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紅 孫殊睿 吉林藝術(shù)學院音樂學院
古箏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其歷史悠久,音色優(yōu)美。從地域上來分,古箏分為南派和北派,南派有浙江、客家、潮州,北派有陜西、山東、河南。
客家箏曲是廣東漢樂箏曲,是我國古箏主要的傳統(tǒng)箏派之一,出現(xiàn)于20 世紀中期。在客家箏派之中,做出最大貢獻的人物是羅九香,尤其是在《出水蓮》這首樂曲中,羅九香將此曲傳譜至今,成為極具影響力的佳作。
據(jù)說《出水蓮》最早出現(xiàn)在西晉戰(zhàn)亂時期,民眾南遷時就有了此曲,但是當時是以合奏的形式出現(xiàn)的,后來經(jīng)過民間藝人的改編發(fā)展成獨奏曲,最后成為羅九香傳譜的著名古箏獨奏曲目。蓮花是花中君子,因此此曲有客家人民借花喻人之意,故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尚品質(zhì)來贊美人潔身自好、不染塵俗的美好。
《出水蓮》這首曲子中著重使用的是小顫,能夠表現(xiàn)出客家箏曲細膩、形如流水的特點。小顫演奏的時候,是通過左手小臂帶動手腕,在琴弦上輕輕揉動演奏而成的。在此曲中多用于降7 這個音上。左手手腕的靈活與力度的得體非常重要,在不影響音準確度的同時,也要表現(xiàn)出顫音的特點。在做大顫的時候手腕發(fā)力,上下揉弦的幅度和力度要稍微大一點,使得聲音由密到松。左手控制力一定要強,力度要保持在一定的范圍之內(nèi),小臂支撐手腕發(fā)力,能夠更好地演奏出來。
在此曲中,滑音運用了上滑音、下滑音、回滑音、點音四種。
上滑音是音由低音到高音的按壓,著重表現(xiàn)的情感是蓮花的孤傲之情,因此在做上滑音的時候,左手按下去,一定要保持住,不能帶有顫音,從而使得這個音干凈利落。
下滑音是音由高音到低音的按壓,在做下滑音的時候,比較難的地方是在滑之前,左手的音得先按到比本身音高小二度或者大二度的位置,這個依據(jù)譜子來判斷。所以左手手臂和手腕觸力要快,在右手彈奏之前,先把音按到準確的位置,等到右手彈奏的同時,左手緩慢往回滑,可以稍微加一點顫音。
回滑音是從低音到高音再回到低音的過程,演奏這個音的時候,左手一定要掌握好按壓琴弦的深淺。
點音是右手彈完之后,左手利用手腕的力量立刻把琴弦壓下去,音準一般保持在大二度。
《出水蓮》作為客家箏曲代表性曲目,特點就是細膩、溫婉,在左手顫音、滑音的輔助之下,最重要的還是在右手上面,在彈奏的時候,既要表現(xiàn)出客家箏曲的特點,又要得使音色弱而不虛,所以右手在觸弦的力度把握上十分講究。
在樂曲一開始,就采用了右手的花指,這個花指相當重要,要表現(xiàn)出干脆利落、形如流水的感覺,右手大指甲片要立起來,角度平行于琴弦,右手手腕與大指關(guān)節(jié)保持力度,均勻地由高音到中音做刮奏,音色結(jié)實有彈性,弱而不虛。強弱對比明顯,就能給樂曲增加矛盾性與戲劇性。中指的演奏音響,運用游彈的手法,將手保持在岳山左側(cè)內(nèi)彈奏,加強低音的共鳴。其中還有中指大指的輪音,能將曲子推入一個小高潮。
總的來說,右手的技巧就是弱而不虛,彈奏出來要既能表現(xiàn)出蓮花堅韌不拔的意志力,又能表現(xiàn)不屑塵俗的孤傲之情。
《出水蓮》作為客家箏曲的代表性傳統(tǒng)曲目,并且運用16 弦鋼絲琴演奏,使得整首曲子宜慢不宜快,宜弱不宜強。開頭慢板的四部分,通過右手重復和左手顫音、滑音加以修飾,來表達蓮花身處淤泥之中無奈與幽怨的情感,整體節(jié)奏不宜過快。到了快板的時候,由慢漸快,由弱漸強,表達蓮花在與之做斗爭、掙扎,來擺脫這種被束縛、被困擾的處境,不與之同流合污的情感。在結(jié)尾處,做出的由快減慢,以及漸弱,來表達蓮花全身而退,不受束縛,又見光明的情感。
整首曲子就是借花喻人,通過演奏蓮花從束縛到掙脫的過程表現(xiàn)出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質(zhì),來借喻客家人民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清清白白做人,天生麗質(zhì)、潔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通過對《出水蓮》這首樂曲創(chuàng)作背景與演奏技巧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探討,能夠?qū)Υ饲懈由羁痰恼J識,在之后的演奏上能夠更加完美地演奏此曲,將蓮花的品質(zhì)以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加完整地呈現(xiàn)給聽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