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
明大同鎮(zhèn)的山陰城,屬分守冀北道所轄的井坪路,遺址位于今山西省朔州市山陰縣古城村。明《三云籌俎考》記載:“山陰,古縣治,永樂三年土筑,隆慶六年磚包。本城處諸城堡之內(nèi),亦號次沖,兵寡土堿,耕植不易,嘉靖七年,北虜由大石梁入寇,十年,由鎮(zhèn)城西下,幾為所陷,然本城八嶺拱衛(wèi),二河經(jīng)帶,形勢可據(jù),倘以腹里玩易不思備防,則度此直窺雁門,未易言矣?!边@座明朝早期修筑的山陰城在今天衍生出了“古城村”,為“古城鎮(zhèn)”鎮(zhèn)治所在,位置正好在G55高速公路“山陰”出口邊,336國道穿境而過,山陰火車站也在附近,交通便利,所以這里商貿(mào)物流通達,學校、銀行、醫(yī)院等社會服務體系完備,人口較為密集。
在長城沿線,通常長時間經(jīng)濟繁榮、人口繁密的地方,古代城池的保存狀況會較差,山陰城便是實例。根據(jù)《三云籌俎考》記載,明山陰城為四邊形,周長4里137步,高4丈,在東、西、南三面開城門,駐軍531人,軍馬58匹。如今城門均于近年陸續(xù)拆毀,城墻尚存一部分遺跡。山陰城內(nèi)曾廟宇眾多,今有城隍廟規(guī)模較大,位于古城西北,院里墻上有說明始建于五代時期,今重建。廟后有大段夯土城墻,但已經(jīng)坍塌損毀嚴重。村內(nèi)隨處可見從城墻剝下的城磚,還有部分殘破的古民居。此外山陰城尚存部分南城墻。
“本城八嶺拱衛(wèi),二河經(jīng)帶”是山陰城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鞍藥X”指山陰城周圍多山,“二河”指黃水河、桑干河,這兩條河給山陰縣留下了大塊的平地,雖然土壤多堿“耕植不易”,但牧業(yè)頗具規(guī)模,今山陰縣盛產(chǎn)奶粉,乳制品是本地興縣富民的支柱產(chǎn)業(yè),所以在山陰隨處可見大群的牛羊,境內(nèi)還有幾座大型乳品加工工廠。
山陰城向南是橫亙東西的大山,山腳附近各峪口依次羅列著明長城的胡峪口、水峪口、白草口、八岔口,這4個口駐守把總,歸廣武(分新舊廣武2座城)守備管轄。而廣武與它的鄰居雁門關(guān)是“平級”,它們的共同上級是駐守在代州城(今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的參將。這3個層級8座城堡是一個完整的軍事單元,共同組成了明代山西鎮(zhèn)所轄雁平道的東路。
胡峪口如今是一個安靜的小村莊,坐落在胡峪溝口的西側(cè),村里有幾株繁茂的大樹,有幾處較大的羊圈和牛圈。胡峪溝口是個朝北的喇叭狀山口,河床在此變得開闊,河水被分成了幾股流出大山。河道上也有南北通行的道路,伴著嘩嘩流淌的河水一直向山里延伸。在喇叭口最窄的地方,河道兩側(cè)山根下,各修筑1座敵樓,可以控制住道路,其中一座敵樓的下面就是近在咫尺的河流。這些敵樓看得出都曾有過包磚,如今只剩下了夯土墩。附近山頂還有烽火臺,山坡上還有部分墻體的遺跡。胡峪口堡修筑在溝口東側(cè)的小山頂上,堡邊有大型采礦工廠,四方形的堡墻輪廓清晰完整,但多處夯土瀕臨坍塌。堡內(nèi)的視野更加開闊,可以看得到遠處峪口的烽火臺。
水峪口位于胡峪口的西側(cè),這兩座堡是鄰居兼“兄弟”的關(guān)系。如今水峪口也有同名村莊,但水峪口堡與村莊緊傍在一起。水峪口堡也是守著一個南北向的山溝峪口,溝里同樣也有河流、古道。堡修筑在溝一側(cè)的高處,另一側(cè)山腳高處修有敵樓,也有部分長墻。堡與河對岸兩相呼應,形成“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的架勢,能輕易把握山口里外的各種情況??傮w來看,這一帶利用長城防御的方式,一方面倚重自然山險,另一方面在各隘口、關(guān)口、峪口、古道口設置敵樓并修筑堡壘,在一些地勢平緩的地方修筑長墻,加上高處的烽火臺傳遞信息,構(gòu)成了高效及時的軍事體系。
水峪口與胡峪口之間有一個峪口,里面有一座依山傍水的化悲巖寺,又名碧巖禪寺、化悲廟,俗名羊馱寺。傳說始建于北魏時期,幾經(jīng)滄桑,幾度重修,如今大部分依然是遺址。據(jù)說凡是民間所信奉的各種各類的廟像,這里幾乎應有盡有,因此當?shù)孛耖g有“人無全人人,化悲廟有全神神”的傳說。
白草口也是在山口修堡、修墻、修敵樓,而這里山口規(guī)模較大,古道也一直是重要大道,所以白草口堡修筑規(guī)模比胡峪口堡、水峪口堡大得多,迄今依然有磚砌堡墻、石券門洞,還有一座磚砌3層敵樓。而白草口堡名聲在外,是因為它附近有險峻的猴兒嶺長城。
根據(jù)明長城普查資料記載,山陰縣境內(nèi)的長城,除了城堡和烽火臺,還有磚墻9497米,石墻1770米,未見土墻,其中尤以白草口——廣武一帶猴兒嶺山脊的長城最為壯麗。這段長城被當?shù)匕傩辗Q為“鋸齒墻”,依據(jù)陡峭的山勢,用大磚在一側(cè)修筑起女墻、掩體和垛口,居高臨下地扼守往返雁門關(guān)的通道。其中最為陡峭的部分,長城在山脊上幾乎是直上直下,一個個垛口連成一線,仿佛懸掛在半空中,被長城愛好者稱為“龍脊”。
“龍脊”下就是G55高速公路,這條高速公路以下挖隧道、托舉長城的方式保護了幾十米長城。徒步的人從高架橋下穿過,就到達了白草口堡。坐落在兩山之間的河道邊有同名村莊。白草口兩面山上的長城,形成一個“V”字形,白草口在最下面。村口路邊有一座關(guān)樓,旁邊是白草口關(guān)的磚券門洞,通道今已廢棄。關(guān)樓邊有文保碑,上有“北齊長城”字樣。關(guān)樓以條石為基礎(chǔ),磚砌2層,樓門上有磚雕,樓內(nèi)部有拱券圍廊,有通道可以升到頂層。樓頂視線開闊,既可接應兩面山上長城的信號,更可以看到關(guān)口前較遠的地方。
廣武城是附近幾個長城關(guān)口的“頭領(lǐng)”,有新舊兩座廣武城。舊廣武城完全坐落在平地上,距離邊墻較遠,是一座獨立的四方城,磚包城墻,里面是同名村落。而新廣武城則傍長城而建,與城兩邊的長墻連為一體。新廣武城內(nèi)幾處城門洞都基本完好,里里外外至少3重門,門洞內(nèi)路面上車轍痕跡依舊,今天仍是村落居民進出的通道。城內(nèi)有一座規(guī)模較大的磚砌敵樓,下面是通行的城門洞,上面是高聳的城樓。樓上有門額但字跡已模糊不清,有記事碑。站在樓前可以看見兩邊遠處的長城。而廣武附近的山包上曾有一座敵臺殘痕,因只剩下一個磚券,遠遠看仿佛凌空撐著一座小門,人稱“月亮門”“凱旋門”,后被大風刮倒了。這一帶附近修了停車場,還修了木棧道,供人們觀攬長城。攀到高處,可以俯瞰遠處完完整整的舊廣武城。
八岔堡在今朔州市朔城區(qū)王化莊村東南的山巔。山陰城附近還有辛寨堡、河陽堡、鄭莊堡等,皆規(guī)模不大,但堅實牢固,也多有歷史悠久的同名村莊。
河陽堡出過一位遠近聞名的大人物王家屏,人稱“王閣老”“王閣爺”。王家屏(1535—1603),字忠伯,號對南,13歲中秀才,29歲中舉,明隆慶二年(1568年)考中進土。明萬歷初年,王家屏在朝堂上擔任日講官,后升為侍講學士。萬歷皇帝欽佩他的博學多才和端莊氣質(zhì),在眾人面前稱他為“端人”,去世后獲謚號為“文端”。萬歷十二年(1584年)王家屏開始入內(nèi)閣輔理朝政,執(zhí)閣六年“推誠秉公,百司事一無所擾”“每議事秉政持法,不亢不隨”(《 明史 》卷二百一十七)。萬歷二十年(1592年)三月告老還鄉(xiāng)。他一生服務于嘉靖、隆慶、萬歷三個皇帝,所以山陰當?shù)赜小疤煜挛墓僮妫叺弁鯉煛敝Q。晚年著《復宿山房文集》,一直留傳至今。今河陽堡村有王家屏墓,墓園內(nèi)有明萬歷以來朝廷所頒誥贈石碑。
在山陰縣與王家屏齊名的,還有梁啟超的房師清光緒九年(1883年)進士崔增瑞。崔增瑞(1843—1899),字翰臣,號吉菴,山陰縣高山疃村人,光緒八年(1882年)入闈取得舉人,成為張之洞門生。光緒九年赴京殿試中取得三甲,賜同進士出生,同年隨張之洞赴任廣東。光緒十一年(1885年)任廣東儋州(今海南島儋州)知府并兼普寧知事。在儋州三載多有建樹,據(jù)《續(xù)儋州志》載:“光緒十三年,州尊崔增瑞,由本城屠案撥款興辦桄榔書院,自是人文蔚起,入庠者頗多?!惫饩w十四年(1888年),移任新會知事并兼海關(guān)署長。次年負責廣東鄉(xiāng)試考務,新會縣17歲的秀才梁啟超考中舉人,崔增瑞成為梁啟超的房師。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病逝于新會任所,享年56歲,后由次子崔漢章扶靈返鄉(xiāng),葬于高山疃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