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AOZY 圖 / 視覺中國
一想到蘇州,大腦就會不自覺產(chǎn)生一種名為愜意的化學反應,仿佛能看見古運河的水流淌過曲曲折折的河道,窄窄的雨巷里走過撐著油紙傘的姑娘。
“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每一個來到蘇州的人,都會為這座城市而傾倒。
蘇州向來是備受文人寵愛的城市。
曹雪芹與這座城結(jié)下不解之緣,是在祖父曹寅任蘇州織造期間。幼年的他正是在蘇州織造府中,見識了“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鼎盛氣派。出于對蘇州的鐘愛,他把《紅樓夢》中清麗而有才氣的林黛玉設定成了蘇州姑娘,還在全書一開頭就為蘇州打了廣告,稱這里“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
一代武俠宗師金庸先生也是蘇州城的忠實粉絲。由于祖母是蘇州人,金庸從小就吃著蘇幫菜長大,還未曾與這座城市見面就已耳濡目染姑蘇的情調(diào)。長大后他也時常前往蘇州,他迷戀著蘇州的粉墻黛瓦、園林建筑,說這是自己“從童年就開始喜愛著的城市”。正因為這份喜愛,金庸在小說里不止一次提到過蘇州的元素。
《天龍八部》中,段譽在燕子塢嘗到了“清而不膩”的菱角,喝到了“嚇煞人香”的碧螺春,還有與之搭配的玫瑰松子糖、茯苓軟糕、翡翠甜餅、藕粉火腿餃……精致的蘇州茶點讓吃慣山珍海味的段譽都忍不住感嘆“怎舍得張口去吃”。
姑蘇風情溫潤如玉,在金庸筆下肅殺的江湖里留下了深深淺淺的印跡。
蘇的繁體寫作“蘇”,下面有一魚一禾,凝結(jié)了蘇州魚米之鄉(xiāng)的特點。
走在平江路上,你一定會看見白墻上寫的“魚食飯稻”四個醒目大字,不少游客爭相在此拍照打卡。其實,這幾個字來源于《史記》中的“飯稻羹魚”,是司馬遷對當時的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飲食習慣的描述。
蘇州人愛吃魚,而且講究時令,他們還為此專門編了順口溜:“正月塘鱧肉頭細,二月桃花鱖魚肥,三月甲魚補身體,四月鰣魚加蔥須,五月白魚吃肚皮,六月鳊魚鮮如雞,七月鰻鱺醬油燜,八月鲃魚要吃肺,九月鯽魚紅燒肉,十月草魚打牙祭,十一月花鰱湯吃頭,十二月青魚只吃尾?!边@張傳承百年的“吃魚時間表”至今仍然適用。
西晉時期,蘇州人為了吃魚還鬧過一場沸沸揚揚的辭職事件。
當時有一個叫張翰的吳中人,在洛陽做官。有一年秋天,天氣蕭瑟,秋風陣陣,張翰在家中和朋友小聚。熱鬧之中,他突然想起了老家的莼菜羹和鱸魚膾,頓時感慨萬千: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不就是活得快活么?哪能為了高官厚祿,就在遠離家鄉(xiāng)的千里之外做官呢?這種憋屈的日子,往后再也不想過了。于是,張翰說走就走,第二天就上書給齊王,辭官回鄉(xiāng),過上了他理想中的舒適生活。
這件事后來被傳誦成一段千古佳話,也正是“莼鱸之思”的由來。
蘇州人不僅愛吃魚,對其他美食也同樣不會錯過。赫赫有名的陽澄湖大閘蟹,就是蘇州的名產(chǎn)。正如《紅樓夢》中曹雪芹借賈寶玉之口所吟的那句詩——“持螯更喜桂陰涼,潑醋擂姜興欲狂”。蘇州人吃螃蟹喜歡用清水蒸煮,熟后蘸醋和姜末食用,剝開橙紅色的外殼,露出鮮香細嫩的蟹肉,吃得人直吮手指,回味無窮。
挑剔的蘇州人,就連吃螃蟹也要挑選最佳時間。蟹季起于寒露,止于立冬,農(nóng)歷九月吃母蟹,十月吃公蟹,再往后的時間基本就不吃了,留給螃蟹過冬繁殖,為明年的蟹季蓄力。
建筑大師童雋先生曾說:“園林是一處真實的夢幻佳境,一個小的假想世界?!碧K州園林多由遁世隱逸的古代文人所建,其中最突出的代表被稱為“蘇州四大名園”,分別為始建于宋代的滄浪亭、元代的獅子林、明代的拙政園和留園。除此之外,其他大大小小數(shù)十座園林也各有看點。
不過,若是第一次來蘇州,除了逛園林,還一定不能錯過那些古街和小巷。
平江路算是蘇州保存得較為完好的古街了,它以蘇州的舊稱之一命名,與觀前街僅一巷之隔。它與其他地方常見的“古鎮(zhèn)”“老街”有相似之處,整條街遍布著各種小吃攤、糖水店、糕點鋪子、特產(chǎn)店,游人如織,熱鬧非凡。但不同之處在于,這里有著江南特有的水巷,水陸并行,河街相鄰,處處流淌著“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若是想逛逛河對岸的小店,必須走過大大小小的石橋。
平江路的石橋,雖不比園林中的廊橋那般雅致,卻質(zhì)樸踏實、經(jīng)久耐用,頗具江南韻味。有人說:這些石橋更像是一種點綴,已經(jīng)成為古街平江的一個文化符號。
漫步在平江路,老式民宅隨處可見。這些老房子有著粉墻黛瓦、雕花木窗,與幽靜的河道、悠長的石板路彼此呼應,宛如一幅長卷丹青。而街邊郁郁蔥蔥的花木,與墻面剝落之處攀生出的藤蘿蔓草,正隨風搖曳,為畫面增添了幾分靈動之氣。
總有人擔心平江路商業(yè)氣息過于濃厚,但古人曾言:“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惫艜r的蘇州便以市肆繁華著稱,商業(yè)本就是姑蘇繁華圖景的重要組成部分。更何況,平江路并不局限在一條老街,以它為中心的整塊平江路歷史文化街區(qū),堪稱古城縮影。
蜿蜒交錯的巷弄與河道共同織出了一張網(wǎng),打撈起獨屬于蘇州的歷史風韻和生活底色,值得每一個路過的人細細品味。
拙政園
拙政園始建于明代,被譽為“天下園林之母”,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并稱中國四大名園。全園以水為中心,亭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xiāng)特色。園區(qū)南部設有國內(nèi)第一座園林專題博物館——蘇州園林博物館。每年春夏秋三季,拙政園會舉辦杜鵑花節(jié)、荷花節(jié)、反季菊花展等特色活動。
虎丘
虎丘山風景區(qū)位于蘇州古城西北角,有著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被譽為“吳中第一名勝”,最負盛名的兩大景點是虎丘塔和虎丘劍池。大詩人蘇軾曾寫下“嘗言過姑蘇不游虎丘,不謁閭丘,乃二欠事”的千古名言,表示到蘇州,不可不游虎丘。
天平山
天平山風景名勝區(qū)位于太湖之濱,以“紅楓、奇石、清泉”三絕著稱,是中國四大賞楓勝地之一。山勢峭峻奇險,據(jù)說這里是北宋名臣范仲淹先祖歸葬之地。每年的10 ~11月是最佳賞楓時節(jié),紅葉遍野,美不勝收。
同里古鎮(zhèn)
同里是江南六大古鎮(zhèn)之一,始建于宋代,它被五湖環(huán)抱其中,網(wǎng)狀河流將古鎮(zhèn)分割成七個小島,而數(shù)十座古橋又將其連成一體。這里有眾多建于明清兩代的花園、寺觀、宅第,古色古香。在這里,可以品茗、聊天、聽曲、走三橋、坐游船,感受水鄉(xiāng)的慢節(jié)奏生活。
蘇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蘇州菜是蘇菜的一個重要分支,屬于“南甜”風味,用料上乘、鮮甜可口、講究火候、濃油赤醬。烹調(diào)技藝以燉、燜、煨著稱,重視調(diào)湯,保持原汁。
蘇幫名菜
碧螺蝦仁、蜜汁火方、櫻桃肉、母油船鴨、黃燜栗子雞、莼菜銀魚湯、萬三蹄、響油鱔糊、金香餅、三套鴨、蟹粉豆腐、松鼠鱖魚、大閘蟹等等。
蘇州小吃
棗泥拉糕、方糕、三鮮餛飩、酒釀圓子、豆腐花、青團、八寶飯、蜜汁豆干、松子糖、蟹殼黃、生煎、鮮肉月餅、糖水雞頭米等等。
作家陸文夫并不是蘇州人,卻在蘇州度過了60多年的時光。許多人提到陸文夫就會想起蘇州,兩者幾乎已是同義語。從水道到小巷,從評彈到吳語,從飲食到民風……他優(yōu)雅、閑適、恬淡的文字,將蘇州的一點一滴娓娓道出,讓我們得以一窺其妙。
蘇州的小巷是饒有風味的。它整潔幽深,曲折多變。巷中都用彈石鋪路,春天沒有灰沙,夏日陣雨剛過,便能穿布鞋而不濕腳。巷子的兩邊都是高高的院墻,墻上爬滿了長春藤、紫藤;間或有綴滿花朵的樹枝從墻上探出頭來。在庭院的深處,這里、那里傳出織機的響聲,那沙沙沙沙的是織綢緞;那吱呀嘁嚓的是織章絨。我見過蘇州的綢緞和彈絨,像藍天上嵌著彩云,像朝陽、像晚霞、像薄暮升起的輕煙。你怎么也不會想到,這些舉世聞名的絲織品,是在萬戶雜住的小巷里誕生的。
——陸文夫《蘇州漫步》
在所有的園林當中,我最愛“留園”。它像所有的藝術杰作一樣,帶著深深的含蓄。入口處一條樸實的走廊,普通的庭院。林中部的池臺亭榭便隱約可見。等到穿過“涵碧山房”,站在近水的涼臺上時,只見一派假山迎面而起,山石犬牙交錯,“可亭”的六角高聳在山石的上面,高高低低的三道小橋橫臥在山澗上。遠望迂回曲折,仿佛深不見底。到這里,便感到人在畫中,但又不見畫的全貌。
——陸文夫《蘇州漫步》
人們評說,蘇州菜有三大特點:精細、新鮮、品種隨著節(jié)令的變化而改變。這三大特點是由蘇州的天、地、人決定的。蘇州人的性格溫和,辦事精細,所以他的菜也就精致,清淡中偏甜,沒有強烈的刺激。
蘇州是魚米之鄉(xiāng),地處水網(wǎng)與湖泊之間,過去,在自家的水碼頭上可以撈魚摸蝦,不新鮮的魚蝦是無人問津的。從前,蘇州市有兩大蔬菜基地,南園和北園,這兩個菜園子都在城里面。菜農(nóng)黎明起菜,天不亮就可以挑到小菜場,挑到巷子口,那菜葉上還沾著夜來的露水。
頭刀(或二刀)韭菜、青蠶豆、鮮筍、菜花甲魚、太湖莼菜、馬蘭頭……四時八節(jié)都有時菜,如果有哪種時菜沒有吃上,那老太太或老先生便要嘆息,好像今年的日子過得有點不舒暢,總是缺了點什么東西。
——陸文夫《姑蘇菜藝》
據(jù)我所知的蘇州菜中,有聲有色的只有兩種,一是“響油鱔糊”,一是“蝦仁鍋巴”,號稱天下第一菜。響油鱔糊就是把鱔絲炒好拿上桌來,然后用一勺滾油向上面一澆,發(fā)出一陣“喳呀”的響聲,同時騰起一股香味,有滋有味,引起食欲。蝦仁鍋巴也是如此,是把炸脆的鍋巴放在一個大盆里拿上桌來,然后將一大碗蝦仁、香菇、冬筍片、火腿絲等做成的熱湯向大盆里一倒,發(fā)出一陣比響油鱔糊更為熱鬧的聲音。據(jù)說,乾隆皇帝大為贊賞,稱之為“天下第一菜”,看來也只有皇帝才有這么大的口氣。
——陸文夫《吃喝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