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瀅
(湖北藝術職業(yè)學院音樂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多元智能的提出者,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認為人具有八種智能,音樂智能是期中之一,它與其他幾種智能既獨立自主,又是相互影響、和平共處的。加德納在“零點計劃”的研究過程中還發(fā)現(xiàn),嬰幼兒期學習藝術的能力達到驚人的水平,相比其他領域的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自然向上,音樂藝術的能力在童年中期會明顯退步。這個觀點也得到其他音樂教育家的認同。美國心理學家、教育家戈登通過大量實踐和數據分析,亦認為音樂教育應越早開始越好,每個人天生具有的音樂能力在9歲以前都屬于可發(fā)展期,9歲以后,不管后天環(huán)境條件如何優(yōu)越,都不再得到發(fā)展,而0-3歲則被認為是音樂能力發(fā)展的黃金期。腦科學家亦認為0-3歲是嬰幼兒大腦發(fā)育最快的時期。重視0-3歲嬰幼兒教育,是當前世界教育改革的發(fā)展趨勢之一。一些發(fā)達國家已經把0-3歲兒童的早期教育列入國家正式教育計劃,并且開展早期教育方案的實踐,如美國的“開端計劃”、“發(fā)展適應性早期教育方案”;英國的“確保開端”早期兒童發(fā)展項目等。嬰幼兒早期教育在我國推行得較晚,隨著我國在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要“重視0-3歲嬰幼兒教育,”近年來,一大批社會性民辦早教中心誕生,許多幼兒園也設立了親子園,嬰幼兒的早期教育已為越來越多的各界人士了解重視,得到很大發(fā)展。而早期音樂教育在嬰幼兒個體身心發(fā)展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通過綜合性多元化的音樂活動,嬰幼兒在聽、說、唱、舞、演中,不僅能享受音樂、感受音樂、體驗音樂,更能促進社交能力、運動能力、情感交流能力的全面和諧發(fā)展。
早期教育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的早期教育一般是指0-6歲,涵蓋整個學前階段,這段時期的兒童被稱為學齡前兒童;狹義的早期教育是指嬰幼兒時期,未進入幼兒園的0-3歲這個年齡段,他們接受的教育叫“早期教育”,即根據嬰幼兒生理和心理發(fā)展的特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和培養(yǎng),為嬰幼兒多元智能和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打下良好的基礎的一種教育方式。
本文所涉及的“音樂早期教育”指的是0-3這個時間段,根據幼兒的心理生理發(fā)展特點,用律動、歌唱等形式對幼兒進行音樂教育,旨在挖掘和發(fā)展人自身潛在的音樂素質和能力,對于開發(fā)幼兒的大腦潛能有著重要的影響。
大量研究證實,腦科學對于早期教育具有強大的潛在價值。上個世紀90年代,研究人腦的心理和智能活動的腦科學研究越來越受到廣泛重視,從大量的腦與認知科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表明,嬰幼兒的潛能遠比我們所認為的要多得多;當遺傳基因在嬰幼兒大腦發(fā)育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的同時,嬰幼兒豐富多彩的早期體驗和經歷也影響著他的大腦發(fā)育。嬰幼兒出生后的三年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年;一個人的智商水平上下波動的幅度,具體取決于所處的環(huán)境是否豐富與適宜。
新生兒出生大腦占比成人腦重量25%,2歲時占75%,6歲時接近成人水平。我們的大腦由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組成,神經細胞的突觸分為軸突和樹突,樹突負責接收,軸突負責輸出,經常被刺激的神經元和突觸,其功能和連接將逐漸固定下來,而不經常刺激的將失去其突觸,最終消失。新生兒出生時已有一千億個神經元,但這些神經元尚未形成網絡,都處于待開發(fā)狀態(tài)。孩子出生后的頭幾年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找到能形成和加強這些連接的人機互動。從1歲半至3歲的這18個月,是最重要的增強期,孩子大腦中過于豐富的神經分支會被修剪,以便大腦能更有效地運轉。這時,未使用的神經元連接將會陸續(xù)死亡,而得到強化的神經元會更茁壯。這個自然健康的過程,有助于大腦功能的發(fā)揮。
音樂是一種形式化的震動,而形式化的信息是大腦存取信息最有效率的方法。發(fā)育中的幼兒越多地接觸到適當的音樂,音樂便有機會讓大腦以一種有組織的、和諧的方式成長。美國心理生物學家羅杰·斯佩里博士通過著名的割裂腦事件,證實了大腦不對稱的“左右腦分工理論”,左腦一般負責語言、概念、數字、分析、邏輯推理等內容,右腦主要負責繪畫、音樂、空間、幾何以及想象等內容。左腦和右腦在位置上是獨立的,但是在存儲圖像及聲音、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左腦和右腦是互相協(xié)作的關系,以此才能將大腦的重要功能充分發(fā)揮。羅杰提出通過音樂教育可以增強嬰幼兒右腦感性思維的提高,有助于嬰幼兒創(chuàng)造力、記憶力、想象力、藝術感、社會性、節(jié)奏感等方面的提高。
音樂是聆聽的藝術。音樂活動是通過“聽”來將信息傳入到孩子大腦中。那么孩子多大就能“聽”到這個世界呢?科學家們研究發(fā)現(xiàn),胎兒耳朵是最早與大腦中正在發(fā)育的神經系統(tǒng)連接的器官,在懷孕的4-6個月開始,胎兒就能在子宮里聽到母親的聲音,法國心理學家、教育家阿爾弗雷德·托馬迪斯博士認為,如果寶寶在子宮里和出生后頭幾年受到聽力干擾,就有可能導致日后出現(xiàn)聽力、學習和情感障礙。出生三天的新生兒就能辨別出母親的聲音,當他聽到母親的聲音時,吸吮奶的速度會加快。國外研究者在1961年做過一個實驗,對于50個5天內的嬰兒奏出一組聲音,發(fā)現(xiàn)這種頻率各不相同的聲音引起嬰兒身體的運動和心跳頻率的變化,繼續(xù)彈各種音,直到嬰兒熟悉他們并不再產生異常反應為止。這說明嬰兒有敏銳地辨別不同頻率聲音的能力。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教授還研究證實寶寶在嬰幼兒階段就有計算音高的能力,對于4000hz以下的聲音感到安逸,高于此聲音會感到煩躁。
音樂包括節(jié)奏、音調和聲音的振動,可以用來組織事物——在時間和空間中創(chuàng)造結構。其效應是明顯的,也是可以測量的,不僅對無生命的物體如此,對生物體也如此。音樂通過耳朵到達人類的大腦后,便與各種腦神經結構相互作用。事實上,科學研究已表明,這種相互作用千年來已經在人類的生理上留下了印跡。人的內耳中整整2/3的纖毛——數以千計像琴鍵一樣鋪在平面上的細毛——只對較高的“音樂”頻率(3000-20000赫茲)產生共鳴,這個事實表明人類曾經主要依靠歌聲或者調進行溝通?;蛟S正是這個原因,嬰兒、新生兒甚至胎兒才普遍對音樂有較強的接受能力。研究表明,嬰兒的大腦已經完全能夠分辨音調、音高和節(jié)拍等音樂的組成元素。
美國心理發(fā)展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是哈佛大學“零點項目”研究機構負責人之一,他于1983年在《智能結構》一書中提出“多元智能”理論,即每個人與生俱來擁有八種智能:音樂智能、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身體運動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自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他認為:“一個人的智能必定會帶來一套解決難題的技巧,他使個體能解決自己所遭遇到的真正難題或困難。如果必要的話,還使個體能創(chuàng)造出一種有效應的產品,智能又必定會產生一種找出或制造出難題的潛力,因而使為新知識的獲得打下基礎?!?20 世紀后半期以來,亞洲一些國家也開始關注多元智能理論,并運用到本國的教育實踐中,日本、韓國等國家在上個世紀后期,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一改以前的填鴨式灌式教學方式,不同程度地引入了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近年來,隨著加德納多元智能理念逐漸地引入我國,音樂教學與幼兒多元智能整合趨勢愈加明顯,也越來越受到幼兒園和教育研究者的重視。
鈴木鎮(zhèn)一說過:“音樂對孩子的啟蒙意義就在于,保護和不斷發(fā)展孩子的創(chuàng)造想象能力,使之不至于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喪失,音樂的功能并非僅僅是給人以精神的愉悅和性情陶冶,更重要的是,學習音樂是開發(fā)孩子智力的有效手段?!敝悄苁撬腥硕荚谑褂玫拇a,是個體終生用來學習、解決問題進行創(chuàng)造的工具。每個個體的智能層面不同,即每個人這八種智能的強弱程度不同,有的是表現(xiàn)為一兩種較強,有的可能有四五種較強,無論是哪種情況,在正常條件下,在適度外界刺激和個體努力的情況下,每個個體都可以發(fā)展自己任何一種智能。幼兒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首先是右腦產生記憶和存儲,進而左腦對其進行分析和推理,在左右腦分工協(xié)作的基礎上,幼兒對音樂產生理解和記憶。由此不難看出,音樂活動能夠開發(fā)幼兒大腦功能,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每個人生來都具有的各種智能遵循用盡廢退的原則,會根據后天的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而早期的音樂教育則能促進八種智能的發(fā)展:
通過歌謠、律動培養(yǎng)孩子的音高感。通過歌曲、表演唱和演奏培養(yǎng)孩子的音樂表現(xiàn)表達能力、即興創(chuàng)造能力。通過欣賞音樂培養(yǎng)孩子的音樂感受力。通過小打樂器培養(yǎng)孩子的節(jié)奏感、辨別音色的能力。
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大腦中語言和音樂中樞是獨立的,但二者位置是相鄰的,而且大致以相同的方式發(fā)展,這應該就是聽音樂能刺激孩子語言能力發(fā)展的原因。唱歌給孩子聽,就是在教他們聽和說。民謠、童謠和簡單的旋律將不斷鼓勵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更豐富的詞匯和幸福感和自豪感。
孩子們在隊列中進行活動,讓數字與節(jié)奏結合起來,讓數字的學習成為一個愉快的體驗,而舞蹈律動中隊列的變換,空間方位的辨識,使得幾何學的概念亦被孩子記住。有故事的主題音樂活動,教師語言的描繪,能增強孩子的想象力、邏輯思維能力。
在音樂團體活動中,孩子們通過一些包含歌唱、動作的簡單的音樂游戲來學習社會交往技巧。而與人成功地交往,首先要學會傾聽。傾聽在拉丁文中為 ob audire,指伸出,有意識地與他人建立聯(lián)系,建立親密關系、保持注意力。通過傾聽,使孩子得以將格外刺激整合進自己的內在世界,即向對方表示自己在意他們,這是建立關系,發(fā)展友誼的第一步。音樂中被強調的音高、節(jié)奏、力度、音質、音色——這些與人聲類似的因素,出現(xiàn)在相同或不同的游戲中,是否能被孩子觀察到,這些都會使一個人與其他人的溝通能力有天壤之別。在游戲中的領導和被領導,合作交流都能很好地發(fā)展孩子的人際交往智能。
律動是幼兒最喜歡的音樂表達形式,通過律動、舞蹈、音樂游戲活動來發(fā)展孩子大肢體的靈活性;通過手指游戲、小打樂器的演奏來發(fā)展孩子的小肢體的靈活性。通過拍手、點頭、晃動、蹦跳,使寶寶能過了解身體動作的方式,而音樂中感受的聲音和節(jié)奏則促進其身體和大腦的協(xié)調性,發(fā)展運動能力。
音樂活動中家長帶著寶寶做的輕搖、膝蓋上的跳躍、在耳邊唱的歌謠,會刺激寶寶內耳發(fā)育,從而幫助他開始感覺自己在空間的位置,有助于引發(fā)寶寶爬行、學步、平衡的能力,以及協(xié)調運動的能力。音樂的概念是抽象的,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要使音樂變得具象化,容易理解,圖形譜是一個很好的工具。圖形譜是幼兒認識音符和視譜的前提準備,孩子在根據圖形譜演奏和演唱的過程中,能促進視覺與聽覺,視覺與觸覺的聯(lián)動。
由音樂和動作造成的身心聯(lián)系,使得孩子知道如何以身體來表達情感和想法。當孩子在舞蹈時和律動時,他會將自己的意識擴展到周圍的空間,他需要理解別人的空間和自己的空間,并不斷調整自己的空間來確定不會打擾他人空間,也需要嘗試用哪種身體姿勢和位置能使他人感覺到舒適。在與教師歌唱和動作的模仿互動時,他也需要不時修訂自己來接近教師的示范。通過音樂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讓孩子獨立思考,表現(xiàn)和表達自己,了解自己。
在音樂活動中,年幼的孩子看起來在老師在歌唱或講話或者時特別著迷,特別是有夸張的表情和音調出現(xiàn)時,他們會眼睛不眨地盯著老師,有時甚至會嘴巴跟著一起動或伸手想觸碰老師,這些都表明孩子正在觀察中學習。而在音樂活動中,經常會讓孩子聽來自大自然的風聲、雨聲、樹葉沙沙聲、動物的叫聲、生活中的鈴聲、汽笛聲、開關門聲、切菜聲……這些都有助于促進幼兒的自然觀察能力。
在信息網絡時代,大數據、物聯(lián)網和人工智能技術已滲透到各行各業(yè)以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這些智能技術的支持下,人們的精神生活也隨之發(fā)生了轉變,越來越多的教育者認識到,音樂早教對嬰幼兒多元智能發(fā)展的幫助。神經心理學家弗蘭克·伍德博士認為:“音樂是大腦的原始語言,所以,在童年早期喚醒其形式,就是喚醒了在孩子大腦和心靈中對語言早已很熟悉的一位女神?!?在嬰幼兒成長的關鍵期,音樂教學活動能有效促進嬰幼兒身心的全面發(fā)展,通過節(jié)奏訓練、音色聽辨、歌唱練習、聲勢訓練、律動練習等一系列專業(yè)、系統(tǒng)的學習,讓音樂語言植入孩子們的血液,促進孩子們多元智能發(fā)展的平衡,為培養(yǎng)出具有完整人格的孩子奠定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