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灣學校 劉芬芬
詩詞教學重在提高學生對詩詞的理解與表達能力,體會年詩人的情感特征。古詩詞有描寫人物形象的,有抒發(fā)作者情感的,也有描繪山水借物寓情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提高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與應用能力,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意象是詩歌的“眼睛”,更是感受古詩美感的重要憑據(jù),有助于提高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能力。教師在解讀每一首詩時,如果不能從意象進行,詩詞教學將失去一半樂趣。
意象,并沒有直觀性,是借助語言文字呈現(xiàn)的藝術。在詩詞教學中,為了對意象形成深刻感知,必須將詩詞中蘊藏的形象信息進行生動還原。美國教育家帕克說:“感覺是我們進入審美經(jīng)驗的門戶?!痹谠娫~教學中,真正重要的并非是對詩意的解讀,而是對審美的領悟。而對意象的吟詠,將幫助學生產(chǎn)生審美感知,讓學生的大腦中生成一個個美的形象,有助于激蕩學生的情感,喚醒學生對美的期待。
例如,在教學《漁歌子》時,在教學之初,教師為學生進行示范朗讀,并指導學生的誦讀行為,讓學生讀準字音、讀對節(jié)奏、讀出韻律。這一步只是初讀,目的是掃清閱讀障礙,初次感知詩歌內容。接著,教師可以采取男女對讀、小組競讀、全班吟誦、指名讀的形式,讓學生在多種朗讀形式中加深對詩意的感受。這一步是再次感知,既強化學生對詩歌印象,同時也是激蕩情感的重要步驟。最后,教師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配樂朗誦文本音頻,同時要求學生閉上眼睛、靜靜聆聽,試著想象每一個意象所展現(xiàn)的畫面,領悟那份獨屬于春天的美。
古詩詞大多語言精練、韻味無窮。在字里行間洋溢的情感,是詩人內心的真實獨白,很難讓學生直接體會。因此,詩人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只能將滿腔的情感凝聚在一個個具體的形象上,用這種方式引導讀者感知。由此可見,解讀詩詞內涵的秘訣就在于這些形象上。而這些形象,恰恰是詩歌中的意象。只有緊扣這些意象,同時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想象詩詞的意境,才能感受到詩歌內在的情感。
例如,在《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中,一共出現(xiàn)了8 個意象,分別是“月、鳥、蟬、蛙、星、雨、店、橋”。仔細分析這些意象,學生發(fā)現(xiàn)這些意象并不艱深,全部都是生活中最熟悉的景物。但是,在詞人的精心設計下,這些意象被巧妙地組織起來,讓人們感受到一種恬靜的美。看似平常的景色變得不再平常,反而有了一種別樣的韻味。為了讓學生感受到詞的意境美,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想象,假如此時此刻你是詞人,面對這樣美的景色,你有怎樣的感覺?有的學生說:“要是一輩子可以看到這‘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的景象,真是太閑適了?!边€有的學生說:“詞人真的很幸福,在這樣一個夏日夜晚,收獲這樣一道美麗的風景,真是悠然自得?!痹谶@個想象過程中,學生真正體會到詞人對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農(nóng)村生活的熱愛。這正是作者忘懷于大自然所得到的歡樂。
在古詩詞教學中,對意象的解讀是其中的重要內容。但是,意象并非某一首詩詞的獨創(chuàng),其文化內涵是經(jīng)過長期積淀形成的固定內容,表達了特定的情感含義。如,“柳”象征送別,“落花”表達惜春,“日暮”蘊含感傷,“松、竹”寓意堅忍不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只著眼于某一首詩詞,而是需要有意識拓展,將運用同類意象的詩詞并列在一處,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歸納,體會這些意象在不同詩人的筆下承載的情感異同,擴展學生的文化視野。長此以往,學生的文化底蘊勢必水漲船高。
以《暮江吟》《出塞》《十五夜望月》為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先要求學生初讀這三首詩,并且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然后,試著分析這三首詩,“月”意象承載的情感的異同點。在誦讀過程中,學生意識到在白居易筆下的“月亮”,具有一種和諧的美感,詩人特意將天上地上的兩種景象壓縮在詩里,通過對“露”和“月”的視覺形象的描寫,創(chuàng)造出秋夜一派和諧寧靜的意境:而王昌齡的《出塞》,“月亮”不再具有審美意味,而是表達了一種肅殺、凄涼、物是人非、滄海桑田的意味;在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月”意象則承載著詩人對家鄉(xiāng)、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盡管這三首詩寫的都是“月”意象,卻表達了詩人不同的內心情感。在辨析、品讀的過程中,學生對“月”這一意象的理解得到了巧妙升華。
意象的學習是古詩詞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意象并非某一首詩的獨創(chuàng),而是一個特定的文化符號,存在于多首詩中。教師要從意象著手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意境美,感受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總之,意象是詩歌美感的集中呈現(xiàn)、是詩人情思的載體,更是教學的最佳著力點。在解讀古詩內涵、情感的過程中,如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意象入手,不僅可以節(jié)約時間,還能提高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