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我認識曹先擢先生的時候,他已經年近八十,退休多年。那是2010年的夏天,為了做一個關于普通話審音的訪談,我專程上門去打擾曹先生。在我,那原是存在于論文、著作上的一個名字,沒有具體形象的。電話里聽起來中氣很足,有口音,講話比較慢,好像是希望我能聽清楚每個字,不要遺漏,不要聽錯似的。
方莊小區(qū)的樓長得都一個樣,我轉了一陣子才找到9號樓,出了電梯又轉了一陣子才找到門牌。鐵門敲起來哐啷哐啷響,我惶恐地覺得很粗魯。里面?zhèn)鱽砟_擦著地板走路的聲音,一邊說著“來了”。
我原本是說起話來就盡快要說完的那種人,不過這幾年來,好像曹先生慢聲慢氣的講話風格多少影響了我。他講幾句之后,會略等一下,像是回想一下剛才說的,又像是確認對方跟上了思路。他也很耐心聽別人說話,一定會聽明白我說了什么,稍微想一想;如果我說得太快,或者表達不準確,他會問我剛才說的是不是什么什么意思。他一定是正面回答問題,不回避,不繞彎子,盡量講透。我們的訪談提前給了訪談提綱,他逐個問題做了準備,材料、觀點、疑問,樣樣不缺。
曹先生作為書房的小居室里,有幾架書。訪談和閑聊中,談到某個問題時,他曾拿出幾本自己常用的,查檢依據(jù)。大徐本的《說文解字》不止一本,其中兩本已經看壞了,裝訂都有些散了。有些細密的小字,寫在書頁邊上,是學習的筆記心得。我最早讀到的曹先生的書,是《漢字文化漫筆》。文章雖小,但是考據(jù)精當,結文用心,而且每個小題目都很貼近生活,讀起來有趣。后來看他自己回憶,這本小書送給呂叔湘先生時,呂先生很是欣賞。呂先生的《語文常談》《語文漫談》,也是大家寫小書的范例。作為后學晚輩,深感他們既能靜心做書齋里的學問,也時刻關注語言學習、語言應用,做有用的學問,是我追慕而不能至的境界。
曹先生曾說,轉益多師,是一個學者應有的認識。他回憶自己年輕時候在北京大學學習和工作的經歷,經常提起王力、呂叔湘、陸志韋等多位老先生的批評指教,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他講過很多次,他和《說文解字》的緣分,受益于陸宗達先生的提點。他說,和陸先生一起編寫《新華詞典》時,在朝陽門南小街51號,有段時間,朝夕相處。陸先生秉承章黃之學,推重《說文》,認為《說文》是研究漢語漢字的根本之學。曹先生自謙此前雖然也曾讀過《說文》,但并不深入,自那之后,耐下心來,精讀《說文》數(shù)過,在文獻、詞匯、文字等方面,方才覺得有了一些底氣。
取書的那一天,曹先生早早等在書房中。相較四壁落白的小小居室,那幾架書堪稱奢侈。中間一張書桌,也還寬大。有書環(huán)繞,這里就是曹先生的樂園吧。書籍堆疊在桌上、地上,書架的一部分已經空了。他指著兩層說,這是我留下的,其他的你看需要,隨便拿去。徘徊良久,曹先生忽然說:“一輩子聚書,老來散書?!币琅f是淡然的口氣,聽得我卻不由得濕了眼睛。他是讀書人,是愛書的人,是將自己的人生價值和書放在一起的人。散書之痛,痛何如之。大概是看到我的情緒,曹先生轉而安慰我:“能得其人,也就好了。”時至今日,每想起這話,就覺得對不起曹先生。他的托付,我只能還以一紙捐贈證書而已,卻并沒真的能夠使這些書得盡其用……
和曹先生的交流中,他最感興趣的話題,是具體的語言文字問題。一個字的形義源流,一個音的來龍去脈,一個詞義的產生與衍變,他可以旁征博引,談得興致勃勃。他談自己的時候不多,所謂“露臉”的事,我從未聽他提起。對自己做過的一些工作,往往更推重合作者,多講合作中的受益之處。在一些場合,曹先生也可以講一些“場面”的話。他脾氣溫文,不張揚,不尖銳,不夸張,不執(zhí)拗,即便是講“場面話”,也很真誠,很平和,沒有什么套話。
然而在曹先生的溫和之下,我曾見過兩次例外,顯露出骨子里的“執(zhí)”。一次是要用曹先生的名義申請一個項目,我受命聯(lián)系他。他再三推辭,說做不了實際的事,不想枉擔虛名。最后,他沉默半晌,說:“一定要用的話,我也沒什么辦法。”仍然不肯講“同意”這兩個字。這件事違背他的心意,使我一直深感歉疚。還有一次,是最早見他的時候,印象深刻。在訪談當中聊到今人要不要讀古音,分析了一些具體的例子,然后話題轉向當時正在高燒狀態(tài)的“國學熱”。他說,為什么就不能正常看待傳統(tǒng)文化呢 年輕的時候別人覺得讀古書沒用,他覺得不對,老來別人又說古書最崇高,他也覺得不對;年輕的時候別人批孔,他覺得不對,老來別人又要尊孔,他也覺得不對。我連連表示贊成,并補充了梁漱溟先生當年的一些話,也說到李零先生的《喪家狗——我讀〈論語〉》一書。他緩緩點頭,沉吟著。然后曹先生輕聲一笑,說:“我們這種人,總是不合時宜的?!蔽曳潘恋毓笮Γ埠呛呛谴笮ζ饋?。
數(shù)年之后,當我開車載著曹先生的贈書,堵在二環(huán)路上,回思他說“一輩子聚書,老來散書”,淚盈于睫。忽而他呵呵大笑的面容又浮現(xiàn),“我們這種人,總是不合時宜的”。于是曹先生在我心中定格為一個真誠的讀書人,內心滋養(yǎng)著“士”的靈魂。
(作者系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漢字與漢語拼音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外語中文譯寫規(guī)范部際聯(lián)席會議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語委普通話審音委員會秘書處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