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昌平區(qū)的白浮泉,到西城區(qū)的什剎海,北京人對京杭大運河的關注、對京杭大運河的驕傲,就是從這一段開始的。通惠河歷史性、創(chuàng)意性、科學性開鑿,不在歷史中,而在北京人的心坎里,大運河文化融在世世代代北京人的血管里,隨心脈激情澎湃地流動。大運河文化的千古風景,是世代人都在精心維護并參與創(chuàng)造的風景。
白浮甕山河
不了解元代京杭大運河史的人,白浮泉幾乎是個陌生的名字,而對京杭運河史稍稍有點常識的人,尤其是北京人,它卻是個神秘而親切、驕傲與強大的存在。它在北京昌平區(qū)境內(nèi),是距昌平城區(qū)很近、名叫龍山的一座小山包上的泉眼。元朝忽必烈時代,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科學家郭守敬,率領考察水利資源的一隊人馬抵達了這里,這處山泉便與中國的大運河、中國的大運河史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叫龍山的小山是土石山,有說僅高70米,有說高150米,在山的系列中實在是不起眼,談不上雄姿,談不上氣勢,而且孤獨地聳立,名字卻有很多。除了龍山而外,有叫它神山的,有叫它龍泉山的,有叫它鳳凰山的,有叫它白浮山的,并且由它把中國歷史上的兩大工程緊緊聯(lián)系起來:萬里長城和南北大運河牽手共舞!
長城和白浮泉離得太近了,近在咫尺,相互間并不需要曠遠地遙望,驅(qū)車很快就能見到彼此。長城,崇山峻嶺中的雄性樂章;白浮泉,大運河通惠河源頭的柔性吟唱,歷史的回眸中百媚千嬌,共鑄中華文明史的千古輝煌。
今天的白浮泉,以白浮泉遺址公園的風貌融匯在廣達近400公頃的白浮泉濕地公園中,文物保護和服務接待提升工程還在進行中,大的輪廓卻已呈現(xiàn),水源頭干涸的泉池里滿積著碧水,池壁上的九顆青石雕龍頭嘩嘩地噴吐著水流,池岸上的石碑小亭已經(jīng)見新,山頂上的都龍王廟又現(xiàn)歷史繁華風貌,龍山也因水而更加秀麗起來,綠樹成林、松柏交匯、紅葉遍山、石渠逶迤,顯出勃勃的生機。濕地公園水域遼闊,沙洲綠茵如翠如黛,茂柳織煙布瓊,水鳥掠水啁鳴,人間詩畫長卷徐徐展開。
無法揣摩郭守敬到此考察時的情景,那時的龍山泉肯定沒有雕刻成九顆龍頭模樣的出泉口。石雕龍頭有說是明代的,有說是清代的,當時的泉只能是野性之泉,泉池是自然生態(tài)之池,泉水則特別豐足,泉池積水則特別充盈,這是無可置疑的,不然不會被郭守敬相中。郭守敬考察后形成的意念是充分利用白浮泉與周圍諸泉之水,引入甕山泊,補充甕山泊玉泉山水源,開辟、疏浚與北運河連通的水道,加大、增強漕運入大都城的水道水量,使漕船入大都。漕運水源不足是元大都和以前金中都城的共同難題,郭守敬的目光才在經(jīng)考察后投向了大都北郊的山野。
郭守敬鎖定白浮山泉開渠引水入甕山湖,讓熟知兩地地形地勢的人困惑不解:萬壽山、玉泉山一帶是西山山根底下,昌平東南是低河谷,水如何往高處流呢?常人忽略了海拔,忽略了地圖上的等高線。作為科學家的郭守敬之前就已把它應用到大運河水利工程中。白浮泉的海拔高過甕山湖15米,從此處引水到甕山泊,水是從高處往低處流的。
整個通惠河水利工程,是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由郭守敬提出規(guī)劃,在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得到忽必烈批準后,由郭守敬主持,于當年8月動工,至翌年秋竣工。白浮堰是白浮甕山河的起點工程,白浮甕山河為繞過沙河、清河一帶的低洼河谷,采取了“欲東反西”的迂回路線,先沿北山南路西行,而后折向西南,再折向東南,沿途匯聚了王家山泉、昌平西虎眼泉、孟村一畝泉、西村馬眼泉、侯家莊石河泉、灌西村南泉、榆河溫湯龍泉、冷水泉、玉泉,并截取了雙塔河、榆河、清河、南沙河等部分上游水源,過青龍橋而達甕山泊。
昆明湖通惠河的水柜
通惠河,作為京杭大運河北端北京段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元代,它的水源頭是昌平的白浮泉,它的上游河道是白浮甕山河,它的水柜則是甕山泊。甕山泊在通惠河水系中占有重要位置。
甕山泊是元代的稱謂,也曾名七里濼,明代被喻為西湖,清代有了昆明湖的稱謂并延用至今。
昆明湖,人人皆知,坐落在頤和園公園內(nèi),占著頤和園總面積的四分之三。它曾是天然湖泊,水源主要來源于玉泉山泉水和西山諸水。郭守敬為解決建積水潭碼頭漕船入大都城的問題,增擴了它的水源,引白浮山泉水和白浮堰所納諸泉、諸河之水入內(nèi),擴大了它的貯水量。明代,自朱棣始,怕白浮泉引水工程壞了皇帝陵的風水,白浮泉廢棄不用,但玉泉山和西山諸泉水,仍終年不斷,注入其中。明代入甕山泊的水量減與未減,不好妄測,明代的漕運船,除皇家的只能抵達通州,皇家的也只能停靠在東護城河十條附近碼頭,城區(qū)內(nèi)到昆明湖之間的通惠河道已改變了功能,漕運功能退出,用水量減少,昆明湖的貯水存量在應用上已不好與元代相比,但不能不說玉泉山與西山諸泉的供給是個奇跡,千古不絕,盈盈滿滿。至今昆明湖都是活水湖,水質(zhì)好,清亮不腐。登上其北的萬壽山佛香閣,憑欄望湖,煙波浩淼,東堤與西堤之間,萬壽山下長堤與南湖島之間的大湖,水域遼闊,湖面上龍舟、快艇、腳踏船百舸爭流。連接東堤與南湖島的150米長十七孔橋長虹臥波,西堤上亭閣、石橋、古樹巧布,如詩如畫,堤西西湖遍植蓮藕,夏日荷花亭亭玉立粉妝嬌顏如霞似錦,還有無法望斷的南湖島之南湖水,激發(fā)無盡的想象。若是沿著堤岸行走,從北向東再向南,728米長的枋梁上均是彩畫的長廊、最早報春的知春亭、鎮(zhèn)水的銅牛、全國在面積上難見與之匹敵的八角亭,聯(lián)殿通閣的各種古建,移步換景,眾美盡收。若走西堤,不說幾百年的古柳,就連堤上的各類石橋就看不夠的,一橋一風貌,一橋一神姿,橋橋意趣橫生。
今天的昆明湖所在的頤和園是世界著名的熱點旅游區(qū),它是清代西郊皇家三山五園之一。從金代起,今日昆明湖這個地方就引起了皇家的注意,金海陵王完顏亮在此建造過皇家行宮,那時的主要地貌是景色不錯的濕地。金章宗有意改造甕山腳下的水貌,把流經(jīng)此地的河流開發(fā)成匯聚玉泉水的貯水池。池一大,就叫泊了,水依山起名。元代時,甕山泊作為通惠河的水柜,貯水量比以往大增,甕山泊的規(guī)模,可能確是由于郭守敬的努力才變得十分可觀的。甕山泊真正擴大到今日面積,“展拓湖光千頃碧”,是在清乾隆時期,也就是乾隆建清漪園之前,那是對甕山泊大規(guī)模的疏浚和改擴建工程。這次改擴建工程之后,甕山泊改名為昆明湖。昆明湖,一半天然,一半人工。昆明湖水澆灌的京西水稻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鋪展到海淀鎮(zhèn)和中關村一帶。
高梁河上的曠世風景
郭守敬鑿通通惠河后,白浮泉到甕山泊的那段引水工程叫白浮甕山河。那一段現(xiàn)在是京密引水渠,青石橋下紅山口就有水道,連通到昌平、順義、密云,昌平往西山一帶,恍惚可見白浮甕山河的舊影。從甕山泊到積水潭的那一段又叫什么呢?
好像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
有研究資料說,元代叫高梁河!
高梁河實際上是分為兩段的,一段是天然河,是高梁河的舊河道,發(fā)源地令今天的人很難想象得到——今紫竹院一帶。它流經(jīng)白石橋、高梁橋,從德勝門水關入城,循積水潭、什剎海、北海、中南海,過正陽門、鮮魚口,從龍?zhí)逗鞑肯驏|南,到十八里橋,在馬駒橋以南注入永定河故道。紫竹院以西至昆明湖的河道是利用舊河道改造的人工河道,與現(xiàn)西城區(qū)西直門外、海淀區(qū)的那一段高梁河同叫長河、玉河、御河、慈禧水道。為什么叫玉河,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引玉泉水,因玉泉之玉字而名玉河。另一種說法是,這是過去皇上的專用水道,河為御河,皇上沒了,引御之諧音為玉河。兩種說法似乎都有道理。
它可能在蘇州街口分為兩條水道,一條水道沿蘇州街向北,與圓明園水系相接,一條就是今日的長河水道,兩條都通頤和園。向北水道多地泉,不知何年干涸了,乾隆建的蘇州街是南北走向,是不應該無河依傍的。
不管昆明湖到什剎海的河段曾叫過什么,在元代它都是通惠河的一部分。通惠河并非只指從積水潭碼頭到通州北運河的河道,它包括了從白浮泉到甕山泊到積水潭到與通州北運河相接處的全部運河河道。在昆明湖到今什剎海的這段通惠河水道上,主要的景點有:萬壽寺、紫竹院、五塔寺(北京石刻博物館)、動物園。這條水道本身就是條御河游覽觀光線,在動物園、北京展覽館后河、紫竹院等處都設有上下船的游船碼頭。
先說萬壽寺。萬壽寺周邊的現(xiàn)代化城市建筑,不知剝奪了多少萬壽寺的蒼古風韻,但它仍然是顯示京都江南韻味的踏青佳所。御河流淌于寺門前,兩岸垂柳依依,琉瓦紅墻的山門在翠柳碧水的輝映中飛揚出曠世的莊嚴,水畔經(jīng)典的寺廟風姿,映襯著河畔垂柳的婀娜秀態(tài),給人剛柔相濟之美的感官享受之外,也留下了充裕的想象空間——從古京都御河殘留的勝景中,窺見當年乾隆移植過來的江南盛貌?!疤靿窗?,萬壽寺前看柳”融在歷史的追溯與感懷中,會有更耐品嚼的味道。
萬壽寺是明代就有的寺廟,它是明神宗的生母出巨萬之資修建起來的,但清乾隆皇帝還是嫌它小,不但大興土木擴大了規(guī)模,也把行宮安置其內(nèi),且寺廟、園林、行宮一體,使萬壽寺成為當時的京郊獨具一格的建筑群。
萬壽寺的建筑分中、東、西三部分。中路是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萬壽閣、千佛閣 、碑亭等,東院是方丈院,西院是行宮,也稱小寧壽宮——慈禧在這里住過,她的梳妝樓完好地保存下來。大雄寶殿中間供奉的釋迦牟尼和兩側的十八羅漢也躲過了人災,幸存下來。
萬壽寺在1984年成為北京藝術博物館,在對名寺的游覽中,游客不僅能欣賞到寺廟園林建筑藝術的精華,也在展館陳設的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徜徉中獲益良多。
對了,據(jù)說大鐘寺的大鐘就是從這里移走的,足見此廟曾經(jīng)的擁有是多么輝煌。院中閱歷過萬壽寺400多年滄桑的銀杏樹是否記得這里的一切?
紫竹院,自古就是旅游勝地。明《帝京景物略》書中形容那里:“荇尾靡波,魚頭接流。夾岸高柳,絲絲到水。綠樹紺宇,酒旗亭臺,廣畝小池,蔭爽交匝?!睂Ρ戎胂?,似乎幾百年過去了,沒什么變化,這些描繪仍適用這里,只不過酒旗的形式被現(xiàn)代的招幌所替代而已。明代時這里很是熱鬧?!拜浾邉t褰,騎者則馳,蹇者徒步。既有挈攜,則至棚席幕青,氈地藉草,驕妓勤優(yōu),和劇爭巧?!狈疃返模歉偷?,變魔術戲法的……若依此比,反倒比出今日游紫竹院的清雅來。
紫竹院在明代時是以高梁橋一詞統(tǒng)之的。高梁橋到紫竹院都是踏青地。紫竹之名來自于清乾隆皇帝的御賜:紫竹禪院。當時紫竹禪院是萬壽寺的下院,也是皇帝的行宮和游玩的地方?;实廴ヮU和園(清漪園)都要乘船從這里過的。不是一般的過,是小住幾日。若無美景的吸引,皇帝哪來的這種興致!
元世祖忽必烈,選中大都城的位置建大都城,是看中了積水潭也就是今日什剎海這片水體的。當時積水潭之闊遠超出今日人的想象,它不僅包括了現(xiàn)在的什剎三海,也包括北海、中海,還包括了什剎海地域的一大片陸地和城外的原太平湖、青年湖,可說是一片汪洋大澤。這是高梁河水系的湖泊,而高梁河的發(fā)源地,竟是在紫竹院。真不敢想象啊!長河,在這里與高梁河是合一的,是高梁河的別稱,它是郭守敬挖通疏浚的,從玉泉山麓甕山泊引水擴充了高梁河的水源。紫竹院以前就是一片水澤,水由地泉而來,地泉之多以虛數(shù)萬來稱之。乾隆把它改造成山寨版的江南水鄉(xiāng),建了大碼頭、行宮和蘇州街,以圓他的北京江南之夢。
萬壽寺上寺仍在,而距離1公里之外的下寺則廢在歲月中。1953年,在古廟遺址上修葺改造出了紫竹院公園。原本是近郊區(qū),現(xiàn)已成了繁華都市中的一塊綠肺。1983年,大量地引種竹子,發(fā)展成有100多個品種100萬株竹子的主題公園。長河東西橫穿,把公園分為南北兩個景區(qū),游覽建筑均按清式營造修建,園內(nèi)景區(qū)以松、竹、石、水分隔空間,三湖兩島一堤,樓、臺、亭、榭巧布其間。公園東部有中山島和明月島。中山島上有攬翠亭,為全園最高點。八宜軒背倚萬竿修竹。北部是一組獨具江南特色的景區(qū)。黛瓦、棕柱、白粉墻,飛檐、翼翅、花漏窗的筠石苑里,竹子50余萬株,清亮罨秀、江南竹韻、竹深荷凈、友賢山館、綠云軒、斑竹麓諸景都是以竹為主題的。賞竹品竹,在北京這里雖不是唯一,但竹的豐姿秀韻卻是獨具特色的。因竹,紫竹院公園變得格外迷人、醉人。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架在高梁河上的白石橋橋東。高梁河的北岸,有個俗名五塔寺的所在,原是座明永樂年建的廟,叫真覺寺,寺內(nèi)有明成化年間建的金剛寶座塔,因此種類型的塔是高臺上立五座小石塔,造型與眾不同,氣勢奪人,人們才習慣稱真覺寺為五塔寺。此寺清乾隆年大修過,改名大正覺寺。上世紀初,寺毀塔存,塔的風貌依舊,現(xiàn)此處是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石刻藝術博物館的展陳分兩大部分,一是露天展陳。這部分展陳有墓葬石雕、墓志碑廊、寺廟碑區(qū)、浮雕碑廊、祠墓碑區(qū)等。這是除金剛寶座塔外最惹人矚目的部分,都是實物,是各處募來分門別類匯集到一起的,分布在院子里很顯眼,細細觀覽開眼界、長知識。金剛寶座塔是實景展覽的一部分。這種類型的塔在全國存留下來的都不多,卻在北京就占了三座,分別是:西黃寺的清凈化城塔、西山碧云寺的金剛寶座塔和眼前這座真覺寺金剛塔。在全國現(xiàn)存的金剛寶座塔中,這座金剛寶座塔是建筑年代最早、最久的,建造的時間,寶座的南券門石匾額上有記載。
五塔寺的金剛寶座塔,是中印建筑的結合體,在造型上以印度造型為主,中華民族建筑形式為輔。相傳,在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后,有一位印度高僧來到北京,向永樂皇帝進貢,主要是兩樣物品:一樣是金佛,共五尊;一樣是金剛寶座塔的模型。永樂皇帝把侄子趕下臺,替代他登上了金鑾殿的寶座,內(nèi)心發(fā)虛,就怕沒人理。有印度高僧來進貢,自然非常高興,并親自在武英殿召見了高僧,封他為大國師,賜了金印,還建了真覺寺。塔卻隔了五位皇帝,到永樂皇帝身后的第六位皇帝上位9年才建,不免讓人對那個傳說起疑,但塔是中印建筑風格肯定沒錯。塔確是按印度高僧進獻的五塔模型建的,細結構上增添了中國傳統(tǒng)建筑風格的內(nèi)容,如在寶座上搞了挑出的石制短檐,檐頭上刻了簡瓦、勾頭、滴水及椽子,在隔開佛龕只見雕刻石柱的柱頭調(diào)出了斗拱,還在通向?qū)氉斏系牟课唤肆鹆Тu仿木結構的罩亭。五塔寺的五塔,是造型優(yōu)美的建筑物,還是一件巨大的石雕藝術品。長方形的須彌座石臺基外表周匝刻有佛像、法器等紋飾,寶座南北拱券門面上刻有金翅鳥、獅、象、孔雀、飛羊等圖飾,塔室中方形塔柱四面雕佛龕,龕內(nèi)原雕有佛像,寶座頂上的五座小塔的塔檐下的須彌座第一層塔身上也密刻紋飾,獅、象、馬、孔雀之外,還有金剛杵、寶瓶等。中央小塔的塔座南面正中,刻著一雙佛足,表示佛的足跡遍天下,旁邊刻著蓮花、八寶等佛教紋飾。塔身四周各有佛龕,龕內(nèi)雕坐佛,券面上雕金翅鳥、獅、象、飛羊、菩提樹等花紋。
石刻藝術博物館的第二部分是室內(nèi)陳列展,可以從中了解北京的石刻文化和石刻藝術精品。對書法愛好者來說,能買到石刻書法精品的拓片肯定是一大樂事。
什剎海元代最北端的漕運大碼頭
一過新街口豁口,貼二環(huán)路向東,沒幾步道就是匯通祠。匯通祠是明永樂年間的寺廟,建在小島上。小島山石累累,松柏蒼翠,花木扶疏,居頂?shù)募t色小廟從綠樹碧掛中透聳出來,不僅色彩對比鮮明,而且格外有氣勢,雖然那島山并不高,但繞到南面面對廟時,不能不生出對氣勢的感慨,它陡哇!登山門的石蹬道坡度危峭,紅墻紅門之廟在危峭里聳拔屹立,島山最外層還有嶙峋怪巖的屏障護峙,想讓它沒氣勢都不可能。
匯通祠西是入水口遺址。
匯通祠最早是鎮(zhèn)水觀音庵,清代改稱的匯通祠,上世紀70年代初,在北二環(huán)建地鐵時拆毀,1983年11月經(jīng)北京市政府批準后開始修復。修復后的匯通祠,院里塑了漢白玉的郭守敬像,開辟了郭守敬紀念館,讓匯通祠的意義非同以往。
坐北朝南的匯通祠前是什剎海的西海。對著匯通祠的西海中,不但也高聳起郭守敬像,還植了茂密的蘆葦,有追思歷史環(huán)境的意思。這足以發(fā)人深??!這里的人,西城區(qū)人,北京市人,有深深的大運河情結,那是一種驕傲!
什剎海曾是京杭大運河最北端的漕運大碼頭!
什剎海在郭守敬時代不叫什剎海,開始最多也就是延續(xù)金代的稱謂,叫白蓮潭。積水潭是白蓮潭的北部水域,元習稱海子或西海子,漸有了積水潭的稱謂。積水潭系高梁河水系,看上去一片汪洋,因此才叫海子吧。遼南京城、金中都城都是依蓮花池水系而建,元大都城目標掃向了積水潭,忽必烈要建新城,要建更大、更輝煌的城,蓮花池水已承載不了這個使命。人要依水而居,城市要依水而建而發(fā)展。大都城依積水潭水而建起來了,與新城比,舊城真的是差得太遠,新城大到明軍來了要考慮城市規(guī)劃和建設時都覺得它大,不得不削砍一部分。積水潭是被圈進了元大都城區(qū)內(nèi)的,水域都貼近西城墻了,不過那是外三海,太液池的北海、中海還是為皇家所用,在金大寧宮的范圍內(nèi)改擴建新的御苑。積水潭的東界在后門橋一帶。為解決南糧北運的問題,在忽必烈的努力下,大運河疏浚改造開挖工程已到了北京的通州,但運糧的漕船靠壩河的運輸量是有限的。至元十六年,開通壩河后的漕運量最高也就百萬石,大部分漕船只能停泊在通州,改陸路運輸。由于道路不平,運輸中,若“方秋霖雨,驢畜死者不計其數(shù)”。急呀!漕船必須進大都城!忽必烈批準了郭守敬的建議,批示:“‘當速行之!于是復置都水監(jiān),俾守敬領之。帝命丞相以下皆操畚鍤倡工,待守敬指授而后行事。”是年,“帝還上都,過積水潭,見舳艫蔽水,大悅”,賜名使通州漕船能夠入京的運河曰“通惠河”。忽必烈的急切和重視程度可見多么強烈,他把丞相以下的官員都趕去施工現(xiàn)場,在郭守敬的率領下干起體力活了。
現(xiàn)在的積水潭只是個地名,但元至元三十年后到元朝滅亡的日子里,它可是實實在在的“舳艫蔽水”的京杭大運河最北大碼頭。
在匯通祠內(nèi)外,紀念郭守敬是應當應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