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義
中華民國成立之后確立了共和國家的政體,但處于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共和政體只具有理論意義,因此,追求共和國家的內(nèi)容,尋求內(nèi)容與形式的合一就成為當時人們的主要訴求?!缎虑嗄辍芬砸I青年為己任,強烈的啟蒙意識是其明顯特征,其啟蒙涉及婦女、教育、文化等諸多方面,目的是改造國民靈魂,提高國民素質,最終實現(xiàn)建立共和國家的理想,中華民國也由此成為《新青年》“啟蒙”的基礎。
在《新青年》第2卷第1號答汪叔潛的通信中,陳獨秀提出了關于國家的設想:“近世國家,無不建筑于多數(shù)國民總意之上,各黨策略,非其比也。蓋國家組織,著其文于憲法,乃國民總意之表征?!庇终f:“憲政實施,有二要素,一曰庶政公諸輿論,一曰人民尊重自由。否則,雖由優(yōu)秀政黨掌握政權,號稱政黨政治則可,號稱立憲政治則猶未可。以其與多數(shù)國民無交涉也?!痹陉惇毿愕睦硐胫?,國家“乃國民總意之表征”,是全體國民意志的表現(xiàn),潛臺詞則是,國家國政要公開,人民的自由要得到尊重。如果說如此論述還稍嫌籠統(tǒng)的話,那么陳獨秀在《再質問東方雜志記者》中的表述可謂目標明確:“記者信仰共和政體之人也,見人有鼓吹君政時代不合共和之舊思想,若康有為、辜鴻銘等,嘗辭而辟之,慮其謬論流行于社會,使我呱呱墜地之共和,根本搖動也?!盵1]不難看出,陳獨秀要維護的是剛剛建立不久的共和國——中華民國,表達的是對共和國家的向往。不過,因為當時的局勢,所謂的共和國家徒有其名,政權實際上仍然是統(tǒng)治者的專政,人民的自由更是得不到保證。這對于有著共和國家理想的知識分子來說是絕不能接受的,因此,他們通過各種途徑表達對共和國家的追求。陳獨秀關于國家的理想基本上代表了《新青年》雜志的態(tài)度,這不僅因為陳獨秀作為《新青年》主撰具有象征意義,《新青年》后來逐漸變?yōu)橥丝铮?1)《新青年》從第4卷第1號起,由李大釗、錢玄同、劉半農(nóng)、胡適、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輪流編輯,不久魯迅也加入編輯隊伍當中;第4卷第3號刊登《本志編輯部啟事》:“本志自第四卷第一號起,投稿章程業(yè)已取消,所有撰譯,悉由編輯部同人共同擔任,不另購稿?!奔础缎虑嗄辍纷?卷1號后改為同人編輯,不接受來稿;第7卷第1號更是發(fā)表本志宣言:“現(xiàn)當?shù)谄呔黹_始,敢將全體社員的共同意見,明白宣布。就是后來加入的社員,也共同擔負此次宣言的責任。”還在于《新青年》的作者也表達了類似觀點。高一涵認為:“共和國的總統(tǒng)是公仆,不是‘民之父母’;共和國的人民,是要當作主人待遇,不能當作‘兒子’待遇,不能當作‘奴虜’待遇的?!盵2]《新青年》特別強調共和國家與國民尤其青年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一方面,國家是人們的依托,“近世乃知人民之權力自由,由法律所賦予。國家權力強固一分,即人民權力強固一分,確認國家無自身之目的,惟以人類之目的為目的”[3];另一方面,國民素質尤其是青年素質直接決定了國家的前途,青年應該自覺承擔起“立國”的重任,“可知立國精神,端在人民心理。人人本其獨立自由之良心,以證公同,以造輿論。公同輿論之所歸,即是真正國體之基礎……故國體之變更與否,由吾人精神以觀,幾無研究之價值。吾輩青年責任,在發(fā)揚立國之精神,固當急起直追,毋以政治變遷,而頓生挫折,令吾人最貴之精神,轉役于曲折循環(huán)之時勢,而為其奴隸焉,則庶幾歟”[4]。
從《新青年》的表述中不難看出,其關于國家的理想是名實相符的共和國,不僅要有共和國的形式,還要有與之相適應的內(nèi)容。在他們的理想中,國家的未來應該是國民的自覺選擇,國民素質直接決定國家前途。國民素質不能靠國家的強行灌輸或硬性規(guī)定,而是要由國民自己養(yǎng)成,“……道德不能由國家干涉的;不是說共和國家不必尚道德的,是說主人的道德,須由主人自己培養(yǎng),不能聽人指揮,養(yǎng)成奴性道德的”[2]?!缎虑嗄辍逢P于理想國家的表述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代表了當時先進知識分子對國家觀念的基本認識,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理想色彩。其實,早在1903年,梁啟超就在《新民說》中提出自己關于國家的理解:“凡一國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國民獨具之特質,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風俗習慣、文學美術,皆有一種獨立之精神,祖父傳之,然后群乃結,國乃成。”[5]至中華民國建立,梁啟超關于民族國家的設想已有部分實現(xiàn),不過由于種種原因,共和國只是一個形式,缺乏與之相適應的內(nèi)容,并且就是這樣一個形式也不斷遭遇沖擊和質疑。處于這樣一種關頭,《新青年》關于理想國家的提出及設想就有了現(xiàn)實的針對性和時代的必然性。
中華民國的建立廢除了存續(xù)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但并未真正成為理想的共和國家,由于歷史和現(xiàn)實原因,共和國有名無實,人民依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共和國家徒有形式,人民的生活并沒有因此得到改善,反而因為戰(zhàn)爭更加困難。對于這一點,當時的知識分子有著清醒的認識:“我們中國由君主改為共和已經(jīng)七年了。這七年里頭紛紜擾攘,變故迭生,四萬萬人沒有過一天安靜的日子……中國一般的人民在這七年里頭已經(jīng)鬧得個民不聊生,在戰(zhàn)事區(qū)域內(nèi)的,更是流離失所家破人亡;每天的生活,一天難似一天,租稅加重,物價加貴,收入日少,鈔票日跌。”[6]陶履恭認為當時的共和國家徒有其名,其實質還是專制。“……所以人人的腦筋里是專制的。他的理想的政治是拿破侖、袁世凱,最服膺的政治觀念是統(tǒng)一是武力。最贊美的道德觀念是忠孝節(jié)義。上焉者每天的鉆營謀干,不過是光宗耀祖,掛著一個愛國愛民的假面具。這種人民,因為久伏于專制制度之下,是專能驕下諂上,沒有獨立性的。”[6]這基本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狀況。共和國家一方面延續(xù)的仍然是專制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加重了百姓的負擔,共和國家形式與實際內(nèi)容的嚴重背離,自然引起不少人的質疑,甚至有人懷疑共和國國體是否適合當時的中國,于是,共和國的虛名不斷受到?jīng)_擊,隨時有被變更的危險。楊度諸人發(fā)起籌安會,討論國體問題,就引起很多人的興趣。“此邦官民,對于吾國國體變更,莫不欣欣然有喜色。”[7]在此情形下,維護共和國的國體并探討實行與之相適應的內(nèi)容就成為時代的必然,也是《新青年》啟蒙的主要內(nèi)容。
既然國家是由國民組成,國民素質決定了國家的現(xiàn)狀和未來,因此,從分析國民現(xiàn)狀入手探討理想國家的出路就成為必然。當時的國民是怎樣一種狀況呢?
當時的情況是“吾國社會迄于今日茲,已陷入麻木不仁之象”[8]。顧克剛更是認定“蓋今日所存之形式,謂之已亡,亦不謂過。所存一線之生機,惟在后進之青年耳”[9]。被寄予厚望的青年中的精英——學生如何呢?“環(huán)吾左右而居者,無一非墮落之人也?!盵10]王統(tǒng)照在學校閱覽處看到的是:“報章雜志之陳列所,恐亦惟愿瀏覽一二狐禪之筆記,與夫妄誕不經(jīng)之裨史,或則涉獵數(shù)頁煨鄙瑣屑之雜著,以及文采風流之小說,而于類于進德修業(yè)之危言正論,與新穎精湛之科學的文字,乃絕不一觀焉。”而記者認為:“惟國中大多數(shù)人,缺乏進步向上之心,此問題甚大。似非報紙可醫(yī),且恐非教育可救也?!盵8]另外,在《新青年》通信欄以及諸多文章中,關于社會現(xiàn)狀和國民精神狀態(tài)的描述比比皆是,其總的特征就是麻木、消沉、了無生氣。面對國民的麻木不仁和岌岌可危的形勢,先進知識分子產(chǎn)生了強烈的危機意識:“許多人所怕的,是‘中國人’這名目要消滅,我所怕的,是中國人要從‘世界人’中擠出?!盵11]這也難怪他們的思想如此激進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背景更使先進知識分子意識到:落后不但要挨打,還可能要亡國。在中西強烈對比中,他們開始審視自身并追究落后的根源,專制制度及其基礎家族制度成為主要因素?!皻W洲脫離宗法社會已久,而吾國終顛頓于宗法社會之中而不前進。推其原故,實家族制度為之梗也?!薄凹易逯贫葹閷V浦髁x之依據(jù)?!盵12]西方國家的強勢和專制造就的國家落后,使他們認識到,要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國,必須從兩方面著手。
一方面,要徹底推翻封建專制,掃除封建思想。首要的便是與復古主義、“保存國粹”的思想作斗爭,這也得到知識分子的廣泛認可。王禽雪就認為:“質言之,保存國粹,即保存故紙堆中之物耳。四顧國中青年,大多數(shù)之嗜好皆奴隸之嗜好,此所以來鄰國之侮而莫敢抵抗也。故吾謂擺脫青年之奴隸性,實為切要之舉……貴志,青年教育之尊師也,倘廣發(fā)婆心,著論及之,俾吾輩青年得以擺脫奴隸性,而知獨立自尊之光榮,非惟救青年,乃救中國耳?!盵13]陳獨秀的回復看似客觀,其實基本上認同了王的觀點:“國果有粹,未始不可保存。乃國人于一切事物,無論好歹,凡是古代遺留者,均以‘保存國粹’為前提,不許自由思想者加以非議,其弊將不可勝言。”[13]在與封建遺老遺少斗爭的同時,更要徹底破壞其生長的土壤——封建專制制度和專制思想,以掃清民主道路的障礙?!艾F(xiàn)在革除那固有的制度的壞的,實踐民治主義,就是解救我們?nèi)嗣竦母緱l件了?!盵6]在他們看來,幾千年的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是封建思想的主要根源,其在當時的表現(xiàn)就是復古主義和“保存國粹”,掃除封建思想從而推翻封建專制,就要與復古主義和“保存國粹”的思想作斗爭。只有根除封建思想和封建專制,才能實現(xiàn)民主,解救民眾。
另一方面,要向代表了當時世界發(fā)展方向的西方國家學習?!拔业乃枷?,認定中華民國的一切政治、教育、文藝、科學,都該完全學人家的好樣子,斷不可回顧七年前的‘死帝國’”;“總期,中華民國的國民,做一個二十世紀時代的文明人,不做那清朝、唐朝、漢朝、周朝、五帝三皇、無懷葛天時代的野蠻人”[14]。如果說推翻封建專制和革除封建思想是破,從各個方面學習西方國家則是立。這種“立”不是形式上的一個共和國家的虛名,而是對西方的全面學習,是在否定封建思想基礎上的全新國民。那一代人立場如此鮮明,態(tài)度如此決絕,容不得中庸和漸進,即使到了1935年出版《中國新文學大系》的時候,鄭振鐸依然在否定折中派,他認為曾毅、方宗岳、余元睿等都是“改良派”,“‘恐矯枉過正,反貽人之唾棄,急進反緩,不如姑緩其行’的人物,這些折中派的言論,實最足以阻礙文學革命運動的發(fā)展”[15]。
可見,建立理想共和國家的方法是與封建專制決裂,走西方的科學民主的道路,這一重任單靠少數(shù)幾個人是做不成的,必須靠國民的共同努力。由是,提高國民素質就成為建立理想國家任務的重中之重。
《新青年》認為理想國家要表達國民總意,而國民素質直接決定了國家的強弱,因此,國家富強必須依賴國民素質的提高。為此,《新青年》同人急切且不無激進地提出了廢除漢字、提倡世界語,否定儒教和古代文化等一系列主張。處于當時的情勢,極端也許更是一種姿態(tài),以此表達對時局和現(xiàn)狀的焦慮。受進化論影響,五四時代的學者對青年寄予全部的希望,老年人成為落后和守舊的象征。“青年之于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新陳代謝,陳腐朽敗者無時不在天然淘汰之途,與新鮮活潑者以空間之位置及時間之生命。人身遵新陳代謝之道則健康,陳腐朽敗之充塞細胞人身則人身死。社會遵新陳代謝之道則隆盛,陳腐朽敗之分子充塞社會則社會亡”,“予所欲涕泣陳詞者,惟屬望于新鮮活潑之青年,有以自覺而奮斗耳!”[16]鄧萃英認為,“老先生之罪,不在‘不通’,不在‘自詡’,實在戕害青年,犯精神的殺人罪”,“我們的目的,不在‘與彼為難’,不在‘攻其不通’,實在‘救濟青年’,并‘表揚文學’”[17]。青年由是成為啟蒙的重點?!缎虑嗄辍放袊穸栊?,探究其根源,力圖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同時,又以西方為參照,有針對性地對國民進行全方位的啟蒙和改造。當時,在《新青年》同人看來,國民落后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身體素質差,二是缺乏國民精神。于是,啟蒙也就從這兩個方面進行。
身體素質直接影響到國民性格和國民精神,提高身體素質成為《新青年》啟蒙的重要一環(huán)。“國力恭弱,武風不振,民族之體質,日趨輕細。此甚可憂之現(xiàn)象也……體不堅實,則見兵而畏之,何有于命中,何有于致遠?堅實在于鍛煉。鍛煉在于自覺……欲圖體育之有效,非動其主觀,促其對體育之自覺不可。”[18]體育鍛煉的成效直接決定民族的體質,同時與心理素質也密切相關。對身體體質的重視和“力”的推崇成為改變國民素質的途徑之一,一戰(zhàn)中德國軍國主義的最初勝利更是助長了這種風氣。對大力士霍元甲的介紹,對西方軍國主義的推崇都顯示出《新青年》的這種傾向。程師葛認為:“中西國民強弱不同之故雖多,而中人愛和平,西人尚武勇,實足為其總因。故竊為德之軍國主義,最適于今日之中國?!盵19]同時,《新青年》還注意對疾病預防、衛(wèi)生等的介紹,顯示出對國民體質的重視。早婚是造成國民體質羸弱的原因之一,要提高國民素質,必須杜絕早婚,甚至禁止體弱者結婚?!耙晕釃袢战?jīng)濟狀態(tài),宜盛行獨身主義,因產(chǎn)業(yè)加強效率低于人口增加之率也。以腦力體力衰,蔽言之,宜勵行擇種留良之法,禁止惡劣分子之結婚。豈獨早婚之應戒已哉?!盵20]追究早婚的根源,他們認為在于封建家族制度,而封建家族制度的根源在封建專制,在儒教倫理。畢云程就說:“仆以為欲禁止早婚,非打破根深蒂固之家族制度不可。”[21]陳獨秀也說:“惟早婚主義,源于嗣宗主義,即家族主義,家族嗣續(xù)主義,源于儒教孔道祀祖孝親主義,儒教孔道不大破壞,中國一切政治,道德,倫理,社會風俗,學術,思想,均無有救治之法,不獨早婚一害已也。”[21]也正因為儒教倫理危害如此之大,所以才有了《新青年》對儒教倫理毫不留情的批判和討伐,甚至極端到要否定古代的文化。
提高國民素質首要的是改造其靈魂,提高國民素質,精神比肉體更為重要,魯迅棄醫(yī)從文的思想轉變對此做了很好的注解。魯迅開始學醫(yī)也是抱著健身強國的目的,后來看幻燈片看到麻木的殺頭的看客深受震動而棄醫(yī)從文?!斑@一學年沒有完畢,我已經(jīng)到了東京了,因為從那一回以后,我便覺得醫(yī)學并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我們的第一要著,是在改變他們的精神,而善于改變精神的是,我那時以為當然要推文藝,于是想提倡文藝運動了?!盵22]對國民精神的改造必須靠先覺者的教育,對國民尤其青年進行教育成為《新青年》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這也就是五四時期的啟蒙思想。當時思想和文化傳播的媒介是用古文灌輸舊思想,對國民啟蒙也必須從這兩方面著手:從內(nèi)容上來說,阻礙教育的原因是“文蔽”,因此必須提倡寫實主義或自然主義以改造之?!笆恐∪A無學,正文弊之結果。浮詞夸語,重為世害,以精深偉大之文學救之,不若以樸實無華之文學救之也。即以文學自身而論,世界潮流,墮入剽竊浮詞之末路,非趨重寫實無以救之。寫實派文學美術,自有其精深偉大處,恐猶非空想派之精深偉大所可比擬?!盵19]當時通用的是古文,對國民進行教育要用新思想,古文已經(jīng)不能表達變化了的新思想,因此啟蒙的另一方面就是從形式上提倡通用之語言,并進而提倡白話文,甚至世界語,對語言與文字進行改革。
《新青年》對青年進行教育的兩個方面也是文學革命的主要內(nèi)容。進行文學革命必定涉及政治與倫理的革命,因為“舊文學、舊政治、舊倫理,本是一家眷屬,固不得去此而取彼。欲謀改革,乃畏阻力而遷就之,此東方人之思想,此改革數(shù)十年而毫無進步之最大原因也”[23]。這里,共和國家理想經(jīng)由“國民素質的提高”和“國民啟蒙”的途徑而最終表現(xiàn)為文學革命的形式。文學革命的范圍要大得多,不僅是形式上的革命,還是推翻封建禮教和腐朽思想包括政治的、倫理的、心理的等等工具。在這里,文學革命又與古代文化發(fā)生緊密聯(lián)系。在對封建政治、思想、倫理等的否定上,身體素質提高與國民思想提升殊途同歸并有機融合在一起。文學革命的最初目的在于改造國民精神,最終目的則是提高國民素質進而建立名副其實的共和國。
對封建腐朽思想的否定意味著民主思想的提倡?!缎虑嗄辍返膯⒚梢舱峭ㄟ^對民主和科學的提倡否定專制的政治思想和倫理觀念?!缎虑嗄辍返膯⒚桑蛘哒f對國民尤其青年的教育主要著眼于此。啟蒙要講究方式方法,并要具備一定的條件,這就是《新青年》的另一旗幟——科學。“吾人今日之教育,既為科學進步之結果,則于公私生活各方面,須有相當之權利?!盵24]《新青年》不但提倡民主而且提倡科學,也正在于二者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白繁舅菰矗局就吮緛頍o罪,只因為擁護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賽因斯(Science)兩位先生,才犯了這幾條滔天的大罪,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jié)、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大家平心細想,本志除了擁護德、賽兩先生之外,還有別項罪案沒有呢?若是沒有,請你們不用專門非難本志,要有氣力有膽量來反對德、賽兩先生,才算是好漢,才算是根本的辦法。”[25]通過陳獨秀的答辯不難看出,民主和科學當時已為國民普遍接受——盡管對其含義可能還存有誤解,但作為概念,民主與科學已經(jīng)深入人心。同時,也不難看出,《新青年》提出民主和科學的根本目的乃在于建設民主共和國家。
共和國家的理想顯然是政治問題,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新青年》又一再表明不談政治,二者在這里產(chǎn)生抵牾。我們不禁發(fā)問:《新青年》真的不談政治嗎?
盡管《新青年》一再表明,其主旨是“改造青年之思想,輔導青年之修養(yǎng)”,“批評時政,非其旨也”。但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形勢和《新青年》的表述,不難判斷,這只是一個障眼法?!缎虑嗄辍凡晃┡u時政,而且將政治看得很重。陳獨秀在答復顧克剛通信中坦陳:“本志主旨,故不在批評時政,青年修養(yǎng),亦不在討論政治,然有關國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政治思想學說,亦重要思想學說之一,又何故必如尊函限制之言,無一語攔人政治時事范圍而后可也?德意志、俄羅斯之革新,皆其邦青年學生活動之力為多。若夫博學而不能致用,漠視實際上生活之涼血動物,乃中國舊式之書生,非二十世紀之青年也?!盵25]顧克剛則肯定了陳獨秀改造青年的積極作用:“素聞先生以改造青年之思想,輔導青年之修養(yǎng)為天職。批評時政,非其旨也。惟冀國民思想根本之覺悟,則先生之負任,遠在黎、段之上。黎、段之用心,惟在挽形式之不亡;先生之用心,當在挽精神之不衰焉。”[9]從顧克剛懇切言辭中可以窺探《新青年》對政治的關注和熱衷。另外,從《新青年》編輯來看,陳獨秀曾經(jīng)有參加反清宣傳活動和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創(chuàng)辦《安徽俗話報》、協(xié)助章士釗主編《國民日報》《甲寅》雜志等經(jīng)歷,后來《新青年》更是成為共產(chǎn)黨的機關刊物,可見,陳獨秀始終對政治保持著高昂的激情。另外,具有鮮明政治傾向的魯迅等人,以及早期的共產(chǎn)主義者如李大釗、惲代英等人的加盟,使《新青年》的政治性更為明顯。之所以一再表明不談政治,也許《新青年》讀者的通信可做最好的解釋:“誠恐大志惡夫政象之不良,著論力辟,遭厄于大力者,強令???,則吾輩青年之糧餉,或將再斷矣。”[26]由此觀之,《新青年》所謂不談政治只是迫于當時檢查制度以及社會局勢不得已的策略,這也使其與政治始終保持著一種微妙的關系。
《新青年》的目的是“挽精神之不衰”,即從思想上進行啟蒙,相對赤裸裸的政治革命要隱蔽得多,也較容易得到讀者的認可和接受。既申明不談政治又不回避甚至特別強調政治的作用,顯示出《新青年》對政治的巧妙處理,即《新青年》是在啟蒙即思想領域內(nèi)探討政治問題,是將其作為社會問題的一部分,從而淡化了政治這根敏感的神經(jīng),也是躲避檢查的一種手段。應該說,《新青年》達到了自己的目的。處于當時的社會形勢,理想共和國家觀念的真正達成必須經(jīng)由對國民的啟蒙,其內(nèi)容包括思想、倫理、體質、心理、道德等諸多方面,討論的問題涉及人生和社會的方方面面,如婦女問題、早婚問題、文學革命、教育問題等等。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從根源上尋找原因并有針對性地解決,對儒教倫理的批判和專制制度的否定也就成為最終的目標?!缎虑嗄辍芬泊_確實實是在這些方面做著努力,并始終保持著探討中國解放的路徑,從倫理覺悟為“最后覺悟”到以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學說組織群眾,進行革命政治斗爭,推翻舊制度,以取得“經(jīng)濟問題”的“根本解決”,并進而解決一切問題,“再不是‘倫理的覺悟’而是階級斗爭的覺悟成了首要和‘最后的覺悟’了”[27]。也正由此,《新青年》的政治色彩越來越濃,逐漸演變?yōu)楣伯a(chǎn)黨的機關刊物,由國民啟蒙的良師益友逐漸衍變?yōu)榕c反動統(tǒng)治斗爭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