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小英
【摘要】目的 分析良肢位擺放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價值。方法 選取56例腦卒中偏癱患者實施臨床觀察,依據隨機法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給予對照組主、被動康復鍛煉及按摩法,并依據實情調整,觀察組在常規(guī)康復鍛煉中加入良肢位擺放。采取Barthel指數進行評價,并進行并發(fā)癥比較。結果 兩組患者在運動功能改善顯著,觀察組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并發(fā)癥產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良肢位擺放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作用顯著,對患者生存質量提升具有積極意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良肢位擺放;腦卒中偏癱;肢體功能恢復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32..02
腦卒中又稱腦血管意外,是由于腦局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所致的神經功能缺損綜合征,其致殘、致死率較高[1]。偏癱是腦卒中中的常見臨床癥狀之一,由于患者運動能力喪失,需要保持長期臥床治療,若體位擺放不良將易引發(fā)肌肉痙攣、壓瘡等癥,嚴重影響患者肢體功能預后。因此良肢位擺放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價值顯著,本文就針對良肢位擺放進行價值探討,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選取我院于2019年6月~2019年10月收治的56例腦卒中偏癱患者進行觀察,均經CT或MRI檢查確診,排除骨折、帕金森病及精神癥狀患者。采取隨機分組法,建立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28例,其中男31例,女25例,年齡41~72歲,平均(57.2±13.4)歲,其中缺血性腦卒中42例,出血性腦卒中14例。經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針對對照組患者,給予主、被動康復訓練及按摩,并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遵循循序漸進原則,逐步增加訓練量。觀察組在常規(guī)康復訓練的基礎上,聯合良肢位擺放,具體包括如下內容:(1)患側臥位擺放:背部墊軟枕,60~80度傾斜為佳;患手屈曲90度位放于枕邊,患側下肢伸直,兩下肢間墊軟枕。健手放于胸前或身上,健側下肢屈曲,呈邁步狀。(2)健側臥位擺放:患側在上,患手置于胸前并墊軟枕,手心向下,肘關節(jié)、腕關節(jié)伸直位;患側下肢置于軟枕上,膝關節(jié)稍屈位(20~30度),健手屈曲外展,健側下肢屈曲,背部墊軟枕。(3)仰臥體位擺放: 患側肩關節(jié)屈45度,外展60度,肘關節(jié)伸展位,腕關節(jié)背伸位,手心向上;髖關節(jié)伸直中立位;膝下墊軟枕屈曲20~30度;踝關節(jié)于中間位,防止足下垂,健側取舒適體位。
1.3 觀察指標
在Barthel指數評分中[2],建立細化評價機制,內容包括平地行走、上下樓、進食、如廁、修飾等,總分100分,評分越高表示恢復效果越好。同時,治療3月后隨訪不良反應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取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實施數據處理,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t檢驗,以率表示計數資料,方差檢驗。若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腦卒中偏癱患者Barthel指數評分比較
在Barthel指數評分中,兩組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均有所改善,觀察組改善幅度優(yōu)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腦卒中偏癱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經治療后隨訪,觀察組患者中,關節(jié)僵硬3例,肩痛1例,壓瘡2例,足下垂2例,總發(fā)生率為28.5%,對照組患者中,關節(jié)僵硬6例,肩痛4例,壓瘡3例,足下垂4例,總發(fā)生率為60.7%。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 論
本研究中通過觀察組良肢位擺放的應用,使其康復效果顯著優(yōu)于常規(guī)訓練的對照組,在Barthel指數評分中,觀察組優(yōu)勢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并發(fā)癥產生率比較中,觀察組為28.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60.7%,組間差異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在治療中的顯著效果得到證實。
良肢位擺放在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中的應用,主要是防止患者肢體痙攣或后遺癥的產生,保護患側肢體關節(jié)功能,是治療中有效的護理體位[3][4]?;紓扰P位:患側臥位增加患側肢體的感覺輸入,使患肢被拉長,有利于預防痙攣。健側可以自如活動,是最佳體位。缺點:患肢在下,要注意患側肢體的血液循環(huán)情況。健側臥位:患者感覺最舒適;缺點:由于健側肢體被限制,活動能力下降;平臥位由于接觸面積大,穩(wěn)定性最強;不影響患者肢體活動。缺點:長時間采取仰臥位,由于緊張性頸反射和迷路反射影響出現姿勢異常;以及骶部、足跟外側、外踝等處易出現壓瘡。
綜上所述,良肢位擺放依賴靜止性反饋與持續(xù)性控制優(yōu)勢,可有效抵抗患者肢體異常狀態(tài),為患者的預后恢復產生有益效果。對患者康復具有良好促進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 晶.良肢位擺放在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障礙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9,14(15):147-148.
[2] Ono Y,Honda T,Kuwajima H,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albumin level and long-term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apoplexy[J].Jap J Rehabilit Med,2015,52(8/9):550-554.
[3] 程秀鳳.良肢位擺放在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過程中的重要性[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9,17(12):93-94.
[4] 滕金蓉.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康復護理進展.[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