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qū)銅鈸山鎮(zhèn)中心小學,江西 上饒 334608)
在小學時期,信息技術課程的目的是提高學生信息方面的綜合素養(yǎng),增強學生獲取和交流信息的能力。學生憑借信息活動,可以有效地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和其他人進行思想交流、合作學習,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提升信息綜合素養(yǎng),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小學信息技術的課程評價和其他學科的評價具有一定的差別。這個學科的評價較多樣、靈活。教師應該遵循生活化的原則,在這個學科的評價中大力創(chuàng)新和改進,摒棄那些傳統(tǒng)教學中的試卷考試評價方式,提升信息技術評價的彈性,將學生的潛力發(fā)掘出來,使其在適當?shù)墓膭钪邪l(fā)揮潛能。比如,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在教授“畫圖”相關內容后,可以讓學生動手進行實際操作,先用工具欄里的畫筆工具來畫出自己喜愛的動物、食物或卡通人物等,然后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審美,給這些圖畫上色,最后把成品交給教師。小學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圖畫成品了解學生對工具欄的理解和應用情況,作出評級,發(fā)現(xiàn)學生對圖形、色彩的敏感性,在今后的教學中重點加強這些方面的能力,幫助學生發(fā)展一門特長,對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很有用,進而使學生更好適應社會的發(fā)展。
小學信息技術的教學內容具有復雜、抽象等特點。在生活化教學中,教師能融合教學內容,把二者結合起來,提高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性。詳細來說,就是教師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要綜合課堂上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平時生活,有效轉化學科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在這種生活化的教學中調動學習興趣,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小學信息技術課堂需要問題來激發(fā)教學活力,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同時拓展信息思維,思考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找到階級對策的過程。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通過問題引導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尤其是在學生信息道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年齡小、價值觀不成熟的事實,通過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信息觀和發(fā)展觀。比如,教師在教授“翻轉與旋轉”時,可以把學生平時生活中最常見的圖像作為素材,如時鐘、福字、風車等,指導學生采用變換角度等方法改變圖像,充分認識到翻轉和旋轉的內涵。此外,在挑選合適的教學內容時,教師可以把生活中的一些案例融入教學,讓它變成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使課堂教學更生活化、更充實。
小學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相比,對學生具備一定的吸引力。但它的理論知識比較枯燥乏味,能輕易把學生的興趣消磨干凈,對小學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具有阻礙作用。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時應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優(yōu)化教學方式,設計生活化的實踐活動,提升信息技術理論知識的趣味性,設置一些具有趣味性的生活化作業(yè),讓學生從中學到更多知識和技能。比如,教師在教授“用顏色填充”時,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計算機填色。學生經(jīng)過學習和探究,能結合畫線條的知識,繪制出美麗的圖畫作品,獲得滿足感。另外,這個方式可以使學生體會各種繪畫方式的樂趣,更好地學習和掌握信息技術技能和知識。在布置作業(yè)時,教師可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描繪自己的臥室。在完成這個作業(yè)的過程中,學生一定會仔細觀察自己的臥室,并運用所學知識完成作業(yè),強化操作技能。
微課教學能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有助于教師教學過程的展開,提高教師教學效果。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學生作為被動的內容接受者,對于教師講授的內容沒有自主選擇權,缺乏興趣,對于教師的教學內容缺乏探索精神,不能夠深入地學習。微課形式的出現(xiàn),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也轉變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位置。在微課教學中,教師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導,學生成了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首先根據(jù)微課教學的內容,在課堂或者課下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自學,首先初步了解教學內容,并記錄自己學習中不理解的問題,在此基礎上,由教師針對學生的問題和困惑進行答疑,從而讓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地學習掌握微課的教學內容,通過這種方式來實現(xiàn)教師的高效教學。教師開展微課教學,首先要將學生放到教學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首先通過自學來學習微課內容,然后再由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的講解和剖析,提高學生的自學效果,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習效果。加強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生活化與微課教學方式的結合,提升小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為小學生未來的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
綜上所述,微課和生活化等新型教學方式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信息技術學習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激發(fā)小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營造課堂自主學習氛圍、因材施教等措施應用于教學中,豐富教學方法,讓小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信息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