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霍邱縣宋店中心校,安徽 六安 237400)
隨著我國新課程教學理念和教學標準的不斷改革,致使初中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逐漸轉向開放化。初中語文老師的教學已不再局限于教材上的內容來培養(yǎng)初中生的語言文化素養(yǎng),而是變成了在教學活動中逐漸融入多媒體技術來對初中生進行語文知識以及能力的雙向培養(yǎng)。
初中時期開展語文教學活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提升和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與能力以及其情感態(tài)度和三觀。初中時期語文老師對學生要傳授和講解的知識點非常之多,這樣對于學生來說會有一定的學習難度,長此以往就會降低其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在我國新課改革的教學標準中曾明確提出,如果我們想要提升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就必須要注重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例如語文老師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時,首先語文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運用多媒體給學生們播放一些有關四季景色的圖片或者是大自然的一些自然規(guī)律,譬如“春天的時候萬物復蘇、夏天的時候天氣炎熱以及秋天的時候果實豐收和冬天的寒冷”或者是“云自東北起,必有風和雨、螞蟻搬家早晚要下雨”等諺語中的現象,從而使班級學生可以直觀形象的感受到大自然的奧秘和魅力,以此來激發(fā)出其對大自然的探究興趣和積極性。
如此一來語文老師就能在教學活動的一開始就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從而使學生在情境教學中產生自主探究和學習的欲望,既可以豐富班級學生的感官體驗,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發(fā)其主動性和積極性。
前面已經提到過初中時期的語文知識點較多且內容復雜,再加上每個學生之間的學習能力都存在差異,所以初中生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就很容易出現學習偏離重點和跟不上老師教學進度的狀況。因此,針對以上這些情況就需要初中語文老師充分發(fā)揮出自身引導教學的作用,以此來幫助班級學生找到學習的重難點。
首先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初中語文老師就可以科學合理的運用多媒體技術來突破教學過程中遇到的重難點,可以將一些復雜抽象化的語文知識轉換成生動形象的知識,像圖片或者是視頻之類的都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語文知識;
其次語文老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也要有一個良好的指導,引導其對教學重難點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
最后就是要幫助學生建立起一套完整系統(tǒng)性的語文知識構架,從而可以進一步的提升其學習能力以及思維創(chuàng)造能力。例如語文老師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背影》這課時,這節(jié)課的教學重難點就是作者對其父親買橘子背影描寫方法以及作為兒子面對父親的關心從不理解到頓悟和感念的過程。如果語文老師想讓班級學生進行有目的的學習,這個時候語文老師就可以運用多媒體播放歌曲《父親》以及向學生展示一些和父愛有關的圖片或者視頻,并讓學生欣賞小詩一首“父愛是拐杖,讓我們在人生中少摔跟頭。......父愛是蠟燭,默默的為我們奉獻著自己。”等等,從而使學生深刻的感受到父愛的偉大,真正的明白父愛如山的含義。
語文這一學科的教學內容本身就具有極其豐富的人文性,在絕大多數的語文教材中都蘊含著培養(yǎng)學生認識美、愛好美以及創(chuàng)造美的教育教學。而且初中階段也是學生積累語文知識的關鍵時期,特別是初中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學生能力已經有了一個大幅度的提升,所以有很多的知識內容老師都可以在這一時期對其進行傳授和講解。
例如語文老師在講解古詩《過零丁洋》的時候,語文老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與作者和作品相關的背景資料和一些相關內容的影視片段,以此來讓學生感受到古人那種慷慨激昂的愛國情懷以及那視死如歸的高風亮節(jié)和舍生取義的人生觀。
初中時期的語文課程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有了更加廣闊的教學空間。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初中語文老師可以將微課以及翻轉課堂等模式運用于教學,而且還要在最大程度上發(fā)揮出網絡資源的優(yōu)勢。例如初中語文老師在教授《朝花夕拾》這篇散文時,如果語文老師想讓班級學生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旨,語文老師就可以先從作者魯迅先生入手,可以讓班級學生運用信息技術搜索和收集魯迅先生的個人資料、生活背景以及作品,然后讓學生們把自己所收集的資料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同時他學生也可以進行適當的補充,如此一來既開闊了班級學生的視野,為其拓展了知識面,也可以對魯迅先生其他的作品進行閱讀和賞析。
在初中語文課程的教學活動中融入多媒體技術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還能有效的提升其理解能力以及分析能力和學習能力,最重要的是還能促進其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多媒體技術的出現不僅為初中語文教學課堂和語文老師的教學內容注入了新鮮的血液,還在最大限度上提升了初中語文老師自身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