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外比較成熟的經(jīng)驗來看,素質清單的落實需要社區(qū)、機關、國家政策等多方面的支持。如美國社區(qū)對完成清單的學生給予一定的獎勵,德國將孩子做家務寫進了民法,韓國把志愿者服務與招生掛鉤。這種多方配合的情況下,效果明顯較好。對于社會條件相對不成熟的學校而言,就需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辯證實施。既然“高、大、上”的清單難以完成,就選取“親、近、熟”的鄉(xiāng)土資源;既然社會環(huán)境難以達到預期就要從學校自身出發(fā)。把“清單”內容落實與學校活動開展呼應起來,才能真正深化學生素質培養(yǎng),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目標。
要想讓學生通過“素質教育清單”,在學習中體驗,在體驗中收獲,做到“有備而去,有獲而歸”,需要建立在學生已有的認知經(jīng)驗基礎上。
以“家務清單”為例,給學生留下任務,旨在培養(yǎng)學生珍惜勞動、杜絕懶惰的生活習慣和良好品質。這是素質教育的“必需品”。受到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許多學生是家中的“寶貝”,父母、老人對孩子做家務會“取而代之”,使學生缺乏一定的實踐操作體驗,從而不可能培養(yǎng)起學生健全而獨立的人格。
因此,學校需要從學生管理入手,通過實行清潔區(qū)打掃、內務整理大賽、我是“餃餃者”包餃子比賽、手工制作比賽等活動,讓學生體驗到勞動的快樂。在此基礎上,通過勞動知識競賽、“找回好習慣,做個好孩子”學校餐廳監(jiān)督員活動、班級勞動之星評選等活動讓學生從思想認識和自我建構上對勞動形成價值認同,養(yǎng)成勞動習慣,形成勞動認知,鍛造勞動品質。這樣,實施“勞動清單”就相對容易多了。
既然學校活動和“素質教育清單”的目的都在于培養(yǎng)學生素質,那么學?;顒优c“素質教育清單”就不能是兩張皮。學?;顒有枰c“素質教育清單”的內容相互補充、相得益彰,是一種枝葉相持的關系。
以社會實踐調查為例,社會調查清單需要考慮到時間、出行安全、資料準備、費用、調查內容、調查方式等諸多因素。僅把社會實踐調查布置給學生和家長,受到知識水平和家庭條件等因素影響,實踐調查的過程可能會變成“觀光旅游”會,可能成為“吃喝玩樂”會,也可能會成為“攀比跟風”會等。
要改變這種現(xiàn)象,需要學校從自身的活動出發(fā)。如筆者所在學校在開展“攬石鼓風韻·承青銅文明”社會實踐活動時,前期會要求教研組教師做出詳細的預設方案,學校歷史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同程度滲透青銅文明的相關知識,要求各班利用班會開展青銅文明知識競賽、“我是博物館講解員”活動、安全紀律教育活動、青銅繪畫展活動等,讓學生對活動有所了解;在此基礎上結合“寶雞歷史人物”“旅游地理”校本課程讓學生熟悉實踐調查的方案設計、活動的組隊、實踐調查的路線規(guī)劃等,讓學生對團隊合作、實踐調查內容研究等掌握基本的方法。這樣都為更好地開展“攬石鼓風韻·承青銅文明”活動奠定基礎,使學校活動與清單活動相互對應起來。
如果只把“素質教育清單”當作清單完成,其教育效果很難保證。指向素質教育的活動,必須重視活動的評價。將評價作為活動實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切實發(fā)揮學校活動評價在清單落實素質指向上的重要作用能夠為“素質教育清單”保駕護航。
以“讀書清單”為例,比如,常見的學生假期閱讀筆記分享、讀書錄音打卡、撰寫讀書筆記等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讀書清單”的有效開展。但是僅從“行為表現(xiàn)”和“過程與結果”來看,并不能真正提升學生素質,更不能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
因此,需要學校設計活動,與“讀書清單”呼應,既注重學生閱讀的過程性評價,也要采取“嵌入式”評價設計,即把活動評價作為學習任務的一部分來設計和實施。如“讀書清單”完成后,學??梢砸龑W生開展“讀書分享”活動、話題辯論活動、劇目演繹活動、歷史穿越設計活動等,要求學生按照班級分組制定并設計方案開展,也可適時開展年級層面的競賽活動,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把學習和生活結合,培養(yǎng)組織與語言表達能力,更利于素質的培養(yǎng)和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總之,從學校層面出發(fā),以學?;顒訛檩d體,通過精細設計,嵌入到“素質教育清單”的開展過程中,使“素質教育清單”與學?;顒酉嗷ズ魬?,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核心素養(yǎng)才能夠得到真正發(fā)展。當然,在“素質教育清單”和學?;顒拥南盗行栽O計上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只有這樣,才能使“素質教育清單”實現(xiàn)更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