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昌蘭
摘要: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基礎階段,在這一階段進行責任教育,對于學生日后形成強烈的責任感和責任意識具有重要意義。但當前我國小學的責任教育目標卻過于籠統(tǒng)、模糊,教育手段缺乏系統(tǒng)性和可操作性,責任教育流于形式,難以發(fā)揮實質性作用。面對這些問題,或許可以從近代西方著名思想家康德那里汲取營養(yǎng),以哲學思辨的倫理意蘊,為解決當前問題提供些許靈感。
關鍵詞:
小學;責任;康德
中圖分類號:
G6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9129(2020)15-0244-02
1康德責任論中的責任教育觀
1.1道德是責任教育的內在本質。德性論是康德在道德領域中的重要理論,是現(xiàn)實生活和先驗主義哲學結合的產物??档抡J為,道德可以使人排除各種自私的觀念,在減少甚至不受外來干擾的狀態(tài)下、在理性的指導下?lián)斊饘τ谏鐣约八说呢熑?,在履行責任的同時保持自身的純潔、嚴肅,獲得人的全部尊嚴。在康德的德性論中,道德法則是責任存在的核心和依據,是責任行為所應該且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也是責任教育的內在依據。
1.2自律是責任教育的基礎原則??档抡J為,責任在實踐層面可分為他律(外在因素不允許我做的和要求我必須做的)和自律(自身要求自己應該做的和不應該做的)兩個層面。他律階段,責任教育的重要手段便是滿足和懲戒??档绿岢觯瑸榱税岩粋€尚無教養(yǎng)的或者粗野化了的心靈首次帶到道德上的善的軌道上來,需要一些準備性的指導,通過道德行為的好處來溫潤心靈,或者通過非道德行為和害處來恐嚇它??梢?,他律階段是使受教育者實現(xiàn)自律的第一步,責任是客體對于主體的要求和規(guī)范,獨處時他律的作用會減弱,自律發(fā)揮著主導作用。當個體能夠很好地被他律時,教育就應該進階,推動個體的自律。
2小學責任教育的實踐原則
2.1層級性與階段性相結合原則。責任教育要分層級、分階段進行。在具體目標設定上,要分成四個層級:第一層是對自己負責,對自身生命、健康、學習負責。第二層是對他人負責,友愛同輩群體,尊重師長,為需要幫助的人做力所能及的事。第三層是對社會負責,在遵守法律法規(guī)的基礎上,盡可能為社會作貢獻。第四層是對生態(tài)環(huán)境負責,良好的自然環(huán)境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對生態(tài)環(huán)境負責就是對人類共同家園負責。教師要讓小學生在其年幼的時候就意識到保護環(huán)境是每個公民的責任,引導他們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事做起。對學生進行責任教育,教師應更注重喚醒學生前兩層責任意識,讓學生準確認知對自我的責任和對他人的責任。同時,讓學生初步形成社會責任感、國家責任感和生態(tài)責任感。準確認知對自我的責任和對他人的責任是培育社會責任感、國家責任感和生態(tài)責任感的基礎,小學生對社會、國家、生態(tài)等詞語的認知較為模糊,過早地灌輸會讓小學生難以接受,甚至產生抵觸心理。所以,要從自己→他人→集體→國家→自然有層次、有階段地進行責任教育。
2.2理性和人本相結合原則??档抡J為,盡管人的理性存在缺陷,但責任教育依然需要理性;責任教育要克服人的本能對外界因素的制約,但是又不能否定人的私欲。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發(fā)展,是人的最高利益和最重要的任務,人的最終使命與任務就是全面發(fā)展自己。筆者認為小學責任教育要將理性和人的本能欲望相結合,讓小學生知道承擔責任對于自己的好處,而不是一味強調責任對人的制約。對小學生講授承擔責任對于自身的積極意義時,不能使用理論化較強的語言,而應該使用更加生活化、趣味化的語言,這樣更容易讓小學生理解承擔責任的好處。不僅如此,責任教育后,還需要設立精神或者物質獎勵,用來獎勵那些樂于承擔責任的學生,強化小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責任擔當。教育實踐中,很多教師都會不自覺地通過一些方式激勵學生努力學習,例如光榮榜、紅旗榜等,對學生有鼓勵和引導作用。于是,筆者在康德理性思維的基礎上,結合一些一線教師的經驗,了解了學生們喜聞樂見的網絡游戲里的角色名稱、稱號等,設置了“責任衛(wèi)士”“責任布道者”等稱號,并且利用班費定制了一批與游戲角色有較高相似度的人偶,將各類稱號和獲獎學生的名字刻在上面,用來獎勵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自覺履行責任的學生。這種獎勵方式將物質與精神激勵融合在一起,激勵學生積極承擔責任、履行責任。
2.3教化與體驗相結合原則??档抡J為,道德的基礎從經驗的外在對象轉移到先驗的主體意志中來,從實踐主體自身、從有理性的存在者的善良意志中去探討道德法則,從而把實踐主體的主觀準則變成具有普遍性的客觀法則。正確的道德觀要在實踐中形成。教師要多給學生創(chuàng)造參與社會實踐和各種各樣的校園文體活動的機會,在這些活動中培養(yǎng)責任感。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設置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作出判斷和選擇,并在小組中討論、分享觀點。教師要在情境中讓學生面對道德的沖突,并負責任地作出判斷和選擇,理解每一個道德判斷、選擇背后的依據,根據符合社會規(guī)范和普世的價值標準進行道德的抉擇,在不斷地練習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培育社會責任感。教學實踐中,筆者一方面會給學生設置道德情境,用“海因茨偷藥”等故事引發(fā)學生的思考。
參考文獻:
[1]陳文.小學生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策略[J].教育改革,2019(36):36-37.
[2]趙勇.小學德育課堂的責任傳播[J].新課程,2020(19):43-44.
[3]徐志東.小學心理健康與責任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小學時代,2019(8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