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樵夫
人生,猶如行路。 在一輩子的旅程里,我們會走過筆直的馬路,也會迎來崎嶇的山路。 人生不同的階段中,大家欣賞著不同的風景,把握一份不一樣的收獲。 風景的輪換中,大家要及時轉換心態(tài), 換一種心情看生活,才會在有限的一生里,讓順心的事情多一些, 讓生活中的憾事少一些。
比如說,在那些青蔥歲月里,大家懷著遠大的夢想, 也有迎難而上的勇氣。 對于這個年齡階段的朋友來說,懷著不服輸的念頭,一路馳騁中,讓人生不斷做加法,這樣才能在時光的推移中,豐富閱歷和經驗,抓住精彩和成功。
滄海桑田,一眼便是萬年。 時間的流逝,在無聲無息中,從來沒有停止過。 而當經歷穩(wěn)定的中年,迎來人生晚年的時候, 許多人回顧這一生的旅程,才會意識到,南懷瑾先生的這句話,充滿著人生的至理: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經過匆匆忙忙的上半生, 迎來人生的下半場,許多人生活穩(wěn)定了、心態(tài)平和了, 逐漸明白眼前的歲月靜好,才是值得珍惜的東西。 一個人年紀越大,也會越發(fā)珍惜余生,希望有生之年里,能夠活得豁達通透,能夠用一種“不后悔”的方式,把握住身邊的每一份精彩。
真正的聰明人,能夠在“舍”與“得”中,實現一種平衡。 南懷瑾先生的六字訣:“靜、緩、忍、讓、淡、平”,恰恰在說明這樣一種理念: 人生下半場,最好的活法就是學會“放下”。
寧靜致遠的道理, 許多人都能懂。 可是,在碌碌紅塵里,能夠在閑暇的時間里,泡一杯茶、讀一本書,靜靜思考人生走向的人, 實際上并不多。 直到迎來中年,一個人的事業(yè)穩(wěn)定了、 家庭生活富足了, 這個時候, 本該是長舒一口氣的時候。 可是,面對上有老、下有小的處境,我們依舊會有提心吊膽的感覺。
生活中, 依舊會有不期而遇的事情,讓大家的處境,變得一團糟。而一個聰慧的人, 卻能用一種通透的方式,來應對自己的余生。 與其帶著一些情緒去處理那些麻煩事兒,倒不如在關鍵的時候, 學會沉著冷靜,用這樣的方式,能夠讓我們保持理性和清醒。 不要認為,沒有急匆匆地去爭取,就是一種損失。 能夠靜下心來,減少一些沖動的行為,才是一種真正的獲得。
曾幾何時, 我們對 “成才需趁早”深信不疑。 那些過早懂事的人,會珍惜眼前的時光, 抓住一切的機會,努力將自己的夢想變成現實,希望付出與收獲,能夠成正比。 直到一個人,在火急火燎中,希望把握住更多的幸運, 迎來的卻是馬虎和失誤的結果,大家才會帶著遺憾,感覺自己應該“三思而后行”。
人生到了中年, 就該有放緩的智慧了。 要知道,無論做什么事情,若是缺少了萬全的計劃、 少了一些預見的能力, 都會讓人在避無可避的挑戰(zhàn)中, 逐漸消磨追求卓越的決心。 而那些,戒急用忍的人,卻能在關鍵的時候,適當放緩自己的腳步,在一步一個腳印中,用踏實的方式,將自己的計劃, 一步步向成功的方向推進。 懂得放緩腳步,我們才能懷著感恩的心,善待身邊的人,才能在穩(wěn)打穩(wěn)扎中,迎來想要的結果。
試想一下,當你的耳邊,有一只蒼蠅的時候,你會有怎樣的舉動呢?聽著那“嗡嗡嗡”的聲音,有的人選擇了不耐煩,一巴掌打下去的結果,不僅無法打到蒼蠅, 還會因此亂了自己的心境。 生活中,總有一些煩瑣事,如同耳邊的蒼蠅一樣,會讓人心生反感。 可是,如果自己暫時沒有擺脫的辦法,一開口或者一舉手,只會讓處境變得更加糟糕, 你會有怎樣的選擇呢? 想必那些聰明人,他們勢必會暫時選擇忍耐吧。 唯有如此,才不會被瑣事擾了心神, 才不會因此浪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尤其在人生的岔路口,一時的分神,都有可能讓自己陷入落魄的困境中。
迎來人生下半場, 我們有了豐富的人生經歷, 就該有忍耐的意識了。 對于一個聰明人來說,選擇暫時“忍一下”的目的,只是避其鋒芒,等待逆襲的機會。 不要認為,這是一種軟弱的行為,如果你小看了這種人,可能吃虧的是自己。
人這一輩子,會走過無數條路。當與一些人,狹路相逢的時候,未必就是勇者勝;有時候,即使你贏了氣勢,很有可能輸了感情,亦或是其他珍貴的東西。 在早年的時候,朋友們要保持銳意進取的氣勢。 但是,當過了不惑之年, 大家的智慧迎來提升的機會,朋友們要學會做減法了。 在恰當的時候,選擇退一步,反而能夠贏得更多的收獲。 不要認為,選擇讓步,就是丟了面子。 對于有智慧的中年人來說,能夠放下自己的架子,主動去示弱,反而顯得更難得。 在他人的眼里,不會因為你的退步,就此小看你, 反而會給人留下一種知進退的印象。
朋友交往, 我們要懂得適時讓步,夫妻之間的交流,更需要大家擁有成全對方的意識。 當一個人,能夠在人際中,輕松進退的時候,那么余生順心的事情,就會多了起來。 一個人,若是執(zhí)著了,便會陷入一個個困惑中。 用南師的話來說,我們之所以擁有更多的幸福感, 不是因為獲得了很多的東西, 而是因為內心計較的少。
生活中, 怎樣才能做一個不計較的人呢? 早年之時,許多人不會輕易放下, 因為唯有保持積極進取的心態(tài),不惜代價去完成自己的目標,才能贏得更多的可能性。 而當迎來人生四十、五十的光景,朋友們要明白了,有些事情并不是努力了,就能把握住的,學會放下和釋懷,反而能夠讓人,在一種通透中,提升自己的智慧。
學會一種淡然, 才能在 “得不到”與“已失去”中,找到一種平衡感。 當我們,有了“取舍”的智慧后,才會在生活中放下無關緊要的瑣事,把握住難得的親情,才能在余生的漫長時光里, 做一個了無遺憾的人。
閑暇之時,沏一壺茶,看人生哲理。 在苦澀中,品出一絲甘甜;在平淡中,擁有一種幸福。 學會做減法,余生才會用一種通透的方式, 活出一份自然和灑脫。 有了豐富的人生經驗, 大家才會意識到,“事非經過不知難”。
曾經,揣著夢想馳騁,我們一路披荊斬棘,即使遇到再多的挑戰(zhàn),大家也能不惜代價, 將一個個困難踩在腳下。 在諸多的挑戰(zhàn)中,許多人能夠一路高歌前行。 是因為,對于年輕人來說,大家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去應付接踵而來的歷練, 在這樣的處境中, 也能迎來一個個提升自己的機會。
可是,當人生跨過一個個門檻,迎來下半場的時候, 大家逐漸會發(fā)現,自己的精力有限了,面對許多事情,也會顯得力不從心了。 在這個時候,我們能及時調整自己的方向,將腳步放得慢一些, 讓生活中少一些風雨,多一些陽光的燦爛,是中年人的期待。 唯有經歷過風雨的人,才會明白平衡的可貴,接受自己的平凡、把握眼前的平衡,這樣的人,才能在余生中,過得坦蕩順心。
南懷瑾先生,在其六字訣中,用深入淺出的方式,談出人生的哲理。當一個人,跨過中年“門檻”后,要學會做減法。 唯有如此,才能在余下的光陰里,找準自己的定位,適應更多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