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銘
(鄭州大學(xué) 河南鄭州 450001))
周忱(1381-1453),字恂如,號雙崖,江西吉水人,明前期理財名臣。明史學(xué)家伍丹戈評論他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著名的財政改革家,歷史地位可與唐代的楊炎、劉晏媲美。周忱于宣德、正統(tǒng)年間巡撫江南二十余載,使“國無逋賦,家有余財,吳民獲更生之樂”,可謂政績顯著。周忱去世后,江南百姓思念不已,并在各地建祠祭祀,其民間影響力可見一斑。但是在周忱的生前身后,文人士大夫?qū)λ亲h頗多,導(dǎo)致其人物形象變得較為復(fù)雜。對此,筆者擬從不同視角對周忱形象的歷史演變作一下梳理,以期還原這一歷史人物的真實面貌。
宣德五年(1430),周忱以工部右侍郎銜巡撫江南,總督稅糧。在將近二十二年的任期內(nèi),周忱減免重賦,整頓漕運,創(chuàng)平米法,設(shè)濟農(nóng)倉,使得“江南數(shù)大郡,小民不知兇荒,兩稅未嘗逋負”,可謂功勛卓著。周忱去世后,朝廷特賜謚“文襄”以表彰其治理江南的功績。他不設(shè)崖岸,積極采納卑官賤隸、田夫野老提出的意見。加之周忱性格機敏,通曉民情,并能根據(jù)每地糧食之豐歉、事情之緩急靈活調(diào)劑,使得國賦充足,民用以紓。成書于成化三年(1467)的官修正史《明英宗實錄》亦評論周忱:“為人宇量恢弘,才識通敏,蒞事精勤,臨民和易”,并給予其“前后理財賦者率不能及”的高度評價。明代中期以后,士大夫們逐漸構(gòu)建起周忱理財名臣的形象。彭韶在《國朝名臣錄贊》中首次為周忱作傳,稱贊其“學(xué)博而邃,禮和而恭”“二十八宿,孰能右公”,認為周忱是“二十八宿”庶吉士中最有成就的一位。袁袠也認為周忱“練達精密,雖古之劉晏、韓滉何以加焉,誠理財善乎也”,稱贊其堪比古之名臣劉晏、韓滉。唐鶴征在《皇明輔世編》中更是稱贊道:“我明推善理財者,必首文襄”,把周忱推為明代理財名臣之首。
但部分明代史籍所描繪的周忱形象卻與上文截然不同。周忱為朝廷治理江南賦稅,用度卻不甚節(jié)省,在一般人眼中是不可理喻的。江南地方豪強與朝中官員紛紛批評周忱濫用耗米,令其生前就飽受詬病。正統(tǒng)九年(1444),戶科給事中李素指責(zé)周忱“妄意更變,專擅征科”。景泰元年(1450),潥陽縣民彭守學(xué)攻擊周忱縱容下屬“變賣銀兩,假公花銷 ”。周忱自己也不得不承認有“妄費錢糧”“出納不謹”之罪,最終在朝野的告訐中離任而去。此外,世人對周忱品行亦有懷疑,如《古穰雜錄》認為周忱“善于附勢,中官王振極重之……然自出粟千石旌其門,又令子納馬得官,士林以此少之”;再如《萬歷野獲編》評價周忱“正譎兼用”,并記載了周忱饋贈王振織絨毛毯以及金觀音等為人不齒的故事。
雖然文人士大夫?qū)χ艹赖臍v史形象有所爭議,但其治理江南的功績是不容爭辯的。何喬遠認為“周忱為國家生財節(jié)用之臣,交際沾接,雖閹寺權(quán)勢亦得其心,以故久安于位,名稱至今在吳中?!鄙虻路m然指責(zé)周忱賄賂王振,但他也承認“周文襄之撫江南最久,功最大,三吳人至今德之”,并稱其結(jié)交王振“蓋委屈從事,亦豪杰作用”。馮夢龍更認為周忱諂媚王振與納粟納馬二事別有深意,周忱結(jié)交王振,使得“凡公上利便事,振悉從中贊之,江南至今賴焉”;周忱出粟旌表并為子納馬得官是為了“明示旌門之為榮,而納官之不為辱,”目的是激勵百姓為邊關(guān)捐馬納草。文人士大夫為周忱開脫,可見其批評之余的矛盾心理。事實上正如明清之際的査繼佐所言:“嗟!果能福被東南,諸何足責(zé)也”,周忱若真能對朝廷有功,對百姓有惠,其行為瑕疵又何足責(zé)也?入清以來,世人對于周忱的理財名臣的形象基本確立,湯斌評價周忱為“古之遺愛”;張廷玉認為周忱“殫公心以體國,而才力足以濟之”,對于周忱改革的“良法美意”最終人去政息而十分痛心,“不能不為當日之嘵嘵者惜也”,這樣的評價也是十分中肯的。
周忱治理江南成績斐然,百姓對他感恩戴德,“即生祠處處祀之”,但這些大都是民間私祠。周忱離任后,戶部侍郎李敏將其所積余米充作公用。后來蘇松地區(qū)連年大水,地方儲備蕭然,撫臣救濟不力,以致哀鴻遍野,饑民枕籍于道,令人們更加懷念已經(jīng)去世的周忱,紛紛感嘆道“安得周公復(fù)生以活我耶?”成化、弘治時期,經(jīng)過江南民眾和部分官員的陳情,朝廷開始為周忱修建祠廟,周忱祠也取得了地方祀典上的正統(tǒng)地位。士人在推崇周忱的同時,逐漸樹立起其作為江南地區(qū)先賢名宦的形象。
周忱去世后,松江府民感念其惠澤深入人心,“愈久而愈不忘”,率先為周忱建祠供奉。成化十五年(1479),松江知府王衡順從民意,在府治西南擇實相寺舊址為周忱建立祠堂。當?shù)厥咳藢⒅艹酪曌飨荣t名宦,并表示“今侯能祠公以奉其法”,則“有以乎不忘于公,亦不忘于侯矣”。弘治十一年(1498),蘇州官民以夏元吉治水有功,周忱督稅有績,而二人“公祠未立”,紛紛上疏請求興建二公祠堂。朝廷命巡撫都御史彭禮于蘇州府勘地建祠,后擇府治胥門外空地修建夏周二尚書祠。大學(xué)士劉健稱此為“興廢崇禮”之舉,可以昭示先賢事跡以教化鄉(xiāng)人。此外,在15世紀末的江南毀淫祠運動中,楊子器經(jīng)常將境內(nèi)的淫祠改建為先賢祠。弘治初年,楊子器任昆山知縣,將境內(nèi)的三官廟改建為二卿祠,合祠周忱與崔恭。弘治十三年(1500),楊子器改任常熟知縣,又將縣城的二郎神祠改建為報功祠,祭祀周忱與夏元吉,發(fā)揚了儒家祭祀先賢的作風(fēng)。
清代以降,周忱作為江南地區(qū)的先賢名宦仍然有較大的影響力。康熙二十七年(1689),江南學(xué)政李振裕路過江陰縣青旸鎮(zhèn),見當?shù)嘏f有周文襄公祠,“祠年遠不修,榱桷傾頹,赤白漫患”。李振裕見前賢祠堂如此破敗,嘆息不已,于是帶頭捐俸重建。李振裕稱贊周忱“撫吳最久,凡可以寬民力、惜民財者,知無不為,為無不盡”,猶如慈母撫養(yǎng)赤子,并表示了自己作為同鄉(xiāng)后學(xué)的仰慕之情。乾隆十年(1745),時任江蘇巡撫的陳大受追慕先賢,特意在元和縣半塘普濟橋改建了周文襄公祠,并作文記事,稱“自昔治吳之有大德于民而又久于其任者,無若明文襄周公”,并表示自己在周忱三百年之后巡撫江南,“才薄任重,未能效法什一”,希望來此拜謁的后世君子都能效仿周忱為國為民之舉,使文襄祠堂永受祭祀。由此可見,周忱作為先賢名宦對江南地區(qū)的重大意義。
明宣德年間,周忱治理芙蓉湖水患取得重大成效。他采用宋代水利專家單鍔的主張——上堵下泄,化害為利,“筑溧陽東壩以捍上水, 開江陰黃田諸港以泄下流”,加速芙蓉湖水排入長江,使得“浩淼之區(qū)變而為膏沃之壤”,開圩田數(shù)十萬畝,并給予了附近圩民優(yōu)免差徭雜役的特權(quán),百姓德之。至清代,周忱在當?shù)氐拿耖g信仰中逐漸演化為水神的形象。
芙蓉圩內(nèi)有周文襄公祠兩座,“一在錫界圍和尚塘橋,一在陽界大圍雙廟閘”。位于無錫的周文襄公祠相鄰妙相庵,俗稱“尚書廟”(因周忱曾官至工部尚書,故而得名),清末民國時期香火鼎盛。每當陰雨連綿,鄉(xiāng)人便來焚香禱告,祈求圩堤不垮,圩田不淹。當?shù)厝艘悦磕觋帤v三月十八為尚書老爺?shù)纳?,到那一天附近的村民便來拜祭。陽湖縣境內(nèi)的周忱祠堂與東平廟并立,當?shù)厝苏J為東平王張巡保障江淮免受安史之亂,而周文襄保障芙蓉湖,二人功業(yè)相等,因此并立祭祀,并以“每歲以三月十五日祀文襄公”。鄉(xiāng)民對祭祀周忱極為隆重,“于祠神日演劇趁墟,報賽不絕,而水旱疾病亦必赴禱?!贝送?,陽湖地區(qū)還編造了周忱的種種神跡,如每當大水到來時,圩岸就有神光籠罩,圩堤因此不破;昔日有人與圩民結(jié)仇,半夜攜帶鐵鍬欲挖堤灌圩,文襄神顯圣呵斥,此人受到驚嚇,回家不久便暴死;甚至于圩岸破堤之前,文襄神還特意入夢提示鄉(xiāng)人提早預(yù)防。事實上,這些神話形象都是為了維系芙蓉湖地區(qū)周忱信仰共同體所作的努力,以爭取圩田內(nèi)免役權(quán)。孫景超先生的《圩田環(huán)境與江南地域社會——以芙蓉圩地區(qū)為中心的討論》一文對此有詳細討論,在此不再贅述。
由于周忱在江南地區(qū)的膾炙人口,清代初年,蘇州派戲曲作家朱素臣將以周忱為原型創(chuàng)造的角色加入了改編的傳奇《十五貫》中,使得原劇的人物形象更加豐滿,情節(jié)更加豐富,從此《十五貫》登上戲曲舞臺,并衍生出秦腔、京劇、大鼓等多種表演形式。
傳奇《十五貫》共有二十六回,周忱在其中戲份較少,且集中出現(xiàn)于第十六回《乞命》之中。本回戲主要講述當況鐘得知熊氏兄弟與蘇、侯二女的案件有冤情后,于臨刑前一晚求見周忱替四人乞命的的劇情。周忱在戲中的身份為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是況鐘的上級。劇中的周忱被改編為一個不恤民苦、位高權(quán)重的官僚,他因循守舊,草菅人命,從而成為雙熊冤案昭雪的最大阻力。況鐘星夜奔馳、不辭勞苦,深夜求見周忱以保全人命。在這樣緊急的情況下,周忱的官架子依然十分濃重,以夜深人眠、不便驚擾為由拒絕接見。況鐘見狀便自行擊鼓,終于迫使周忱接見。二人見面后,況鐘表示“這斬剮四犯,各負奇冤,不合棄市”,請求暫免嫌犯一死以查清冤獄,而周忱卻認為此案已“三推六問……本都院朝審已過,那有甚么冤枉?”,再次拒絕復(fù)勘雙熊案件,并督促況鐘趕快明正典刑,不要再多生事端。況鐘據(jù)理力爭,說:“民間茍有冤抑,便當力為昭雪。難道事出朝廷,便坐視不救么?”然而,周忱卻推脫責(zé)任,以“事關(guān)重大,本都院不便做主”為由,第三次拒絕了況鐘的請求。面對上級周忱的無理阻撓,況鐘最后以辭職交印為抗爭,終于換得半月時間審理冤獄。周忱也被況鐘為民請命的精神所感動,最后同意配合調(diào)查。
傳奇《十五貫》中的周忱形象與歷史事實大相徑庭。實際上周忱作為刑部出身的官員,其明獄善斷絲毫不亞于況鐘,甚至還在江南地區(qū)“清理刑獄,平反甚眾”,更何況他與況鐘關(guān)系甚好,自然不會發(fā)生像劇中那樣將況鐘拒之門外的事情。雖說傳奇《十五貫》劇情與歷史不相符合,但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周忱形象的再創(chuàng)造也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1956年,浙江昆蘇劇團上演的改編版《十五貫》倍受好評,昆曲戲劇隨之獲得新生,《十五貫》也被譽為是“一出戲救活一個劇種”的好作品。隨著《十五貫》的積極上演,周忱的戲曲形象也得到推廣。這一古代人物又被賦予了新的形象,真可謂歷久彌新。
周忱是明前期杰出的理財名臣,他治理了江南地區(qū)的逋賦,并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百姓的負擔(dān),可謂官民兩便。雖然文人士大夫?qū)ζ湓u價有失公允,但隨著時間的發(fā)展,世人對周忱的評價也趨于客觀。周忱深受江南百姓愛戴,故而成為當?shù)氐南荣t名宦,甚至演化出水神及戲曲形象。正如顧頡剛先生所云“層累地造成的中國古史”,周忱在歷史長河中“層累”出各種形象,也體現(xiàn)出其對江南地域的重大影響,周忱及其改革也值得學(xué)界更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