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喜群
現階段的教育以課程教育為主,主要培養(yǎng)學生對主要科目的學習能力,而忽略了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建設和教育。伴隨著“新課改”的推行和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浪潮,美術、音樂等教育也逐漸嶄露頭角,但是心理教育卻依舊存在空缺。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美術教師可以在課堂教育的過程中推行繪畫心理學,對學生的繪畫內容進行解讀,幫助學生調整心理狀態(tài),促進心理教育和美術教育的共同進行。
相較于其他模式的心理教育,繪畫心理學有自己獨特的優(yōu)點。首先,在美術教育中運用繪畫心理學來解讀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更為隱蔽,更能保護學生的隱私。在美術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課堂作業(yè)的方式來讓學生完成指定的繪畫目標,從而隱蔽地進行心理評估,保護學生的隱私。其次,在美術教育中運用繪畫心理學來解讀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更容易對學生的心理進行分析和解讀。相較于問卷、測驗題目,繪畫的方式更能表達出學生的心理狀況,也可以讓學生在表達時以客觀心理狀況為主,減少學生惡意篡改答案的可能。最后,在美術教育中運用繪畫心理學可以幫助學生重新認識繪畫,讓學生能夠體會到繪畫的魅力。繪畫并不僅僅是“有手就行”的涂鴉,而是一門藝術,一門科學,是人內心的反饋。
例如,最為常見的“畫人樹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畫“人樹屋”,并觀察學生的繪畫,從而記錄學生的心理狀況,了解到哪些學生的心理需要調整,哪些學生需要鼓勵,哪些學生需要支持。在這個過程中,對于學生而言,這只是一次普通的繪畫作業(yè),就會放松自己的心情,按照自己的所思所想來繪畫,在畫中表達出自己最真實的想法。這樣一樣,教師就可以解讀出學生最真實的心理信息,對學生的性格有一個大致的把握,從而幫助教師更好管理班集體。除此之外,在確定哪些學生近期有迷茫和煩躁的情緒后,教師可以和相應的學生談話,并告訴學生繪畫解讀出的結果,讓學生對自己的心理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也讓學生意識到繪畫的魅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1.通過繪畫心理學讓學生理解繪畫的深層次含義。當下的美術教育雖然依托素質教育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發(fā)展,但學生依然不重視美術教育,甚至把美術教育當成一種負擔。而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畫作的分析來激發(fā)學生對繪畫的興趣,讓學生明白繪畫的魅力所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對畫作的解讀來吸引學生對美術教育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既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又讓學生能意識到繪畫的魅力。
例如,正如上文的舉例,讓學生繪畫“人樹屋”,在課堂上,教師便可以通過解讀畫作中的這三個要素來吸引學生對美術的興趣。比如,教師可以通過這三者之間的位置來解讀學生的情緒,通過這三者之間的大小關系來解讀學生的心理變化,通過解讀學生在這三者上具體化的細節(jié)來解讀學生的性格特點。這些都是有科學理論支持的心理學技巧,卻能精準地抓住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對美術產生興趣,改變學生的觀點和態(tài)度,促進美術教育的進行。如此一來,教師就可以通過一些心理學技巧來吸引學生對學習美術的興趣,讓學生更為全面的發(fā)展。
2.通過繪畫心理學來帶領學生分析名畫。在美術教育過程中,有名畫賞析這一個環(huán)節(jié)。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之前,教師可以教導學生學習繪畫心理學的部分理論,讓學生初步具備分析畫作中的意象和構圖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名畫心理分析過程中教導學生透視法,素描,光影等繪畫方法,讓學生更好的通過繪畫來表達畫作中人物的情感變化,一舉多得,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美術教育的進行。
例如,在教導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從簡單的畫作開始,必要時,可以由教師繪制相應的繪畫作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導和訓練,幫助學生盡快把握繪畫心理學的精髓,隨后,教師便可以帶領學生去賞析名畫,分析作者的情感變化。比如,畢加索的《格爾尼卡》,這幅畫作雖然采用了抽象派的畫法,但情感表達有明確的指向,非常適合學生去分析。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順勢介紹這幅畫的構圖,所用的透視法,在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繪畫技巧,幫助學生成長。
以上便是本文對繪畫心理學在美術教育教學中的意義和應用的闡述。在“新課改”后,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當下,美術教育也應該積極尋找新的教學模式,與新興概念相融合,促進自身的發(fā)展。而繪畫心理學正是一次很好的嘗試,它將心理學與美術教育相結合,既促進了美術教育的發(fā)展,又推動了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雙管齊下,為日后美術教育的發(fā)展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