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通州灣三余小學 倪俐姝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版)》明確指出:表達的本質(zhì)是交流和分享。從生活實踐來看,這種交流和分享可以是知識信息的發(fā)布,可以是情感態(tài)度的傳遞,可以是認知觀點的溝通。這就意味著習作教學不應該簡單地窄化為機械方法的堆砌,而需要讓學生認識到寫作絕不是一種任務,并成為自身情感的自覺本能,教師要學會充分整合生活中的資源,真正喚醒本真自覺,為提升學生的習作能力奠基。
語文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著名教育實踐家陶行知先生就曾經(jīng)說過:“語文的外延即生活?!碑斚挛覀兯褂玫慕y(tǒng)編版教材,在內(nèi)容設(shè)置上就非常關(guān)注習作教學與生活的鏈接,無論是主題的選擇,還是內(nèi)容的呈現(xiàn),都盡可能與學生的生活進行勾連。教師在解讀教材時,要充分把握教材中的生活元素,找準習作與生活認知之間的鏈接,在課堂教學板塊中預留生活資源介入的時空,努力促進生活與習作之間的化學反應,更好地促進學生認知能力不斷生長。
以統(tǒng)編版六下第一單元為例,這個單元的習作主題是“家鄉(xiāng)的風俗”。編者在指導學生選材時指出,可以先查閱資料、問問長輩或者將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作為教學的內(nèi)容。這三項指導的策略,其基本原則就是要鼓勵學生走進生活,從生活中捕捉素材。為此,教師在籌劃整個教學板塊中,可以在正式動筆之前,預留了學生進入生活實踐參與的板塊,鼓勵學生走進生活,查閱資料;走進生活,詢問長輩;鼓勵學生在生活中捕捉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明確自己最熟悉、印象最深刻或者覺得最有意思的民風民俗。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并沒有直接從習作指導的層面入手,而是尊重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先將學生推向豐富的生活世界之中,捕捉和感知文本的價值意趣,形成豐富的生活儲備,喚醒學生習作的意識自覺,讓學生覺得描寫自己家鄉(xiāng)的民風民俗是在介紹家鄉(xiāng),同時也是與讀者進行分享,將生活與習作的意識狀態(tài)整合起來。
由于認知能力和表達能力的限制,很多學生在習作表達時,不僅言語經(jīng)驗相對欠缺,同時表達方法、表達策略也有相對滯后,因此教師就需要鼓勵學生把握教材在內(nèi)容和層次上的設(shè)置,遵循讀者的意識,將廣闊的生活資源引入到課堂中,豐富學生表達的欲望,激活學生表達的動力。
比如統(tǒng)編版五下第二單元的習作,要求學生撰寫“讀后感”,除了寫出書本的主要內(nèi)容或者印象最為深刻的地方之外,同時也指出,要能夠?qū)⒆约洪喿x時的感受,與自己的生活相聯(lián)系,將自己的感受寫得更真實、更具體。鑒于此,教師就可以鼓勵學生先從書本的閱讀中,將自己所形成的感受羅列出來,并分別找出這些感受與生活緊密相連的地方。比如有的學生寫的是《西游記》的讀后感,自己所形成的感受很多,有的要學習唐僧面對目標堅持不懈的精神,有的要學習孫悟空疾惡如仇的品質(zhì),但這些不能僅僅停留在語言文字游戲上,而需要與自己的生活進行關(guān)聯(lián)。
在這樣的教學中,學生完成讀后感,就不再是源自于教師布置的硬性任務,而是在閱讀中有自己的思考,并與自己的生活有了深入的鏈接,形成了自己表達的自覺,更好地推動了表達自覺意識。
真正的習作所要著力關(guān)注的應該是兩端:一個是表達端,要注重寫作方法和有策略地指導,讓學生有內(nèi)容可寫,有策略可用;另一個閱讀端,作文不是為了應付教師的要求和任務而完成的,是源于自己內(nèi)心真實傾吐和交流的欲望而完成的,很多有識之士一直都在強調(diào)和倡導,要讓學生形成讀者意識,要能夠站立在讀者交流、對話的角度來寫作文。因此,教師可以將實實在在的交流活動與生活進行關(guān)聯(lián),為學生搭建習作之后的交流渠道和平臺。
比如統(tǒng)編版三上第七單元的習作主題是“我有一個想法”,要求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實際出發(fā),選擇一個需要改進的問題,并將自己的設(shè)想表達出來。這樣的習作本來就與生活密切相關(guān),教師要本著問題從生活中找方法,從生活中尋原則,鼓勵學生將習作思維浸潤在生活中。在學生習作完成之后,教師就可以組織班級中的“想法交流會”,鼓勵學生將自己發(fā)現(xiàn)的問題、想到的方法,讀給全班學生聽,也可以將學生的習作張貼在班級中,引導其他學生進行閱讀和交流,讓具有相同生活經(jīng)歷和體驗的學生都能聚合起來,形成情感的共鳴。這樣一來,學生寫出來的文章,就不會沉睡在自己的作文本上,而成為班級中所有學生閑談的話題,更成為大家矚目的焦點,學生內(nèi)在的言語表達動力,就在無形之中被再次激活,也起到了較好的推動性作用。
學生表達能力的真正發(fā)展需要有生活的浸潤。有了生活,才有了表達的資源;有了生活,才有了思維的動力;有了生活,才有了交流和分享的平臺,才能激活學生內(nèi)在的認知意識,推動言語表達素養(yǎng)的水漲船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