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男,辛宇嚀,韓惠澤,劉愛東
(1.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吉林 長春 130117;2.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三臨床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117)
原發(fā)性高血壓(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是一種以體循環(huán)動脈壓增高為主的臨床綜合征,嚴重影響人類健康和生活質量。原發(fā)性高血壓在祖國醫(yī)學中沒有完全對應得病名,根據原發(fā)性高血壓的臨床癥狀及特點,可歸屬于祖國醫(yī)學“眩暈”“頭痛”的中醫(yī)病名范疇,并與“心悸”、“中風”等有一定關聯。在臨床治療上,常以降壓藥為主,而中醫(yī)藥對于高血壓的治療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基于傳統中醫(yī)傷寒六經理論辯證治療高血壓更是具有見效快、療效持久等特點。
高血壓病臨床上常以眩暈、頭痛、胸悶等為主要癥狀,現階段中醫(yī)辨證分型常分為肝火亢盛型、陰虛陽亢型、痰濕壅盛型、陰陽兩虛型[1]?,F實臨床發(fā)現中青年高血壓患者中醫(yī)病機表現較為復雜,多個證型常相兼為病。中青年高血壓患者由于年齡、社會、情緒等因素,常表現為虛實夾雜,虛以脾虛痰濕內生為主,實以肝膽火盛為主,痰濕與火熱互相膠結,形成病理產物,阻礙清氣上升,清陽不升則發(fā)為頭痛、眩暈。六經理論認為高血壓常涉及少陽經、太陰經,足少陽膽經居人體半表半里,為一身樞機,是控制太陽經氣、陽明經氣的樞紐;足太陰脾經主升清,為氣機升降的樞紐,脾氣上升則清陽上升。而中青年高血壓患者多因平時情緒失常,飲食肥甘厚味,肝膽之氣不舒,脾胃氣結生痰,臨床表現多為少陽太陰合病,癥見:眩暈,頭痛、惡心、口苦、急躁易怒、咳吐黃痰、乏力、厭食、舌苔黃膩、脈滑數。
侯氏黑散出自《金匱要略》,用來“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
方藥組成:
菊花四十分,白術十分,細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蠣三分,桔梗八分,防風十分,人參三分,礬石三分,黃芩三分,當歸三分,干姜三分,芎?三分,桂枝三分;上十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溫酒調服,禁一切魚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藥積在腹中不下也,熟食即下,冷食自能助藥力[2]。
本方以菊花為君藥,重用至四十分,平肝明目,主治頭風、頭眩;黃芩味苦,氣寒,入足少陽膽、足厥陰肝經。清相火而斷下利,瀉甲木而止上嘔,除少陽之痞熱,退厥陰之郁蒸;牡蠣平肝潛陽,治肝陽上亢。上三藥入少陽經,尤解少陽經偏于頭面部邪氣,白術、茯苓健脾利濕,以杜生痰之源、干姜溫太陰寒氣,人參為太陰主藥以補太陰之虛,健脾溫陽;細辛辛香走竄,通絡止痛;桂枝溫通經脈,助陽化氣;礬石祛風痰,散結氣;當歸、川芎養(yǎng)血扶正;桔梗、防風升發(fā)之藥,防木火刑金,且能發(fā)散郁火,含有“火郁發(fā)之”之意。諸藥配伍,清少陽膽火,溫太陰陽氣,化已生之痰,散郁結伏火。
王某。男,45歲。頭暈1周,發(fā)則視物旋轉,惡心嘔吐。兩個月前診斷為高血壓病,血壓最高154 mmHg/102 mmHg,未服用降壓藥,現癥:眩暈、頭痛、咳吐痰涎,面色紅赤,口苦,咽干,情緒急躁,乏力,厭食,便溏,舌紅苔黃膩,脈弦數。
根據六經理論,該患者病情表現為少陽太陰合病,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膽火上炎,氣機不降則頭暈頭痛,木火刑金則咳吐痰涎、面色紅赤,肝氣郁結則急躁易怒;太陰之為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脾胃虛弱則乏力,厭食,便溏;舌脈均符合少陽太陰合病的特點。
處方:菊花40 g、黃芩15 g、生牡蠣30 g、茯苓20 g、白術20 g、黨參10 g、礞石(代礬石)7 g、干姜10 g、細辛3 g、當歸20 g、川芎10 g、桂枝10 g、防風10 g、桔梗5 g;
上藥5劑,改散劑為湯劑,日2次口服。一周后復診,諸癥皆消,再進4劑鞏固療效。
六經辨證理論歷史悠久,臨床應用廣泛,治療中青年高血壓可以發(fā)揮傳統中醫(yī)的特定優(yōu)勢,臨床上抓六經病證,可以讓治療有的放矢,有跡可循。足少陽膽經為木氣所化,少陽之上,火氣治之。少陽為人體樞機[3],若木氣樞機不利,則木盛而火旺,而且足少陽膽經內寄相火,木氣郁結則從火化,因此少陽病多以熱證為主,常見口苦、頭眩、頭痛、發(fā)熱等癥狀;太陰之上,濕氣治之,太陰脾土為中氣,為后天之本,容易因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而損傷脾氣,因此太陰病多見腹?jié)M,乏力、厭食等癥狀。少陽太陰合病,則木來克土,土愈衰而木愈盛,并火熱與痰濕相搏,形成病理產物阻滯人體氣機運行。侯氏黑散立方便是基于少陽經與太陰經,能夠疏散少陽膽熱,溫太陰脾寒,更兼具有化痰疏風,養(yǎng)血通絡之功?;诹浝碚摰纳訇柼幒喜〕R娪谥星嗄旮哐獕夯颊?,且侯氏黑散對此有較滿意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