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
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素養(yǎng)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表征之一。就寫作層面來說,這需要我們以生活為基礎(chǔ),從生活里的具體事物中發(fā)現(xiàn)真善美,以小見大,表達(dá)對生活的感悟。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生活中并不缺少美,不缺少詩意和哲思。如何把此物此情寫下來?托物寄情,無疑是恰當(dāng)?shù)氖惆l(fā)感悟的方式。
托物寄情,即借寫某種事物寄托某種情思。這種寫作方法自古有之。例如:垂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yuǎn),非是藉秋風(fēng)。(虞世南《蟬》)虞詩熱情歌頌了蟬的清高與脫俗。你看,蟬高踞樹梢,餐風(fēng)飲露,不食人間煙火。它既沒有音樂家的孤傲,也沒有演奏者的興奮,更沒有乞討者的諂媚。有的只是對生命本身的執(zhí)著。詩人借蟬的清華雋朗的高標(biāo)逸韻表現(xiàn)出一種雍容的風(fēng)度,同時也表達(dá)出對自身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而現(xiàn)當(dāng)代名家作品中也不乏托物寄情的范例。
在作文中采用托物寄情的方法好處很多。首先,托物寄情可以將抽象的情思具體化,讓讀者更易于體會作者的所思所想;其次,由于托物寄情的方法不會直白地表達(dá)情感,所以文章也含蓄而有韻味,令人讀罷意猶未盡,給人以遐想和啟迪;第三,托物寄情保證了整篇文章不都是對情感進(jìn)行抽象的泛泛而談,我們在寫作時能有所依托,更好把握。著名作家王蒙曾說:“從面到點,你必須選擇這樣一個‘小,否則,你就無從構(gòu)思,無從下筆,就會不知道自己在寫什么。”這里說的“小”,就是指情感的觸發(fā)點或者寄托物。
就“物”的內(nèi)容來說,萬物皆可入文,只要對這一“物”有著獨特的體驗或情感,就可以寫入文章。
父親滿屋子的書沒有帶出一本,母親卻帶出來好幾塊有著美麗花邊的長窗簾,引得親友取笑:“真是浪漫派,貴重的首飾和供奉的舍利子都丟在客廳里了,可還記得把那幾塊沒用的窗簾帶著跑?!?/p>
那本是經(jīng)過長期戰(zhàn)亂之后,重新經(jīng)營起一個新家時,年輕的主婦親自去選購布料,親自一針一線把它們做出來,再親手把它們掛上去的。誰說那只是一些沒用的物件呢?那本是身為女人的最美麗的一個希望啊。在流浪的日子結(jié)束以后,母親把窗簾拿出來,洗好,又掛在離家萬里的窗戶上。在月夜里,微風(fēng)吹過時,母親就常常坐在窗前,看那被微風(fēng)輕輕拂起的花邊。
———席慕蓉《我的記憶》
每每讀到這一處,我內(nèi)心都會涌起滿滿的感動。那些有著美麗花邊的長窗簾哪里只是窗簾呀!那分明是一個美麗的希望,是一份一心一意的、對安定生活的滿滿期待呀!早上媽媽煮的雞蛋、本命年媽媽準(zhǔn)備的各種紅色的物件、過生日時吃的長壽面……這些,都是“有著美麗花邊的長窗簾”吧?
寫作時我們要清醒地認(rèn)識到:內(nèi)容大于形式。在使用托物寄情的方法時,我們要先明了“物”與“情”的關(guān)系———“物”是為“情”服務(wù)的。所以我們在看到作文題目時,首先得在腦海中搜尋:看到這個題目我想起了哪些“物”?哪個“物”最能體現(xiàn)我想表達(dá)的“情”?
例如,如果要寫“思鄉(xiāng)”這一情感。首先我們可以思考:提起故鄉(xiāng),我想到了哪些?是故鄉(xiāng)的老屋?還是屋前的那棵槐樹?還是姥姥包的美味的粽子?還是發(fā)小兒們一起玩鬧的小公園?
如果這些“物”每一樣你都不忍割舍,或者每一“物”的記憶都是零碎的,那么,這些寄托物都可以入文,這就是托物寄情的第一種形式:為了表達(dá)某種情思選取若干相關(guān)的寄托物共同表現(xiàn)某種情感,形散神不散。名家作品也不乏這樣的范例。例如:汪曾祺先生《故鄉(xiāng)的食物》中用小標(biāo)題的形式漫談了炒米和焦屑、端午的鴨蛋、咸菜茨菰湯、虎頭鯊、昂嗤魚、硨螯、螺螄、蜆子等家鄉(xiāng)的食物,我們從汪老的味覺記憶中讀到了汪老對故鄉(xiāng)綿遠(yuǎn)的牽掛與熱愛。又如在《衣履篇》中,張曉風(fēng)依次羅列了睡袍、油紙傘、花鳥門額、羊毛圍巾等平凡物件,寄托了作者對往事的情思。
如果屋前的大槐樹給你的印象最深刻:春天,槐花飄香中姥姥為“我”做槐花餡兒的餃子;夏天,在大槐樹濃密的樹蔭下,“我”和小伙伴盡情玩耍;秋天,槐樹葉子凋落滿地,“我”總是熱衷踩落葉,伴著腳下咔嚓咔嚓的聲音,“我”一天天長大……那么,別再猶豫,以故鄉(xiāng)的槐樹為線索吧,寫與槐樹相關(guān)的一些舊事,這就是寄托物呈現(xiàn)的第二種形式:整篇文章寫一個情感寄托物,可以把該寄托物作為文章的線索甚至文題,形散神聚表達(dá)某種情感。我們教材中宗璞的《紫藤蘿瀑布》一文就采用了一個寄托物:紫藤蘿花。面對盛開的紫藤蘿花,作者撫今追昔,睹物釋懷,由花兒盛衰,感悟生活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昆明人,包括外來的游子,對翠湖充滿感激。
翠湖這個名字起得好!湖不大,也不小,正合適。小了,不夠一游;太大了,游起來怪累。湖的周圍和湖中都有堤。堤邊密密地栽著樹。樹都很高大。主要是垂柳?!扒锉M江南草未凋”,昆明的樹好像到了冬天也還是綠的。尤其是雨季,翠湖的柳樹真是綠得好像要滴下來。湖水極清。我的印象里翠湖似乎沒有蚊子。夏天的夜晚,我們在湖邊漫步或在堤邊淺草中坐臥,好像都沒有被蚊子咬過。湖水常年盈滿。我在昆明住了七年,沒有看見過翠湖干得見了底。偶爾接連下了幾天大雨,湖水漲了,湖中的大路也被淹沒,不能通行了。但這樣的時候很少……翠湖不種荷花,但是有許多水浮蓮。肥厚碧綠的豬耳狀的葉子,開著一望無際的粉紫色的蝶形的花,很熱鬧。我是在翠湖才認(rèn)識這種水生植物的。我以后也再沒看到過這樣大片大片的水浮蓮。湖中多紅魚,很大,都有一尺多長。這些魚已經(jīng)習(xí)慣于人聲腳步,見人不驚,整天只是安安靜靜地,悠然地浮沉游動著。有時夜晚從湖中大路上過,會忽然撥剌一聲,從湖心躍起一條極大的魚,嚇你一跳。湖水、柳樹、粉紫色的水浮蓮、紅魚,共同組成一個印象:翠。
———汪曾祺《翠湖心影》
這段文字詳細(xì)寫出了印象里的翠湖及其周邊的人、景、事,隔著文字,我們能感受到汪老離開翠湖三十八年后,對翠湖、對昆明看似淡淡的、實則刻骨銘心的想念和感激。在你的記憶中,有沒有這樣一個翠湖呢?
選定寄托物后,我們再思考:如何寫,才能更突出我想表達(dá)的“情”?
下面跟大家分享幾個寫作建議:
1.用心生活,精心選材
學(xué)習(xí)、生活的步履匆匆不是我們忽視生活細(xì)節(jié)的理由,生活中很多人、很多事、很多物都值得我們慢下來細(xì)品。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也都可能調(diào)動我們的情感,都可以作為我們情感的寄托物,成為我們的寫作素材。
一方面,我們平時要用心感受春花、夏風(fēng)、秋月、冬雪,感受生活中的饋贈與感動,抓住生活中的每個小靈感,積累寫作素材;另一方面,當(dāng)我們面對作文題目時,要在頭腦中快速檢索平日里積累的素材,選擇此中情感最合適的觸發(fā)點或寄托物,用“托物寄情”的方式,以小見大,調(diào)動自己的情感體驗,并感染讀者引起共鳴。
當(dāng)然,“物”與情感一定要真實,要源自內(nèi)心,不要為了“托物寄情”而刻意為之?!案腥诵恼?,莫先乎情?!敝挥凶龅秸鎸崳拍艽騽幼约?,感染讀者。
紫茉莉是鄉(xiāng)間最平凡的野花,它們整片整片地叢生著,貌不驚人,在萬綠中別有一番姿色。在鄉(xiāng)間,紫茉莉的名字是“煮飯花”,因為它在有露珠的早晨,或者白日中天的正午,或者滿天星斗的黑夜都緊緊閉著;只有一段短短的時間開放———就是在黃昏夕陽將下的時候,農(nóng)人結(jié)束了一天的勞作,炊煙裊裊升起的時候,它們才像突然舒解了滿懷心事,快樂地開放出來。
每一個農(nóng)家婦女都在這個時間下廚做飯,所以它被稱為“煮飯花”。
這種一二年或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生命力非常強盛,繁殖力特強。如果在野地里種一株紫茉莉,隔一年,滿地就都是紫茉莉花了。它的花期也很長,從春天開始一直開到秋天,因此一株紫茉莉一年可以開多少花,任何人都數(shù)不清。
最可惜的是,它只在每天黃昏時候盛開,但這也是它最令人喜愛的地方。
…………
我總認(rèn)為紫茉莉一定和人一樣是喜歡好景的,因此它選擇了黃昏。
———林清玄《紫茉莉》
紫茉莉是作者童年里很重要的一種花卉,給童年的作者帶來了很多歡樂。但是都市花盆里的紫茉莉已經(jīng)忘記了它的祖先與黃昏彩霞的約定了。作者寫“紫茉莉”寄托了不要因為遠(yuǎn)離自然,就在都市生活的喧囂中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本真的情感。
2.抓住特征,把握順序
不同的寄托物有不同的特點。因此,我們要仔細(xì)觀察寄托物,把寄托物的特點寫具體。我們可以先用思維導(dǎo)圖列好提綱,然后再詳細(xì)描寫。為了把寄托物介紹清楚,寫作時,我們要根據(jù)具體的寄托物的特點以及我們想表達(dá)的情感,選擇恰當(dāng)?shù)拿鑼戫樞?,一般可以按空間順序或時間順序來寫。
那天晚上,站在那條曲折的山徑前的時候,我剛剛二十歲,月亮剛剛從山邊升起。那是怎么樣的一輪月呀!
它還沒出現(xiàn)的時候,世界一片陰暗,小徑顯得幽深可怕,我?guī)缀鯖]有勇氣舉步。而月亮從山后升起的時候,就在一剎那,所有的事與物都和月亮一樣,對我發(fā)出一種如水般清明透亮的光澤,我的心也在那剎那之間,變得飽滿、快樂和安詳。
幸福有時候只是一種非常單純的感覺。在那一夜,當(dāng)我順著那一條長滿了羊齒植物的小徑,緩緩地往山上走去的時候,也許是因為路的迂回,也許是因為心中的快樂,竟然一點兒也不覺得攀爬的辛苦和費力。
走到一塊林木稍微稀疏的空地上,剛好有幾塊大石頭可以讓我們坐下來休息一下,當(dāng)我抬頭仰望天空的時候,只覺得那些樹怎么長得那樣直,那樣高。月光在那樣晴朗的天空上如水銀般直瀉下來,把我整個人都浸在月光里,覺得心也變得透明起來了。青春真如醇酒,似乎都在那夜被我一飲而盡,熏然又芬芳。
———席慕蓉《成長的痕跡》
這段清麗、詩意的文字向我們描繪了青春年華里的那一輪月:清澈明朗,單純美好。字里行間,寄托了作者在悵然回顧青春時的那一份“深深的信服與感激”的情感。就像作者說的:“不是夜夜都能有那樣的一輪滿月的,也并不是人人都能遇到那樣的一輪滿月的。青春的美麗與珍貴,就在于它的無邪與無瑕,在于它的可遇而不可求,在于它的永不重回?!?/p>
3.細(xì)膩描寫,凸顯情感
根據(jù)需要表達(dá)的情感和主旨,我們要有所側(cè)重地細(xì)致描寫寄托物,要善于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展開聯(lián)想、想象,調(diào)動各種感官,細(xì)膩描摹,把寄托物的特點展現(xiàn)出來,筆下的事物才會躍然紙上,呼之欲出,才能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受,才能感染讀者,進(jìn)而產(chǎn)生情感共鳴。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ɡ飵е鹞秲?;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jīng)滿是桃兒、杏兒、梨兒?;ㄏ鲁汕С砂俚拿鄯湮宋说佤[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朱自清《春》
這段文字綜合采用了比喻、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調(diào)動視覺、味覺、聽覺等感官,運用了想象和聯(lián)想手法,虛實結(jié)合,動靜結(jié)合。按照由上到下(樹上—花間—地上)的寫作順序?qū)懗隽舜夯ǖ拿匀?、春景的熱鬧。
跨過生銹的鐵柵欄,撥開辭柯的枯葉,踩著叢生的雜草,倏忽間一團(tuán)火紅燃燒在我的面前———是木棉樹!
站在木棉樹下,仰望木棉樹挺拔的身姿,一樹火紅在余暉下散發(fā)萬丈金光,如一支燃燒的火炬,使我臉熱心醉。沒有一片綠葉點綴,一朵朵木棉花在焦黑的樹枝上燃燒著,噴涌著,密密匝匝擠滿整個樹冠,也如火苗一般舔舐著我的胸膛,一種感動油然而生,驅(qū)散了我心中的陰霾。微風(fēng)拂過,木棉花好似一只只鮮紅的火鳥雀躍在枝梢,帶給我一份躍動的驚喜;又好似斟在粗陶碗里的紅曲酒,有一種不講理的架勢,震撼而雄壯。昂起頭,只見微云掠空,天地間似乎只有這一樹火紅、一腔溫柔、一團(tuán)喜悅與一派勃勃生機(jī)。這畫面如長虹映水,如驚鴻乍掠,漸漸鐫刻在我心中。
———天津市南開翔宇學(xué)校九年級朱昱菲
我總喜歡趴在奶奶家窗邊,仔細(xì)觀察窗臺上的兩排仙人掌。最上面的那盆,是仙人掌們的“老母親”。粗糙的墨綠的滿是褶皺的皮上豎著根根尖尖的黃白色的刺。刺稀疏的部分是一塊塊白色的疤??拷恳呀?jīng)蔫了,得靠木棍支撐才能站起來……
皺巴巴的綠色掌面上是一朵花!而且是一朵異常漂亮的花!
金黃色,十二片綢緞般富有光澤的花瓣,流蘇般柔軟的花穗,細(xì)密雪白的花粉。它沉默靜立,卻閃爍著輝煌燦爛的光芒。
———天津市南開翔宇學(xué)校八年級張潤萱
我不禁被震懾住了。那是一棵怎樣的紅楓樹呀!我無法想象它的根如何刺破層層巖石、泥土,發(fā)瘋一般無盡地延伸,牢牢地抓住大地。它挺拔的身姿那么颯爽,在寒風(fēng)中堅定不移地站立著。歲月的痕跡遍布樹身,仿佛尖刀一般刻下了道道傷痕,但這無法掩蓋它傲人的風(fēng)骨!向上望去,一道道紅光灼燒著我的眼睛,茂密的樹冠上每根枝條都伸向遠(yuǎn)方,迎接陽光的洗禮,那一片片火焰般的楓葉則高傲地舔著冰涼的空氣,反射出萬道金光,如團(tuán)團(tuán)烈火熊熊地燃燒,莊嚴(yán)而高貴。在這樣一個頹敗的園林里竟然能看到如此壯觀的景象!讓我不禁對它心生敬意!那一刻,我不再迷茫,反而被激起了斗志!
———天津市南開翔宇學(xué)校九年級黃東宇
物是客觀的,寫物的人是有感情的,我們?yōu)榱耸闱槎鴮懠耐形?,因此在描寫寄托物的字里行間,一定要融入真情。不應(yīng)為寫物而寫物,重要的是要表達(dá)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景交融才能為文章注入活力,才能寫出生動形象的文字。
總之,運用托物寄情的方式可以讓我們的作文更精致,讓我們的情感更有感染力。只要你細(xì)心觀察,長期積累,堅持練筆,你會發(fā)現(xiàn):作文如同生活,都可以精彩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