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軍
(中陜核工業(yè)集團二一一大隊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24)
安王山金多金屬礦處于西秦嶺鳳太多金屬成礦帶,周邊已發(fā)現(xiàn)吊壩子、太陽寺、龐家河、馬蹄溝等一些列礦床。西秦嶺成礦帶主要內生礦產礦集區(qū)的分布,特別是大型—超大型礦床,受到印支—燕山期北東向構造—巖漿活動帶展布的影響。北西向和近東西向構造與北東向構造交匯、疊加部位多是礦床集中分布地段,故此,礦集區(qū)便顯出北西、近東西向成帶,北東向成串的特點[1]。區(qū)內構造發(fā)育,巖漿活動強烈,已發(fā)現(xiàn)三條礦化帶,圈定八條金礦體,找礦潛力大。
區(qū)域上地層主要有古元古代秦嶺群(Pt1Q)、上元古界羅漢寺巖群(Pt3L)、下古生界丹鳳巖群(Pz1D)、奧陶系草灘溝群紅花鋪組(Oh)和張家莊組(Ozh)、泥盆系舒家壩組(D2sh)和大草灘組(D3d)、石炭系草涼驛組(Cc)。
礦區(qū)內地層主要為奧陶系一套淺變質火山—碎屑沉積巖,主要巖性凝灰質細砂巖、凝灰質板巖、凝灰質絹云母板巖、角斑質巖屑晶屑凝灰?guī)r,呈近東西向展布,是區(qū)內主要的找礦地質體。
區(qū)域上受到華北板塊和揚子板塊的擠壓碰撞,發(fā)育一系列構造,以近東西向為主。自元古代以來,經歷了多次裂陷和收縮拼合的地質構造作用,由于不同期次、不同層次和不同性質構造形跡的疊加與改造,區(qū)域上出露的地層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變形,形成多組近東西向復雜褶皺和斷裂構造,通過礦區(qū)內的構造有楊家?guī)X~艾家門逆斷層(F5)、五星臺~碾子壩逆斷層(F6)、廟坪—康家梁韌性斷層(F10)。受到區(qū)域構造影響,形成一系列的韌性斷裂,在區(qū)內形成了三條近平行展布的強變形帶(f1、f2、f3),走向約330°,寬20m ~50m。帶內呈強糜棱巖化、片理化,具有強硅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及和黃鐵礦化,三條強變形帶控制著區(qū)內主要礦化帶的展布:f1 控制著Ⅱ號蝕變帶、f2 控制著Ⅰ號蝕變帶、f3 控制著Ⅲ號蝕變帶。北東向構造多晚于東西向構造,區(qū)內多表現(xiàn)為切穿主要地質體,通過區(qū)內的構造有于家窯~魏家灣平移斷層(F1)、安王山正斷層(F2),其與近東西向、北西向構造交匯位置是尋找富大礦體的重要部位。
區(qū)域侵入巖隸屬寶雞巖基,主體呈巖基狀分布,出露面積較大。巖性包括超基性巖、中性巖和酸性巖,時代分屬晉寧期、晚加里東期、華力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
礦區(qū)內以中性侵入巖為主,其次為基性侵入巖,酸性侵入巖零星少量分布,如此廣泛的侵入巖是多次構造—巖漿活動的結果。主要的侵入巖有印支期的輝石巖體(235Ma±2.0Ma);巖脈主要有花崗斑巖脈和石英正長巖脈(230.9±1.8Ma)。脈巖的展布形態(tài)與構造大體方向吻合,與成礦關系密切。
礦區(qū)處于區(qū)域磁力異常梯級帶內,同時有明顯的重力地質異常帶。區(qū)域化探顯示Pb、Zn、Ag、Au 元素相對富集,礦區(qū)處于“熊家院—草涼驛—拐道溝—老廠—上店子異常帶”,異常類型為Pb、Zn、Cu、Ag(Au)組合型異常,分布的主要異常有唐-1、唐-3、紅-7、紅-9,其范圍內主要出露奧陶系地層;異常面積大,異常濃集中心明顯[2]。多處異常查證為礦致異常,表明區(qū)內化探異常有較有利的找礦指示作用,區(qū)域物化探特征顯示有利成礦。
礦區(qū)化探異常顯示:元素含量分布特征來看,礦區(qū)Au、Ag、Cd、Pb 等元素背景值高,又具明顯分異的特點,易形成富集,是本區(qū)主要富集元素或伴生元素;元素空間分布總體上呈北西—南東向展布,與區(qū)域地層、構造的展布形態(tài)基本吻合;礦區(qū)內圈定5 個綜合異常,其中HS-4 綜合異常面積XX 平方千米,異常主成礦元素為Au-Pb,伴生Cu-Cd-Ag-Sb-As 等。主成礦元素強度高、規(guī)模大、套合好,Au 最大值為98×10-9、Pb 最大值為160×10-6。
異常區(qū)內出露地層為奧陶系草灘溝群、九子溝單元中粒輝石巖和細粒石英正長巖。正長巖具有較高的Au 元素背景值,金的成礦往往與各種含金背景值高的地質體有密切聯(lián)系,其時空分布與金豐度稍高的初始礦源層密不可分[3],正長巖可能為礦體的初始礦源層。
區(qū)內的三條強變形帶控制著礦化帶的展布方向,其與HS-4綜合異常范圍吻合,發(fā)現(xiàn)了3 條礦化蝕變帶,分別為Ⅰ、Ⅱ號金鉛銀礦化蝕變帶,Ⅲ號金鉛鋅礦化蝕變帶,共圈定8 條礦體。Ⅰ號為主要含礦蝕變帶。
Ⅰ號蝕變帶地表長度約1220m,寬約62m ~90m,走向約140°,金最高品位146×10-6,銀最高品位86.5×10-6,鉛最高品位2.98%。其圈定了4 條礦體(Ⅰ-1 號金銀礦體、Ⅰ-2 號、Ⅰ-3號及Ⅰ-4號金礦體)。主要含礦巖性為石英正長巖、構造角礫巖。礦體總體分為兩個特征:其中東南段I-1 號礦體呈現(xiàn)出高品位特征;西北段礦體(I-2、I-3、I-4)呈現(xiàn)出品位不高,但深部有礦體厚度大的特征,其地表礦體累計厚度2.99m ~3.05m,鉆孔揭露礦化帶厚度32.78m ~46.48m,平均品位0.58×10-6~0.75×10-6,其中的礦體累計厚度5.95m ~6.85m,并伴生鉛礦,鉛最高品位2.27%。
礦石類型主要為構造蝕變巖型、含金石英脈型。含金石英脈型主要分布在礦床東南部的強變形帶與北東向安王山正斷層交匯部位。原生礦石金屬礦物主要有黃鐵礦、磁鐵礦,其次為方鉛礦、黃銅礦、閃鋅礦,還有微量的自然金和銀金礦。氧化礦物主要以褐鐵礦為主。主要脈石礦物為石英、鉀長石,次為綠簾石、絹云母及綠泥石等。主要的礦石結構為自形—半自形結構、他形粒狀結構、交代結構、脈狀結構。主要的礦石構造為浸染狀、星點狀及網(wǎng)脈狀構造。
礦體圍巖蝕變發(fā)育,蝕變類型有硅化、絹云母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綠簾石化及黃鐵礦化、黃銅礦化、方鉛礦化、褐鐵礦化、孔雀石化等,為一組中—高溫熱液蝕變礦物組合的特征,并受斷裂構造控制明顯。其中與成礦關系密切的為硅化、絹云母、早期碳酸鹽化、黃鐵礦化。
野外地質觀察并結合鏡下巖礦鑒定,根據(jù)透反光鏡下各種礦物的產出狀態(tài)及相互穿插關系,初步確定安王山金礦熱液成礦過程分為四個階段:沉積變質期、巖漿熱液期、熱液成礦期和表生期。其中熱液期又可以劃分為3 個階段:碳酸鹽化~黃鐵礦(Py2)~黃銅礦~磁鐵礦階段;綠簾石階段;石英~碳酸鹽階段。
安王山金多金屬礦處于西秦嶺東段,主要產于北西向強變形帶中,受構造控制明顯,且沿北東向構造有富集特征。
秦嶺造山帶從新元古代中晚期震旦紀至中生代初期,形成秦嶺三板塊沿二縫合帶碰撞造山的基本格局,成為秦嶺造山帶形成演化的主造山期[4,5],受區(qū)域構造影響形成了以東西向為主的區(qū)內主體構造格架。中新生代構造體制上經歷了從古生代東西向構造格局轉變到中生代早期的北北東向構造格局,由擠壓為主到伸展為主的構造體制轉變[4,5],受此影響區(qū)內發(fā)育多組北東向、近南北向構造。受到多期次構造活動影響,形成區(qū)內較為復雜的強變形帶,大規(guī)模的強變形帶成為區(qū)內有利的容礦空間。由于強烈的構造運動,引發(fā)較強的巖漿熱液活動及其成礦作用,為礦床成礦提供了充足的物源及熱源;北東向構造與近東西向、北西向構造交匯、疊加為巖漿巖和含礦流體活動提供了有利空間,使得成礦元素運移并大量聚集形成了構造交匯部位的高品位富集礦體(Ⅰ-1 礦體);同時構造—巖漿活動使處于該構造帶上的先期礦床受到較強的疊加改造,為礦體的再次活化、富集和規(guī)模改變提供了有利條件。
區(qū)內石英正長巖鋯石U -Pb 年齡為230.9Ma±1.8Ma,屬于印支早期向晚期過渡階段,是在發(fā)生碰撞擠壓后向伸展轉化過程中形成,來源于富集地幔有關[6]。表明了該巖體與區(qū)內構造活動時間大致吻合,同時又為區(qū)內金多金屬礦成礦的重要物源,初步認為安王山金多金屬礦為巖漿熱液型礦床。
礦床處于西秦嶺東段,唐藏—商丹構造帶北側,由于印支旋回、燕山旋回強烈碰撞造山及巖漿活動作用,為秦嶺地區(qū)有利成礦元素的活化、萃取和含礦熱液形成提供了熱源和物源。與此同時,由于碰撞造山過程中形成的褶皺、斷裂構造又為含金及多金屬熱液的輸導運移和礦質沉淀提供了運移通道和成礦空間;礦區(qū)周邊礦產分布廣泛,具備形成大、中型礦床的有利位置。
4.2.1 具有有利的沉積建造和層位
礦床及其周邊的控礦主巖具有多樣性,其中奧陶系草灘溝群海相火山—沉積巖,為一套細碧—石英角斑巖含礦巖系,是礦區(qū)內的主要出露地層,含礦建造有利。
4.2.2 巖漿—構造活動有利
秦嶺造山帶不同演化階段表現(xiàn)為不同動力學機制下的多種構造體制的轉換發(fā)展演化過程。秦嶺造山帶的多旋回、多階段、多體制造山過程為多期多階段成礦奠定了物質基礎和熱動力基礎,形成了造山帶內多種成因類型的金屬礦床[7]。
礦區(qū)構造發(fā)育,分別經歷不同期次、不同層次、不同性質的構造活動作用。其中以燕山期為主的斷裂構造在區(qū)內形成了以近東西向、北西向為主,北東向為次的構造格架。發(fā)育北西向強變形帶,為區(qū)內巖漿活動及礦產的形成發(fā)揮了導、容、疊加、聚集作用,控制了本區(qū)的沉積環(huán)境。
區(qū)內巖漿活動強烈,形成了基性、中—酸性多種類侵入巖體(脈),出露中粒輝石巖及石英正長巖,多產于斷裂帶附近或斷裂帶內,且多集中在構造交匯疊加部位,該地段物源、熱源條件好,是成礦的有利部位,同時也應關注北東向構造與先期構造交匯部位的延伸方向有富集礦體的可能。
西秦嶺印支—燕山期形成的礦產分布特征大多與該期構造—巖漿—熱液活動相關相關;其大型—超大型礦床及礦化集中發(fā)育地段,多受到北東向構造帶改造,主要集中在北東向與先期構造交匯部位或附近。該地段多屬構造破碎與巖漿熱液活躍的部位,其典型特征為發(fā)育有同期巖漿巖(脈)或較強的構造變形及巖石蝕變。礦床的主要礦體與富礦石、脈狀礦體等多受到北東向構造帶展布影響,多分布在構造交匯位置[1],礦化強度由交匯位置向北西向、近東西向減弱。故此,在交匯位置易形成石英脈型礦體,而分布在印支—燕山期復活的先期含礦斷裂構造帶的礦體多表現(xiàn)為構造蝕變巖型,其品位變化直接受到北東向次級斷裂帶的影響。
區(qū)內近東西向、北西向構造發(fā)育,北東向構造疊加改造作用明顯,容礦、控礦構造范圍廣;加之巖漿熱液活動頻繁,成礦物源豐富,有形成大型金多金屬礦床的潛質。
礦區(qū)綜合異常(Hs4)濃集中心明顯,異常面積大,且長軸方向與構造展布方向一致,其有利的Au-Ag-Pb-Zn-Cu 元素組合已通過鉆探、槽探等驗證圈定了八條金多金屬礦礦體。目前勘查程度較低,有望進一步勘查發(fā)現(xiàn)新的礦體,擴大礦床規(guī)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