國教育家湯普森所說的,傳統(tǒng)的歷史教學知識在描述或解說一個認同或確定了的歷史事實,但是很少深入運用各類史料。要讓學生真正了解歷史,就要引導學生科學地探究史料,主動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提高思維的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