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敏
(青海大學附屬醫(yī)院,青海 海東 810700)
黃酮類化合物,是一大類天然產(chǎn)物,廣泛存在于植物界,是許多中草藥的有效成分。在自然界中最常見的是黃酮和黃酮醇,其它包括雙氫黃(醇)、異黃酮、雙黃酮、黃烷醇、查爾酮、橙酮、花色苷及新黃酮類等。黃酮的功效是多方面的,相關(guān)研究表明,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抗癌等多種生物活性及藥理作用[1],基于以上優(yōu)點,從植物黃酮中尋找新的抗腫瘤藥物,是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的又一個研究熱點。研究者通過體內(nèi)和體外實驗檢測了黃酮對不同腫瘤的作用及影響。本文主要從植物黃酮抗腫瘤的作用及相關(guān)機制進行綜述,為進一步開發(fā)抗癌藥物的藥源提供理論依據(jù)。
曾文鄲[2]等人研究了毛蕊異黃酮對人乳腺癌MCF-7和T47D細胞增殖及凋亡的影響。通過CCK8生長曲線檢測不同濃度毛蕊異黃酮(0、25、50、100μM)對MCF-7、T47D細胞增殖的影響,確定了毛蕊異黃酮最佳給藥濃度,發(fā)現(xiàn)毛蕊異黃酮能夠有效抑制MCF-7、T47D細胞的增殖,并具有劑量和時間依賴性;Hoechst 33258熒光染色法和流式細胞術(shù)顯示,與對照組(0μM)相比,50 μm和100 μm毛蕊異黃酮藥物組皆能促進MCF-7、T47D細胞凋亡,其中100 μ M 藥物組凋亡效果最為明顯;通過Western blotting法檢測到50 μm 和100 μm毛蕊異黃酮能夠顯著抑制MCF-7細胞中p-ERK1/2蛋白表達水平(P<0.05)。該研究證明了毛蕊異黃酮能夠劑量依賴性抑制MCF-7、T47D細胞的增殖并誘導其凋亡。
王俊[3]等人從枸杞中提取總黃酮,采用細胞增殖與細胞毒性檢測試劑(Cell Counting Kit 8,CCK8)法觀察了不同濃度(30、75、150 μg/mL)的枸杞總黃酮抑制 MCF-7細胞增殖的作用,發(fā)現(xiàn)隨作用濃度增加,其抑制作用增強且在藥物作用48 h時的抑制作用較24 h時強;流式細胞術(shù)顯示20、37.5 μg/mL、的枸杞黃酮可促進MCF-7細胞凋亡作用,且隨濃度增加,其凋亡率增加;反轉(zhuǎn)錄PCR法檢測到分別用20、37.5 μg/mL的枸杞黃酮作用于MCF-7細胞時,細胞中Caspase-3表達隨濃度增加逐漸升高,Bcl-2表達隨濃度增加逐漸下降(P<0.05)。說明枸杞總黃酮有抑制乳腺癌細胞增殖,促凋亡的活性。
韋立群[4]等用濃度為0、12.5、25、50、100、200 μmol/L的金雀異黃酮作用于對數(shù)生長期的MDA-MB-231細胞,MTT結(jié)果顯示,用MTT法檢測到金雀異黃酮呈時間濃度依賴性抑制乳腺癌MDA-MB-231細胞增殖;Hoechst 33258染色結(jié)果顯示,金雀異黃酮干預乳腺癌MDA-MB-231細胞36 h后細胞核呈現(xiàn)典型凋亡形態(tài)學改變;qRT-PC R結(jié)果顯示,經(jīng)金雀異黃酮干預MDA-MB-231細胞36 h后,EGFR的mRNA表達水平明顯下降;Western blot結(jié)果顯示金雀異黃酮干預乳腺癌 MDA-MB-231細胞36 h后,與對照組對比,Bcl-2、EGFR、Akt、p-Akt蛋白表達水平明顯下調(diào),Bax、caspase-3蛋白表達水平明顯上調(diào),使用Akt激活劑胰島素(insulin)、金雀異黃酮單獨及聯(lián)合胰島素干預乳腺癌MDA-MB-231細胞后,發(fā)現(xiàn)胰島素可以明顯激活p-Akt,金雀異黃酮可以明顯下調(diào)被激活的p-Akt。此研究顯示金雀異黃酮可誘導三陰乳腺癌MDA-MB-231細胞凋亡,其機制可能與抑制EGFR/PI3K/Akt信號轉(zhuǎn)導通路有關(guān)。
吳登攀[5]等用麗絲胺羅丹明B法檢測余甘子總黃酮對MCF-7細胞增殖的影響,集落形成法檢測到當濃度為 6μg/m L 和 12μg/m L 的余甘子總黃酮作用MCF-7細胞7天后,集落抑制率分別為52.84%和43.1%。采用Hoechst33258染色法觀察到給予不同濃度PEF誘導后,MCF-7細胞出現(xiàn)細胞核或細胞質(zhì)中濃染的藍色顆粒及細胞形態(tài)改變,凋亡率有顯著差異。提示余甘子總黃酮可顯著抑制 MCF-7細胞增殖并誘導其凋亡,但其抗腫瘤作用的確切機制以及體內(nèi)抗腫瘤活性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林燕燕[6]等研究了白鳳菜總黃酮對肝癌HepG2細胞的生長、增殖和凋亡的影響。噻唑蘭(MTT)實驗結(jié)果表明TFG對HepG2細胞體外增殖的抑制作用有濃度和時間依賴效應:用白鳳菜總黃酮處理肝癌HepG2細胞24 h后,用噻唑蘭
(MTT)法檢測到細胞凋亡率顯著升高,用130和260 μg/mL的白鳳菜總黃酮處理后,細胞的凋亡率分別達到(47.00±1.31)%和(76.39±1.39)%,24 h的半抑制質(zhì)量濃度(IC50)為190.80 μg/mL.用流式細胞儀檢測到實驗組HepG2細胞周期阻滯在S期,細胞內(nèi)活性氧(ROS)水平最終顯著下降至對照組的6.9%,細胞劃痕實驗發(fā)現(xiàn)細胞遷移率隨TFG質(zhì)量濃度的升高而下降,蛋白印記實驗中實驗組Bax表達量略微上調(diào)而Bcl-2表達量明顯下調(diào).由此可推測白鳳菜總黃酮抑制肝癌HepG2細胞增殖和誘導HepG2細胞凋亡的機制可能與下調(diào)細胞ROS水平、重構(gòu)細胞內(nèi)還原體系、上調(diào)促凋亡蛋白Bax以及下調(diào)凋亡抑制蛋白Bcl-2表達相關(guān).
李晨瑜[7]等用CCK-8法檢測結(jié)果顯示溪黃草黃酮呈濃度依賴性抑制HepG2細胞的生長,當濃度到達20 μmol/L時,抑制作用達到最大;經(jīng)溪黃草黃酮干預后,HepG2細胞遷移和侵襲能力顯著下降,Notch-1,Cyclin D1,MMP-2和MMP-9蛋白表達水平顯著下降??傻弥S草黃酮具有抑制肝癌細胞株Hep G2增殖、遷移和侵襲的作用,其作用機制可能與溪黃草黃酮抑制Notch-1-MMP-2/-9和Notch-1-Cyclin D1信號通路相關(guān)。
馮海一[8]等人以硬脂酸為載體制備了新劑型珍珠梅TTF1黃酮納米粒,不同濃度的珍珠梅黃酮納米粒(40,80,120 μmol/L)處理人肝癌SMMC-7721細胞后,采用MTT法檢測珍珠梅黃酮納米粒對SMMC-7721細胞增殖的抑制作用;Hoechst 染色法觀察SMMC-7721細胞凋亡的形態(tài)學變化,利用Annexin / PI雙標記法檢測細胞凋亡率,結(jié)果發(fā)現(xiàn)黃酮納米粒能顯著抑制SMMC-7721細胞增殖,誘導細胞凋亡,且具有劑量依賴性。Western blot檢測到黃酮納米粒能夠劑量依賴地抑制SMMC-7721細胞中p-Akt,p-m TOR蛋白的表達同時抑制了凋亡相關(guān)蛋白active-caspase3蛋白的表達。因此,珍珠梅黃酮納米??赡苁峭ㄟ^抑制Akt / m TOR信號通路抑制人肝癌SMMC-7721細胞增殖及并且誘導其凋亡。
余娜[9]等人選取構(gòu)建β-catenin真核過表達載體并轉(zhuǎn)染人肺癌A549細胞,明確了轉(zhuǎn)染β-catenin過表達的A549細胞增殖能力、遷移能力、侵襲力均明顯增強,且wnt 通路相關(guān)因子β-catenin、C-Myc,Cyclin D的蛋白表達顯著上調(diào),P-GSK-3β 的蛋白表達下調(diào)。采用臭牡丹總黃酮干預后,能明顯降低各組A549細胞的存活率,降低細胞向劃痕區(qū)域遷移的能力,減少侵襲小室穿過基膜的細胞數(shù),發(fā)現(xiàn)臭牡丹總黃酮的干預作用對轉(zhuǎn)染β-catenin過表達細胞尤為明顯。
李佳林[10]等體外培養(yǎng)肺癌A549細胞,采用四個實驗組:陰性對照組;白花蛇舌草總黃酮組;順鉑組;聯(lián)合組(白花蛇舌草總黃酮+順鉑組)分別處理A549 細胞。采用MTT法檢測到與陰性對照組對比,白花蛇舌草總黃酮組、順鉑組對肺癌A549細胞的增殖呈現(xiàn)時間-濃度依賴抑制作用,聯(lián)合組優(yōu)于白花蛇舌草總黃酮組、順鉑組,兩藥聯(lián)合干預的作用表現(xiàn)為單純相加。在使用藥物干預肺癌A549細胞 48 小時以后,流式細胞分析儀檢查并測定出白花蛇舌草總黃酮組G1期細胞的比例升高,S、G2期細胞比例下降;順鉑組S期比例升高,與陰性對照組及順鉑組比較,聯(lián)合組G1期細胞比例升高,與陰性對照組及白花蛇舌草總黃酮組比較,聯(lián)合組S期比例升高。白花蛇舌草總黃酮組、順鉑組凋亡率分別為(10.870±0.442)%、(16.648±0.307)%,正常對照組為[(1.152±0.275)%],而聯(lián)合組的A549細胞凋亡率[(19.856±0.649)%]。RT-PCR技術(shù)檢測凋亡相關(guān)蛋白發(fā)現(xiàn)白花蛇舌草總黃酮組、順鉑組明顯抑制肺癌A549細胞p-AKT、BCL-2表達(P<0.05),明顯促進Caspase-9、Bax 蛋白的表達(P<0.05);而與陰性對照組和單一藥物干預組相比,聯(lián)合組的協(xié)同作用更強。
張勝強[11]等采用肺癌SPC-A-1細胞,以不同劑量三葉青黃酮進行處理,采用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鹽(MTT)比色法分析出三葉青黃酮對SPC-A-1細胞增殖有明顯抑制作用,呈劑量和時間依賴性,采用流式細胞儀和TUNREL染色檢測三葉青黃酮誘導SPC-A-1細胞凋亡;分別采用免疫細胞分析和蛋白印記分析(western blot)檢測三葉青黃酮顯著增加SPC-A-1細胞cleaved-caspase-3表達水平。
隨著人類平均壽命的延長,腫瘤已然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罪魁禍首"之一,因此探索抗腫瘤藥物已成為國內(nèi)外醫(yī)學領(lǐng)域的研究熱點。研究表明植物黃酮具有抗腫瘤、調(diào)節(jié)免疫等多種生物學活性,因而可能成為未來的新型抗癌藥物資源。本文對幾種植物黃酮的抗腫瘤活性相關(guān)研究進展作了簡要闡述,發(fā)現(xiàn)植物黃酮對各種腫瘤細胞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和促進凋亡作用,但是對于不同的腫瘤細胞系,其半抑制濃度并不相同。研究表明了,植物黃酮抗腫瘤的作用機制主要包括抑制細胞的增殖和遷移,誘導或促進腫瘤細胞的凋亡、破壞腫瘤細胞的形態(tài),影響細胞信號傳導途徑等。植物黃酮有相對安全、容易獲得且價格低廉等優(yōu)點,因此具有相當大的應用前景,我國作為中醫(yī)藥資源豐富并以傳統(tǒng)醫(yī)學作為基礎(chǔ)的國家,更應挖掘這一潛力,從植物中提取純化植物黃酮的有效成分,對其進行全面探索,使植物黃酮為癌癥防治發(fā)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