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雪飛
(河北省青龍滿族自治縣第三實驗小學,河北 青龍 066599)
古詩詞是我國的文化瑰寶,是語文教育中最寶貴、最豐厚的資源。古詩詞描繪我國的大好河山,寄托著作者愛國思鄉(xiāng)的情感,歌頌著世間萬物的美。小學階段的古詩詞學習對于學生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能夠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閱讀情感和觀察能力,但傳統的教學模式將古詩詞學習停留在了解的層面,沒有達到鑒賞的程度,也就難以實現學習的價值。學習古詩詞,帶領學生體會深厚的文化底蘊,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提升。因此,教師要對古詩詞的教學方法高度重視。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很多文化就寄托于古詩詞之中。古詩詞不僅體現出詩人的才華,也蘊含著詩人的遠大抱負。通過古詩詞的學習,學生能夠感悟詩人憂國憂民、愛國思鄉(xiāng)等情懷,為愛國主義教育打下基礎,提升思想道德。
古詩詞體現了作者敏銳的洞察力、想象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古詩詞的韻律使學生在朗誦中更加注意斷句及情感,在情景再現時提升學生的想象力。
國學是中國民族文化的精髓,古詩詞作為國學經典,能夠加強中小學生的學習與認識,培養(yǎng)他們樹立牢固的核心價值觀以及正確的人生觀,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yǎng)和思想道德水平,能夠啟迪智慧、陶冶品格,對于他們的成長具有深遠影響。
第一,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教師追求高效的學習進度,以熟讀背誦為教學要點,即使在當前教改的要求下,仍有教師無法從傳統教學中脫離出來,枯燥的背誦使學生逐漸失去對古詩詞學習的興趣。
第二,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文章,教師對詩詞內容進行講解,而忽視了詩詞意境的構建和帶入,造成詩詞美學極大的浪費,學生更加認為詩詞學習沒有實際意義。
第三,教師在教學中將教學重點設置為文字翻譯、作者生平、寫作背景的介紹,而忽略了詩文的美學價值,詩詞學習的美學提升價值難以實現。
情境教學法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特征,通過創(chuàng)設與詩詞有關的情境,能夠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對作者情感進行深刻感悟。學生在特定情境下,深刻地感知詩詞所描繪的意向及情境,從而更好地領悟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教師可將創(chuàng)作背景和作者生平詳細地介紹給學生,介紹創(chuàng)作前后發(fā)生的歷史事件,學生從中領悟作者的心境。其次,聯系生活實際,將現代的事物嵌入古詩詞中,拉近古今距離,為體悟情感搭建橋梁。再次,應用多媒體設備進行情景創(chuàng)建,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
朗讀是學生學習、鑒賞古詩詞的基礎,也是感悟作者情感、作品內涵的最佳手段,通過朗讀能夠使學生感悟詩詞的韻律,體會詩詞意境,加深對詩詞的領悟。在教學中,教師要在帶領學生識字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情感、有韻味地朗誦,使學生感悟情感朗讀的方法及技巧。教師在領讀中重點強調古詩字詞的標準發(fā)音,同時也要突出詩詞的短句、層次。通過朗讀的抑揚頓挫,使學生在古詩詞學習中產生與作者的情感共鳴。
作為一門獨特的語言藝術,詩詞蘊含著多種韻味。在其以精簡且整齊的文字,對作者的情感進行了充分體現,語言精煉成了古詩詞的特色。教師應以體會情感為基礎進行古詩詞的教學,使學生對詩人所表達的內容進行聯想,將審美能力轉化為審美意向,使學生擁有更為深刻的領悟。
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要注重課外的拓展,有利于學生對教材內容的理解提升,從而更好地掌握古詩詞的鑒賞方法。拓展方法可以采用拓展同一詩人的作品,以增強學生對語言風格的鑒賞力。
在現實生活中,自然萬物都有自己獨特的美感,不少詩人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對自然事物的美感進行了描寫記錄。在古詩詞的學習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審美觀。
歸類閱讀法是指將詩詞進行不同體裁、主題的歸類,集中學習某一體裁,將體裁按照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律詩等進行劃分,也可以按送別詩、思鄉(xiāng)詩、愛國詩等進行分類,針對學生在一段時間內的學習情況進行課程安排。
古詩詞是教育中的重點資源,通過對古詩詞的學習,能幫助學生提升審美情操,通過朗誦提升學生閱讀的情感,使學生感悟作者的情懷,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語文教師要重視古詩詞教學,應用有效的教學手段,突出教學要點,帶領學生感悟詩詞美,促進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