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文璐
景德鎮(zhèn)市第十二小學,江西景德鎮(zhèn)333000
近來,在各類新媒體中,出現(xiàn)了這么一句話,叫作“跟著語文課本去旅行”。從這句話可知,在我們的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名勝古跡、傳統(tǒng)文化可引導大家去“行萬里路”。在漫漫的學習生涯中,我們回顧過往,那些配著精美插圖的名山大川,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向往。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交通越來越便利,我們完全可以實現(xiàn)身臨其境去感受課本中的內容。習總書記也指出:“教育要在增長見識上下功夫,教育引導學生珍惜學習時光,心無旁騖求知問學,增長見識,豐富學識,沿著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進?!痹鲩L見識離不開課堂,但也不能局限于課堂,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融入自然,將文化內化于心,將知識付諸于行。自古以來,許多文化名人無不倡導“知行合一”,研學旅行正好能實現(xiàn)學生將課內知識與課外實踐相結合,讓他們在自然中探索知識,在實踐中鞏固知識,在活動中掌握知識,完成課堂知識的運用與升華。
要想將研學旅行應用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必須要明確研學和旅行的關系、課堂教學和研學旅行的關系、研學旅行和學生學習的關系。如若不能妥當地處理好這些關系,那么研學旅行將會變成走馬觀花,沒有實際效用。因此,語文研學旅行應以教師的教學為基礎,根據具體內容來開展,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目標。要做到研學旅行和小學語文的有效融合,筆者認為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以教材為主體,結合生活中的豐富資源。語文研學旅行的開展是從生活上來體現(xiàn)課堂中的語文知識,讓學生在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中去發(fā)現(xiàn)、感悟、思考,因此,立足教材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以三年級語文教材來舉例: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習作——我的暑假生活,可以在暑假中舉辦一次夏令營,豐富暑假生活,增長見識;第二單元秋景主題,可以帶領學生來到森林公園或者果園,品味秋天的繽紛色彩;第六單元主題是祖國壯美的山河,安排了《古詩三首》《富饒的西沙群島》《美麗的小興安嶺》,可以組織學生去到西湖、天門山、洞庭湖、西沙群島、小興安嶺領略當地的美景。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口語交際——春游去哪玩,帶著學生去公園、去野外嗅嗅春的氣息;第三單元《趙州橋》,孩子們可以觀賞到這座具有悠久歷史的趙州橋,實地看看它的構造;第七單元習作——國寶大熊貓,可去當地的動物園去看看那憨態(tài)可掬的大熊貓。僅僅是三年級的語文教材就有這么多研學旅行的素材,課文和實踐相結合,一定能讓學生的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明確了教材內容后,要遵循教育性、實踐性、融合性、安全性的原則,結合旅行的方式來開展教學。要實現(xiàn)教學目標,應達到以下幾個要求:
(1)再現(xiàn)情境
對于教材中的內容,我們要做到基本的情景再現(xiàn)。如:《飲湖上初晴后雨》,來到了西湖,要細致地觀賞西湖的美景,體會“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意境,繞上西湖走一走,比老師單純的講解更能走進學生的心中。再如《望洞庭》,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對“白銀盤里一青螺”一句難以理解,相信來到洞庭湖一看便知這原來是洞庭湖中間有著一座翠綠的君山,學生很快就能感受到詩人的想象力是多么豐富,遣詞造句的能力是多么高超。
(2)拾遺補缺
教材中安排的課文對于單元主題來說是具有代表性的,但其中也能輻射出更廣的內容,這些研學旅行也可以進行補充。如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習作——國寶大熊貓,老師在研學前教授給學生觀察順序和寫作方法,來到動物園之后,除了大熊貓,還可以觀察到其他的動物。今后遇到描寫其他動物的作文時,也能寫得真實豐滿。另外,上完《趙州橋》之后,可以相繼輻射出許多本土的工匠精神故事,可以是傳統(tǒng)的手工藝,如制瓷;也可以是現(xiàn)代化的工業(yè),如直升機研究等。
(3)創(chuàng)新拓展
研學旅行應因地制宜,呈現(xiàn)地域特色。可以針對當地特色發(fā)展詩詞興趣小組、作文興趣小組、傳統(tǒng)文化傳承者、紅色文化宣講團等。另外,由于經費、時間的限制,還有安全性的考慮,學校組織的研學旅行是有限的。但是,經歷過幾次研學旅行后,學生會潛移默化地在自己的家庭出游中也帶有目標性、指向性。
最后,依據教學目標和研學目標制定實施方案和課時計劃,并結合信息技術將活動情況及時拍照、攝影,制作成美篇,發(fā)至社交媒體進行分享宣傳,還可以開設抖音賬號,記錄學生整個小學的研學旅行經歷。
從2016年11月印發(fā)《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來,全國各地都積極開展了研學旅行活動,這是新時代的發(fā)展趨勢,更是給一線教師的考驗,轉變思維方式和教學方式是研學旅行對老師的基本要求。筆者認為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立足教材,結合豐富的課外資源,有效地融合語文學科和研學旅行,將能更好地推動素質教育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