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市輝南縣朝陽鎮(zhèn)中心小學 吳曉麗
李白曾說:“蜀道難,難于上青天?!钡缃駥τ诓糠中W生來說,習作卻成為一個老大難的問題。通過參考一些文獻資料,筆者認為,導致學生對習作存在恐懼和厭惡心理的,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教師的枯燥、填鴨式教學方法,而如果給寫作注入一些新鮮活力,語文作文課就會“換了人間”。下面筆者就來簡要地展開相應論述,希望可以對提升三年級學生語文習作水平有所幫助。
傳統(tǒng)的機械式、填鴨式教學模式下,學生寫出的習作多浮夸、虛無,給人以閱讀的不實之感,教師讀起來倍感乏味,學生寫起來也是備受煎熬,這種師生之間相互“折磨”的現(xiàn)象實在應當予以遏制。
對此,筆者以為,教師可以在進行寫作教學前,給學生設計和營造出一種真實的環(huán)境,讓學生自己學會去感悟,去體驗,抓住描寫的特征和本質(zhì),繼而實現(xiàn)寫作水平的提升。比如在寫作一些敘事類型的文章中,少不了對人物的服飾、外貌、心理和身材等內(nèi)容的描寫,然而如何抓住描寫和刻畫的本質(zhì)呢?我們設計了一個“你猜猜看”的課堂游戲,每兩名學生為一個小組,學生之間自由結(jié)成小組,然后,組織兩個小組進行對抗比賽,一個小組的一個人負責表述本方小組隊員的外貌特征,也可以添加該成員的喜好介紹,該成員描述完成后,對方小組成員負責猜他描述的是誰,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猜出算作合格,否則即為失敗。換對方小組成員做相關文字的表述,然后本方成員負責猜想,如果兩個小組都猜對了,則對比雙方競猜速度的快慢,如此,學生不僅可以體驗到課堂游戲的樂趣,更可以感受到描述一個人具有的文字表達學問,就此激發(fā)學生對“描寫手法”的學習興趣,提升寫作教學的質(zhì)量。
小學生的想象力是十分豐富的,他們很喜歡問些為什么?怎么辦?類似的問題,當成年人給他們解釋之后,又會衍生出很多新奇的問題,他們提問的時候,便是展開思維拓展的階段,也是發(fā)展學生智力的關鍵期。小學語文教師可以積極引導學生展開大膽的想象和聯(lián)想,寫一些想象力豐富的作文,在寫作中實現(xiàn)思維的沖浪,激發(fā)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提升小學生的作文習作水平。
比如,三年級語文《陶罐和鐵罐》就是一篇想象力十分豐富的課文,作者在課文中賦予了陶罐和鐵罐像人一般的情感和知識,它們之間有了妒忌、寬容的情感交流,而透過這樣的一則簡單的想象課文,也讓我們認識到了傳統(tǒng)“制陶”文化的源遠流長,涵養(yǎng)了學生歷史文化底蘊。教師可以將此篇課文作為教學啟發(fā)點,讓學生想一想“如果給我們的文具賦予了說話的功能,那么你認為鉛筆、橡皮、轉(zhuǎn)筆刀、課本和鉛筆盒等它們會說些什么呢?”由此激發(fā)學生對文具的思維想象,比如,有的學生站在了文具相互統(tǒng)一,相互幫助的角度展開了論述,指出了各個文具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而有的則站在了養(yǎng)成教育的角度,論述了培養(yǎng)一個人良好的寫字習慣的重要性,學生的想象力在寫作中得到了充分發(fā)揮,也在作文中實現(xiàn)了思維沖浪,提升了他們對寫作的學習積極性,優(yōu)化了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在習作中,沒有一點閱讀積累素材作為基礎,就相當于讓學生去完成“無米之炊”,對于他們來說,實在是強人所難。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夯實學生的閱讀基礎,結(jié)合思維導圖的教學方式,極大地嘗試去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讓他們懂得積累,學會摘抄,然后,指導學生從課文的寫作手法、表達方式、主題意義、時代背景和社會背景等方面入手,進行歸類和整理。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jù)學生的閱讀記錄進行課外閱讀材料的推薦,比如,有的學生喜歡閱讀童話故事,那么我們則可以推薦課文讀物《打火匣》《小克勞斯和大克勞斯》《豌豆上的公主》《小意達的花兒》《拇指姑娘》等,而有的學生則喜歡閱讀自然科學探索類的書籍,那么我們則可以推薦《探索大自然的四季》《11 次奇妙自然探索之旅》以及《一座島的600 萬年》等書籍,如此則可以不斷地自主閱讀和學習逐漸積累豐富的閱讀資料,這樣的教學輔導方法,在幫助學生開拓閱讀視野的同時,也為習作注入了趣味積累的活力和動力,助力了高效習作教學的發(fā)展。
綜上,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一直被認為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但是,對于教學中遇到的困難我們絕對不能退縮,而是要迎難而上。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一名合格的教師,不僅要懂得教育學,更要懂得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