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繁夏
(山西省呂梁市交口縣農經服務中心,山西 交口 032400)
三農問題一直是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的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農村產權制度進行過多次改革,經歷了從集中到分散再到集中的改革過程(前一個集中是計劃經濟的集體化,而后一個集中是市場經濟的股份合作,兩個集中完全不同。)所以改好、管好、用好集體資產讓農民得實惠是本次改革的重點。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這是為了深化農村改革工作,從中央角度切入做出的頂層設計,是推動農村集體所有制改革的創(chuàng)新制度舉措。農村產權改革,從十八屆三中全會拉開序幕,其包含了深層次的內涵意義:第一,能夠促進農奴才能經營制度進一步完善,鞏固社會主義公有制。具體來講,農村集體經濟,是農村集體成員應用農村集體經濟資源而構建起來的經濟形勢,以聯(lián)合與合作為基礎,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是對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重要補充。自從改革開放之后,農村經濟形式從集體制轉變?yōu)榧彝コ邪洜I模式,構建起了統(tǒng)分結合的雙層經營模式,讓農村生產力得到解放,提高了生產資源的利用效率。讓集體經濟和個人經濟得到兼顧。第二,集體產權改革,能夠增加農民經濟收入,對其合法權益形成保護。農機集體資產包含了很多類型,土地、林地、草原、灘涂等資源型資產;建筑、房屋、設備等生產型資產;教育、衛(wèi)生等方面的非經營性資產。這三類資產,是農村集體經濟的核心資源,也是集體產權改革的核心,三資清理正是其中關鍵。因為三資是農村集體經濟的核心財產,也是農村經濟發(fā)展的物質基礎。為了契合城鄉(xiāng)一體化發(fā)展的全新形勢,需要立足不同情況,分類分項推進農村集體產權改革,以國務院和黨中央的規(guī)劃部署為導向,落實集體資產確權登記與頒證工作,對集體公益設施等相關的非經營資產,要構建統(tǒng)一的管理運行機制,同時還要對農村集體資產存在的產權歸屬不明、收入分配不公開、收益賬務不清楚、成員分配不合理等問題重點整治,讓經營性資產確權落實到戶,對農村農民的合法權益形成維護,并以此增加農民收入,讓農民獲得集體產權改革的發(fā)展成果。
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資產折股量化到戶,是農民對集體資產占有、使用、收益和分配權利關系的明確,對保障農民權益,提高農民收入有著顯著的影響。
基于農民資產權利的角度分析,在農村集體經濟中,農民是其中的組織成員,也是參與改革的主體,在集體資產中具備共享權。通過產權改革,農民可以對宅基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已經自己受益分配權得到充分的保障。不僅如此,還可以讓農民股份權能得到完善,能夠在集體資產中享有股份占有、獲得收益、抵押、擔保、有償退出等權力。再基于權能嚴格保護的實施,可以對外部資本入侵形成防范,讓農民在集體經濟中所持有的經營性股份,在封閉環(huán)境中運行,不會打破集體經濟的范圍,確保相應的權利得到保障。
從收入構成上分析:農民的收入來源主要有:家庭經營收入、財產性收人、工資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通過產權制度改革,使農民股份權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一是家庭經營方面:通過土地確權到戶、可以使農民在自己的承包地上自主地發(fā)展生產,科學合理地布局農業(yè)結構,以利益最大化獲得收入。二是財產性收入方面:農民可以拿自己的股權入股企業(yè),獲得保底收入;股權抵押。擔保等政策的出臺將有利于農民獲得金融政策貸款支出。用于農民發(fā)展規(guī)模經營或個體經濟,從而增加財產性收入。同時村集體拿集體土地、房屋、建設用地、基礎設施等集體資產出租或入股,得到財產性收入,農民可以憑借股權從集體收益中獲得財產性收入。三是工資性收入方面;股權的穩(wěn)定政策,使農村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大膽放心地轉移到城市二、三產業(yè)從業(yè),從而獲得較高的工資性收入。
從股權設置上分析:各集體經濟組織根據各村的實際,合理確定集體股和個人股之間的比例。一般情況兩者比例為集體股不超過30%,個人股不低于70%;從占比情況看,個人股所占的比重遠遠大于集體股。從中可以看出,農民可從集體得到較高的收入。
綜上所述,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賦予了農民股份權能,摸清了集體家底,盤活了集體資產,壯大了集體經濟,增加了農民收入,改變著農村貧困局面。但因為農村經濟基礎差、人口多、底子薄、勞動力水平低、農民要增收關鍵還是要在集體資產上做文章,為此,村支兩委必須要在現(xiàn)有改革成果的基礎上,激發(fā)內生動力,引領農民探索更加符合農村實際的發(fā)展路徑,幫助農民更快更好地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