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梵高是19世紀后期后印象主義畫家,本文主要通過對梵高部分作品的解讀,淺析其對后世的影響,同時回顧梵高生平,表達對梵高不朽精神力的感受與總結(jié)思考。
關鍵詞:梵高;色彩;生命力;情感抒發(fā)與表達;不朽精神力;非理性之美
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0)21-0-02
中外美術史是一幅輝煌的畫卷,一段燦若星河的歷史。人們用畫筆歌頌神祗、贊美自然界、歌頌人類和人性本身或揭露社會黑暗一角,梵高也是其中一員。文森特·梵高是19世紀末的印象派畫家,他深陷泥潭卻仰望星空,用畫筆書寫他對這個世界所有的愛意。梵高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和探究價值,其畫作、人生經(jīng)歷、不朽精神力都是值得深思的。
1 梵高創(chuàng)作風格分析
1.1 色彩及元素分析
本文在梵高相對知名的作品中,選擇了《午睡》和《開花的巴丹杏樹枝》進行分析。(如圖1和圖2)
梵高的本質(zhì)是田野間的詩人,他執(zhí)著地描繪麥田、葡萄園、勞作的人、豐收景象、鄉(xiāng)野間的道路、野草閑花這類大畫師們不屑一顧的平凡事物。正是這些平凡的事物,點燃了梵高熱烈的、不熄的藝術之火[1]。
梵高的本質(zhì)在他的作品《午睡》中充分地體現(xiàn)了出來。他的用筆狂野遒勁,未割下的麥莖像野草一般充滿韌勁,觸上去仿佛會被刺傷。巨大的金色麥堆非常隨意地堆在田野里,柔軟的麥草是割麥人的溫床,隔著畫布似乎能感受到正午的陽光炙熱刺眼,麥草濃烈的香氣和雜草碎葉刺鼻的味道撲面而來,割麥人剛剛結(jié)束勞作,大汗淋漓,而這麥垛卻是如此舒適,枕在豐收的大地上,閉上眼睛就能酣睡。如果說構(gòu)圖是一幅優(yōu)秀作品的基礎,那么色彩語言就是作品的靈魂[2]。梵高對高純度高亮度色彩的喜愛達到了癡迷的程度,他尤其鐘愛明亮的黃色,在他的許多作品中都大面積出現(xiàn)了溫暖的明黃色,例如《黃色小屋》《麥田里的烏鴉》、向日葵系列油畫、《星月夜》中亮黃色的星與月以及一系列的風景畫中出現(xiàn)的黃色麥田等。黃色是陽光的顏色,是大地的顏色,代表著豐收、光明和希望。黃色也是秋天的色彩,秋天同時是收獲的季節(jié),因此黃色意味著收獲[3]?!段缢分羞h處的麥垛也明顯地呈現(xiàn)出了梵高這樣的偏好。
與梵高如此充滿激情與狂熱的作品不同,《開花的巴丹杏樹枝》卻讓人看到他溫情的一面。《開花的巴丹杏樹枝》中沒有使用高純度的顏色,與《麥田里的烏鴉》和自畫像系列里瘋狂野性、悲憤絕望的勁頭相比,無論是筆觸還是用色,都顯得細膩綿長、溫柔似水。背景的淡藍色營造了一種安靜優(yōu)雅的氛圍。藍色本身是一種純凈的顏色,帶給人一種永恒又寧靜的心理[4]。花樹彎曲的枝干和開放的白色小花、細小的花苞和芽苞展現(xiàn)出一種美好的生命力,也許在他心里生的希望、對生命的渴望暫時壓制住了苦痛。梵高受到了浮世繪的影響,改變了繪畫風格,他的畫面逐漸變亮[5]。這幅作品很有東方繪畫含蓄溫潤的美感,大概率也是受日本浮世繪的影響,與他典型的野獸派風格和鮮明的用色形成強烈反差。然而飽滿的生命力、生長的萬物、平凡的事物,仍是梵高創(chuàng)作靈感和題材的來源。不僅僅是綻放的巴丹杏,火炬一般的向日葵花束、開得熱烈的鳶尾花、忙碌的葡萄園、豐收的麥田等,紛擾的煙火人間往往能夠給予他溫暖的慰藉。
1.2 意蘊分析
《麥田里的烏鴉》是梵高的絕筆之作,許多人認為《麥田里的烏鴉》是他最后的遺書,這幅畫作表現(xiàn)出來的張力與梵高最后的精神狀態(tài)密切相關,墨色的天空昏沉黑暗,正如令梵高壓抑而痛苦、黑暗冰冷的現(xiàn)實世界,黑色的烏鴉給人以邪惡陰森的視覺感受,不同于印象派其他大師著力于表現(xiàn)光影,梵高在作品中傾注了太多自我意識與主觀色彩,《麥田里的烏鴉》尤甚。復雜的情感和精神上的病痛折磨著他,他將內(nèi)心的不安躁動、狂熱激憤、驚懼無助、掙扎與痛苦直接書寫在紙面上。畫中道路蜿蜒起伏,不知通往何處,正如他茫然而徘徊不決的明天。
2 梵高對后世的影響
2.1 對表現(xiàn)主義的影響
梵高深遠地影響了后世的藝術家,并波及音樂、舞蹈、建筑等領域。梵高等后印象主義畫家對印象派純客觀理性的描繪進行了大膽的反對,注重本身情感的表達,離經(jīng)叛道地開辟新風格。雖然表現(xiàn)主義不受梵高一人制約,但是如果沒有梵高的出現(xiàn),19世紀的藝術革命也許不會那么轟轟烈烈。
2.2 對名畫臨摹市場的影響
梵高以及梵高的作品已經(jīng)成為一種鮮明的文化符號。名畫臨摹的市場上,梵高的作品摹本占據(jù)了重要的一部分。梵高遺留下來的心血養(yǎng)活了中國大芬油畫村大量的工人,這些來自21世紀的、在遙遠國度與他命運相似的難兄難弟們。這些畫工,他們有時被稱作“中國的梵高”,有些人畫了上萬副梵高,于是想要真正地了解這個人;一部分人不滿足于臨摹名畫,開始嘗試自我創(chuàng)作,紀錄片《中國梵高》的主角趙小勇便是如此?!爸袊蔫蟾摺弊呱狭髓蟾邚那暗牡缆罚蟾吒淖兞艘蝗寒嫻さ拿\軌跡,影響著這個彩色城中村的夢想與現(xiàn)實。
2.3 對裝飾藝術的影響
包括梵高在內(nèi)的后印象主義的藝術家們,他們的創(chuàng)作風格深深影響了現(xiàn)代的裝飾藝術。印象派是西方近代藝術到現(xiàn)代藝術的轉(zhuǎn)折點[6]。印象主義畫家不僅改變了繪畫藝術,而且引起了對事物塑造與再現(xiàn)方式的改革[7]。后印象主義風格在現(xiàn)代裝飾中的應用非常頻繁,后印象主義風格中絢麗的色彩裝點了我們的生活……設計師們意識到美應當是被選擇、被設計、被感受的[8]。
梵高作為后印象主義的藝術家,對裝飾藝術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近幾年的研究成果中,梵高繪畫的表現(xiàn)形式在針織服裝、當代釉下五彩瓷裝飾中的應用都大有可為。
3 解讀與思考
同達·芬奇和倫勃朗這類的大師相比可以發(fā)現(xiàn),雖然世人也稱梵高為天才,但是和真正的天才比起來,梵高所表達的作品缺少極度的精湛,以及對世俗公認的美學的敏銳直覺。真正的天才,也許是掉落的星辰,是神之子,是上帝選中的幸運兒。然而梵高不是,他過于拙樸,以至于讓人誤以為他是和我們一樣的凡夫俗子,甚至被普通的庸才埋沒。丹青說他喜歡梵高,就喜歡他的憨。梵高的作品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其筆觸強烈而狂熱,看似簡單天真,實則很少有人能輕易模仿[9]。以自畫像系列來說,每一張自畫像都極具故事性,欲說還休。
與其唯一的摯友高更相比,梵高的一生苦悶失意,沒有像樣的工作,情場上連連失敗,梵高試圖融入自己崇拜的大師們的圈子,卻被畫家們否定。除了唯一的支持者,他的弟弟提奧,沒有親人朋友理解他,家族的人也排斥他。
梵高在生命結(jié)束前的兩年,病情日益加重,時常發(fā)瘋,在清醒的時候,他又瘋狂地點燃自己的生命和創(chuàng)作的激情。最終,梵高對這個冷漠的世界絕望了,無論他如何熱愛,如何真誠地對待這個世界,世界都不曾給予他溫暖,他飲彈自盡,由于流血過多、未得到及時救治而亡。
梵高的思想、作品中蘊含的強大精神力和他本身高潔的品質(zhì)影響著后世的青年,這值得深思。他對作畫的態(tài)度極致的純粹。梵高的畫常常是痛苦、愛、追求的矛盾統(tǒng)一體[10]。
繪畫是見證歷史的一種方式,能激發(fā)人類對自身的思考,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11]。梵高繪畫風格受到革新思潮的推動,對抒發(fā)情感的風格進行了大膽的探索,梵高的畫作是歷史的見證。
他內(nèi)心想要表現(xiàn)的狂熱情感、傾訴欲、精神力遠遠蓋過了表現(xiàn)技法和理性的欲望,這與印象派的其他畫家不同。盡管梵高愛上了印象派表達光與色彩的方式,但是梵高等后印象主義畫家對印象主義進行了批判和剝離。后印象派變得不再過分追求寫實,而是更多融入自己的情感[12]。莫奈在前妻彌留之際仍然克制強烈的悲痛,只是為了理性地畫好妻子最后的遺容,無法接受自己的畫面有任何差錯,與這種“職業(yè)病”不同,梵高內(nèi)心情感的激流、對生命的感召才是他創(chuàng)作的內(nèi)驅(qū)力,這一點也在他“不走陽關道、獨木橋走到黑”的人生道路中得到了體現(xiàn)。
在美劇《神秘博士》中設計了一個橋段,梵高穿越到了現(xiàn)代,看到博物館里自己的作品被人們欣賞,激動地流淚。轉(zhuǎn)載者配的文字標題是:“當你死后,所有人開始愛你。”然而他早就長眠地下,已經(jīng)聽不見人們的贊美了。熱愛一件事,比如繪畫,并不是熱愛得越真摯就能善終。但是梵高不在意繪畫能為他帶來什么,他從未畫過高貴的題材,日復一日地繪畫鄉(xiāng)野間一塊犁地上的犁溝、一把藤草椅、一株向日葵;他不在意自己的畫作有沒有被他人喜愛,更不為追求更高的社會地位而作畫。也許他的思想早已飛向宇宙,看到了世界的真諦,找到了屬于他的精神世界[13]。梵高對繪畫一腔孤勇的癡狂、低到塵埃里的謙卑是令人震悚也是令人心碎的。有這樣一個人,他將熾熱的生命點燃,獻祭給大地的草木盛衰,他將艷麗的顏料和著鮮血在畫布上用力涂抹,這樣的景象,有一種玉山之將崩的震撼感。
4 結(jié)語
梵高一生不被欣賞與理解的命運使他煢煢獨立、受盡苦難,最后忍受了長久的病痛。同時他苦苦堅持自我,無論是清貧倨傲而高潔的姿態(tài),還是對印象派接納的同時保留的批判。他不朽的精神力無法被時光埋沒,無法不使人感動、深思。
璀璨而晶瑩的星空徹夜無眠、向日葵燦爛熱烈得耀武揚威、喧鬧的笑聲充斥著夜咖啡館、麥草的氣味撲滿胸膛,世間的一切景物都靜謐美好。那個孤獨的靈魂,重返弟弟提奧的懷里,兩座爬滿常青藤的墳塋永遠互相依靠。在梵高身上,有一種高潔的品質(zhì),這是由于他的清貧。梵高的高潔和“士”的精神非常相似,卻不相同,梵高身上更多是一種底層人的光芒,那是一種被埋于沙礫之下的珍珠的光澤,質(zhì)樸而燦爛。
參考文獻:
[1] 范曾.梵高的墳塋[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22-27.
[2] 周衛(wèi)臣,孫獻華.淺析西方古典繪畫中的美學特征[J].美術教育研究,2020(09):22-23+27.
[3] 趙其燁,王銳涵.淺談設計下的色彩與情感表達——以三原色的色彩性格為例[J].大眾文藝,2019(19):119-120.
[4] 徐靖雯,湛磊.莫蘭迪色系在室內(nèi)家裝陳設中的運用[J].大眾文藝,2019(24):70-71.
[5] 吳歆悅,李雪艷.日本浮世繪對西方印象派時期美術的影響[J].美術教育研究,2019(22):34-35+38.
[6] 杲恬恬,葉潔楠.西方繪畫的轉(zhuǎn)折[J].美術教育研究,2018(22):10-11.
[7] 陳婷,金曉雯.淺談西方繪畫藝術與景觀設計的聯(lián)系[J].美術教育研究,2019(02):46-48.
[8] 王瑞強.當代釉下五彩瓷裝飾中的“后印象主義”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4.
[9] 金詩怡,張如夢.淺析凡·高繪畫藝術中的色彩語言[J].美術教育研究,2020(09):16-17.
[10] 李宏.凡·高藝術風格之我見[J].美術大觀,2008(12):237.
[11] 陳芳怡,李永昌.由丹納美學思想看超現(xiàn)實主義繪畫[J].美術教育研究,2019(22):55-56+61.
[12] 白菊,陳瑋.論后印象派的發(fā)展[J].大眾文藝,2019(24):66-67.
[13] 楊容君,孫獻華.淺析凡·高《星月夜》[J].美術教育研究,2019(22):32-33.
作者簡介:蔣婉童(2001—),女,廣東三水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環(huán)境設計(城市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