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波
(廊坊市第三中學,河北 廊坊 065000)
由教育部制訂的《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談到課程基本理念時,強調第一點就是要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語文課程應激發(fā)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常運用祖國語言文字。
傳統(tǒng)語文閱讀教學中,往往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完成,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長此以往,學生逐漸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語文學習的興趣。面對這一問題,筆者經過多年實踐、摸索,總結出幾種新穎活潑而又行之有效的幾種閱讀教學方法。
閱讀教學的實質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一個對話過程,尤其是學生和文本之間,應該是思想的碰撞與心靈的交流,是主體與主體之間的關系。
語文課堂上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充分的自由,大聲朗讀課文,讓學生與文本之間親密接觸,讓學生在閱讀中感知形象,體驗情感,品味語言,獲得審美愉悅。
在充分的接觸文本后,就要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應,鼓勵他們有創(chuàng)意的理解、分析與表達。對于任何問題,不要去刻意追求“標準答案”。薩特說:“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chuàng)造?!痹绞恰巴话l(fā)奇想”,越是有想象力,越是能反映出語文課的張力與活力。
一般來說,教師的思想深度、文化水準、人生經驗、審美水平均高于學生,他可以起導向作用,但絕不能取代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所以,教師應鼓勵學生與文本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暢所欲言,進行輕松、和諧、愉悅地對話,在語言表達中,在情感交流中,在思想碰撞中,全方位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收獲很好的認知體驗。
任何一篇入選語文課本的文章,都是歷經時間檢驗的精品,可供學生學習的地方不只一處。尤其是涉及人物眾多的記敘文,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對不同的人物分析,會帶給學生全方位的心理沖擊和多種人生啟迪。
作家莫頓·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主題非常簡單明確。就是通過小亨特跟伙伴攀登懸崖,由于害怕上不去下不來,但最終在父親的鼓勵下得以脫險的故事,說明了一個將困難分解,困難就能迎刃而解的道理。但如果我們反復品讀,帶領學生對各色人物展開分析,還可以讀出更多東西,帶給學生更多的人生收益。比如主人公亨特的經歷,啟示學生遇到困難不要逃避,勇敢面對,大膽嘗試,總會找到克服困難的辦法。父親面臨困難是的一系列做法,啟示學生遇事要沉著冷靜,臨危不亂,積極尋找應對的辦法。杰里作為小亨特最好的朋友,關鍵時搬來了救兵——亨特的父親,啟示孩子們朋友對于我們的重要意義。反觀其他孩子的漠然置之,一哄而散,教育學生要反面借鑒,不能對落難之人袖手旁觀,應伸出熱情友善之手,扶人于危難之間。
比較閱讀具有開放性、多元化和深刻性等顯著特點,他能突破文本的局限性,突破傳統(tǒng)的單一的教學思維,能使學生加深對文本的了解,鞏固對知識的掌握。
首先,可多做文本內比較閱讀。以《藤野先生》一課為例,年輕的魯迅來到日本仙臺醫(yī)專留學,準備用醫(yī)學救國,作為這里唯一的一名中國留學生,魯迅得到了不同日本人對他的不同待遇。仙臺醫(yī)專的工作人員對他極為友好,而日本青年學生卻對他充滿了歧視和不屑,為什么呢?原來仙臺醫(yī)專的工作人員是因為“物以稀為貴”,寫出了作者作為弱國子民的自卑與心酸,正面襯托藤野先生正直、熱誠、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的高貴品質。而日本“愛國”青年的做法則是為了反面襯托藤野先生人格的高尚。三者一對比,藤野先生的高大形象和作者心中濃濃的愛國之情在學生心里越發(fā)清晰了。
其次,可多做跨文本比較閱讀?!度龒{》和《與朱元思書》兩篇文章都是寫景抒情的文言文。兩篇文章有許多相同點,也有不少不同點。從內容上來說,兩文都寫山水,都抒發(fā)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而《與朱元思書》還流露出作者避世退隱、享受美景的高潔志趣。
批判性閱讀是指對文本內容和形式的反駁與修正,主要目標是要求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發(fā)展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边@是和文本和作者的深度對話,更是高層次的閱讀。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鼻逯畬W者陳憲章也說“學則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痹趯W生們懷疑的目光和審視下,閱讀教學無疑會更有趣味,更有品味。
譬如在教授《藤野先生》一課時,可引導學生思考,在當時的情況下,只有文藝能救中國嗎?《回憶我的母親》一課,語言樸素自然,能否用唯美詩化的語言來敘事嗎? 《背影》一課結尾處說:‘‘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蓖趪鴥?,當時交通已是發(fā)達,兩年不見,符合情理嗎?如果真的特別思念父親,是否可以沖破一切阻礙去見他一面?師生共同研討。不在于是否有標準答案,重在享受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一過程。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這樣說過:“讓學生變得聰明的辦法,不是課外補習,不是增加作業(yè)量,而是閱讀,閱讀,再閱讀。”可見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的重要性,教給學生閱讀方法的重要性。當學生在我們教師的引導下,愛閱讀,會閱讀,在閱讀中陶冶了性情,培養(yǎng)了品格,提升了能力,享受了快樂時,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就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