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棟
統(tǒng)編教材編排上顯著的特點是,提出并有序安排語文要素。全面認識與理解語文要素,在教學中積極落實語文要素,是使用教材進行教學的重要任務。圍繞語文要素的理解與教學,本文作了初步的探索。
一、厘清語文要素系統(tǒng)
關于語文要素,教材編者給出了明確的解釋:語文要素包括語文知識、方法能力、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四個方面的內(nèi)容,指向的是學科關鍵能力。這些語文要素源自何處?細細閱讀十二冊教材會發(fā)現(xiàn),其呈現(xiàn)的語文要素大多是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學段目標與內(nèi)容的細化與具體化。也就是說,這些語文要素大多源自課程標準。如,第二學段語文教材中提出的“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借助關鍵語句理解一段話的意思”“了解課文是怎么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的”“借助關鍵語句概括一段話的大意”“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句子”等學習內(nèi)容,都是在落實課程標準第二學段的目標與內(nèi)容“閱讀”中的第三條的要求——“能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這樣的安排,為落實課程標準相關要求的教學,提供了優(yōu)質(zhì)的教學資源。
教材安排的語文要素,系統(tǒng)設計,螺旋式上升,努力體現(xiàn)其序列性。如,口語交際中關于“尊重理解”的學習內(nèi)容,三年級提出的要求是“選擇別人可能感興趣的內(nèi)容,多從別人的角度想。有禮貌地請教和回應。耐心聽,不打擾別人”;四年級提出“注意說話的音量,避免干擾別人。對象和目的不同,介紹的內(nèi)容有所不同”;五年級提出“發(fā)言時注意控制時間。對別人的發(fā)言給予積極回應。尊重大家的共同決定。避免不良的口語習慣”。從交流的內(nèi)容看,要考慮對方的興趣點及需求;從交流的音量看,注意環(huán)境場合,要適當;從交流用語看,不要有不良的口語習慣;從交流的時間看,要有時間觀念;從交流的場景看,要關注對方的反應,給予積極互動。這樣的設計,能有效避免教師教學中的隨意性和模糊性。
語文要素在教材中的呈現(xiàn)主要集中在教材單元導語頁、課后練習題、口語交際、習作、語文園地等板塊。這五處所呈現(xiàn)的內(nèi)容與方式各異,具有一定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如,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單元導語頁提出的語文要素有兩條:一是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感受作者連續(xù)細致的觀察;二是進行連續(xù)觀察,學寫觀察日記。單元課文《爬山虎的腳》的課后練習題,都是單元導語頁語文要素具體化的體現(xiàn),其中的三個題目落實觀察學習,一個題目落實準確生動的表達;《蟋蟀的住宅》的課后練習題,一個題目落實觀察訓練,一個題目落實準確生動的表達;口語交際安排的內(nèi)容“愛護眼睛,保護視力”與語文要素“觀察”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習作“寫觀察日記”,具體落實語文要素第二條的要求;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梳理總結出觀察的規(guī)律??梢哉f,教材根據(jù)語文要素在單元的不同位置提供了不同維度、不同層級的內(nèi)容,為教學有序推進提供了一個基本的思路。
系統(tǒng)設計語文要素是統(tǒng)編教材的一大特點,正確把握教材所設計的語文要素系統(tǒng),是教師教學必須達到的要求。網(wǎng)絡上發(fā)布了不少有關統(tǒng)編教材語文要素的體系表,就筆者所了解到的情況看,內(nèi)容比較簡單且不全面。從另一個角度看,不動腦筋,把別人思考的東西直接拿過來,喪失了一次研讀教材、提升自我的機會。我們都知道,語文備課包括全套教材、全冊教材、單元以及課時等多層次的內(nèi)容,梳理清楚整套教材有關語文要素的內(nèi)容,就是一次很有價值的全套教材的備課。十二冊教材的語文要素全部梳理出來之后,整個小學階段語文知識、語文學習方法、策略、能力以及習慣也就清清楚楚了。具體到某一項語文能力的提升序列,以及該能力提升的相關因素,也會明明白白。這樣一次備課實踐,不單單是一次語文全套教材的備課,更是一次語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之旅。
二、把握語文要素內(nèi)涵
教材提出的語文要素多是概括性、方向性的表述。其中的某些概念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只有對其內(nèi)涵解讀清楚了,才能明白教學的要求與方向。如,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提出的語文要素是“體會作者描寫的場景、細節(jié)中蘊含的感情”。教師必須要弄清楚“場景”“細節(jié)”的內(nèi)涵,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學習。語文要素中的場景指的是文學作品中的場面。何為“場面”,“場面”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義項有一條是“敘事性文學作品中,由人物在一定場合相互發(fā)生關系而構成的生活情景”。這種生活情景以人物為中心,由人物、事件和環(huán)境組成。有了這樣的理解,再來閱讀本單元安排的小說《慈母情深》以及散文《父愛之舟》,就能很清楚地梳理出文本中的場景,正確解答《慈母情深》課后練習第一題“默讀課文,邊讀邊想象課文中的場景,說說哪些地方體現(xiàn)了慈母情深”,以及《父愛之舟》課后練習第一題“默讀課文,說說在我的夢中出現(xiàn)了哪些難忘的場景,哪個場景給你的印象最深”。
細節(jié)是指文學作品中人物的語言、動作、外貌、神態(tài)、心理以及景物、事件、場面等細小的環(huán)節(jié)或情節(jié)。細節(jié)描寫指文學作品中對富有藝術表現(xiàn)力的細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細微的舉止行動的具體細膩的描寫。細細品讀小說《慈母情深》以及散文《父愛之舟》,我們會發(fā)現(xiàn)作者在細節(jié)描寫方面特色鮮明。小說《慈母情深》注重人物語言、動作、外貌的細膩刻畫,塑造了一位勤勞、明事理、愛子的偉大母親形象。散文《父愛之舟》則寫了絲綢汗巾、枇杷、涼粽子、熱豆腐腦和萬花筒等這些容易被忽視的細小事物,傳遞了父愛的細膩和深沉。
那么,場景與細節(jié)是什么關系呢?場景需要用細節(jié)去填充,有了細節(jié),場景才會具體可感;細節(jié)在適當?shù)膱鼍爸胁拍苷蔑@出獨特的表達效果。場景與細節(jié)是相互融合、互為印證的,共同表達文章的主旨。有了這樣的理解,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文本,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就要先整體,后部分,先梳理清楚作品中的場景,再細讀場景中的細節(jié)。這樣才能落實好語文要素“體會場景和細節(jié)中蘊含的感情”的學習。
關于語文要素內(nèi)涵的理解,有時還需要將語文要素中的某些概念具體化。如,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提出的語文要素是“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其中的多種方法是指哪些方法,需要具體化。翻閱本單元之前的各冊語文教材,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學生已經(jīng)學習了查字詞典、演一演、猜一猜、結合上下文、借助詞素意思、借助圖片、換近義詞等多種理解詞語的方法。有了這樣的準備,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實踐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就能做到胸有成竹。當然,語文要素的表述中有時還會有一些表示行為、程度等的詞語,也需要弄清楚行為的路徑以及程度的尺度。如,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的語文要素“初步了解課文借助具體事物抒發(fā)感情的方法”,我們不僅要解讀清楚借助具體事物抒發(fā)感情的方法有哪些,還要研究思考“初步了解”的度,以及“了解”的方法有哪些。
三、實踐習得語文要素
學習語文要素的目的是為了學生更好地進行語文實踐,學習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路徑還是語文實踐。這是由語文學科的性質(zhì)及特點決定的。關于學科性質(zhì),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關于學科特點,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
有序安排語文要素,是統(tǒng)編教材的重要特點之一。具體到教材單元,編者只能安排某一點或某一方面的語文知識、語文能力、學習策略、學習習慣。某一點或某一方面語文要素的學習,要融入語文教學活動之中,是閱讀教學、習作教學或口語交際教學等活動中的學習內(nèi)容之一。因而,在閱讀教學、習作教學或口語交際教學等活動中引導學生學習語文要素,必須符合閱讀教學、習作教學或口語交際教學等的基本規(guī)律,必須處理好單元語文要素與其他學習內(nèi)容的關系。
《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該課文所處的單元安排了兩項語文要素,一是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二是學習寫日記。該課文是張秋生先生的作品,作者從兒童視角描寫了秋天雨后水泥道上的發(fā)現(xiàn),贊美了秋天,贊美了大自然。在課后練習題中,編者安排了五項內(nèi)容。一是六個要求認讀的字,十三個要求會寫的字;二是“朗讀課文。把你喜歡的句子抄寫下來”;三是“下面加點的詞語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和同學交流”;四是小練筆,“‘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發(fā)現(xiàn)啊!你在上學或放學路上看到了什么樣的景色?用幾句話寫下來吧”;五是閱讀鏈接,閱讀汪曾祺的《自報家門》片段。以上五個方面的學習內(nèi)容中,第二至第四項是對應單元語文要素的,第一項是每篇精讀課文都會安排的學習任務。這幾個方面的學習任務,都離不開閱讀這一基本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學習該課,基本的路徑是閱讀教學活動。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材編者、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是教師、學生、教學內(nèi)容、環(huán)境交互作用的過程。閱讀教學是教師引導學生學會閱讀的過程,也是學生學習語言,發(fā)展思維,傳承文化,提高審美品位的過程。由此看來,為語文要素而語文要素的學習是行不通的,必須將其融入閱讀教學活動之中,在閱讀實踐中習得。
基于對《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課的解讀以及對中年級閱讀教學規(guī)律的認識,本課教學可設計安排幾項教學活動。一是根據(jù)自學要求,學生自主閱讀。通過自學,學生能讀通課文,對秋天的美、自然的美以及語言的美有所感觸;能夠認讀、理解以及正確書寫生字詞,發(fā)現(xiàn)自己閱讀中的疑問,標畫出難懂的詞語。二是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教師組織有效的閱讀學習對話活動,讓學生交流自學收獲。根據(jù)課文朗讀情況,對學生讀錯的字音,進行訂正。借助檢查生字詞自學情況,對字音、字形、字義等進行有意義的指導,讓學生獲得規(guī)律性的字詞知識,如通過“明朗”一詞的理解,梳理出可用查字詞典、結合上下文、借助詞素意思、換近義詞等方法,為理解難懂的詞語做好方法的鋪墊。引導學生聚焦課文重點段落,與文本、作者、編者對話,學習語言,發(fā)展思維,體會語言文字之美,以及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情感之美。
細讀《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會發(fā)現(xiàn)第五至第七自然段是課文的重點段落。
這三個自然段語言優(yōu)美,準確表達了作者的觀察成果,抒發(fā)了作者對秋天的美以及對自然美的贊頌之情。閱讀這三個自然段,能完成課后除生字外的其他學習任務;學生難以理解的詞語都集中在這三個段落,能有效落實語文要素的學習。
該教學活動,可以從學生難瞳的詞語切入,將理解詞語、理解課文內(nèi)容以及朗讀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之美融為一體。學生自學難懂的詞語之后,一般會提出對“熨帖”和“凌亂”兩個詞語意思的疑問?!办偬币辉~只有聯(lián)系上下文才能讀懂,所以對剛剛升入三年級的小學生來說是有難度的。教師引導學生理解“熨帖”,要讓學生閱讀第五至第七自然段,并抓住“緊緊地粘在”“平展地粘在”思考想象,就能夠理解什么是“熨帖”了。在此基礎上,要讓學生再回到這三個自然段,反復朗讀感悟,將大腦中形成的多彩的梧桐落葉平整地鋪滿路面的畫面讀出來?!傲鑱y”與“明朗”構詞方式相同,構成雙音節(jié)詞的兩個字意思一致,可用借助詞素意思理解的方法理解。運用該方法理解“凌亂”,那就是“亂”上加“亂”,非常亂。這與課文的描寫“它們排列得并不規(guī)則,甚至有些凌亂,然而,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產(chǎn)生了沖突。這便創(chuàng)設了最佳的教學引導機會。當學生再次走進文本,會發(fā)現(xiàn)這里的“凌亂”,其實是一種不規(guī)則的美,即自然之美。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師可以補充生活中常見的自然之美,如藍天上的白云、連綿起伏的山巒、一群飛翔的海鷗等圖片,讓學生欣賞,整合自己的認識,感受作者所描繪的自然之美。通過“凌亂”這個難懂詞語的理解,與文本以及作者有了深刻的對話,學生的認識得以升華,心靈得以凈化。學生與文本有了這樣的深度對話,再來朗讀課文這三個自然段,情緒、情感會更加飽滿。
通過語言文字理解內(nèi)容,體會文本所表達的感情只是完成了第一個層次的對話,教師當然還要從表達的角度,引導學生再次深入到語言文字中,領悟作者的表達特點。在《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重點段落的閱讀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作者觀察思考的方法以及運用語言文字表達的經(jīng)驗。如作者觀察秋天雨后早晨水泥道上的梧桐落葉,注意到了落葉的形狀、顏色、光澤,還注意到了整條水泥道鋪滿梧桐樹葉的樣子,既關注細節(jié),又不忽略整體;在語言描寫上,作者更是善用疊詞與比喻,從數(shù)量到形狀,從顏色到光亮,節(jié)奏有緩有急,寫得形象逼真。這些都要引導學生感悟。從語言表達角度進行再一次閱讀,再一次與文本以及作者對話,不論是對課文所表達的情感,還是對課文中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學生都會增加更多的情感。此時,教師將音樂、畫面引入,再配上恰當?shù)恼Z言,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到了那個秋天雨后的早晨,帶到了落滿梧桐落葉的水泥道上,那情景是美的,那朗讀課文的聲音是富有詩意的。
第三個相對獨立的教學活動是將閱讀鏈接的內(nèi)容引入,讓學生進行比較閱讀,梳理出張秋生與汪曾祺在寫作上有什么相同與不同。相同點是兩位作者對寫作對象都進行了細致的觀察、表達生動準確。不同點是一個寫的是自然景觀,一個寫的是人文景觀。在比較閱讀的基礎上,教師出示課后小練筆題目,讓學生完成。因為前面有深刻有效的文本對話,小練筆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以上三個教學活動的實施,使本課應該完成的識字、語文要素、朗讀課文、積累語言、學習表達等學習任務全部完成。一般學習內(nèi)容以及單元語文要素都得到很好的落實。整個教學活動遵循閱讀教學規(guī)律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整體推進。學生在該教學活動中,自主實踐,學科核心素養(yǎng)得以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