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李光奎(瀘州王氏骨科醫(yī)院)
手部是人體重要的器官之一,生產、生活中均需要應用手部,隨著當前交通、工業(yè)、建筑等行業(yè)的日益發(fā)展,手外傷發(fā)生比例明顯升高,交通事故、機械創(chuàng)傷、建筑事故等頻繁發(fā)生,均會造成患者發(fā)生手外傷,尤其是斷指、燒傷等手外傷,其治療難度較高,且伴有嚴重的疼痛感,導致患者身心健康均受到影響?;颊呤滞鈧中g后,其手部功能下降,需要在術后長時間進行恢復,因此需對患者進行干預和指導,從而改善其手功能。
體位對于手外傷患者的康復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應針對手外傷患者實施體位管理,手術后臥床時間為1星期,在臥床期間,將患肢小臂抬起,高于心臟平面10-15cm左右,手術位置朝上,充分暴露其手術位置,從而保持其手功能盡早恢復。針對部分肌腱吻合的患者,可給予其石膏固定其患處,嚴格避免患者發(fā)生體位改變。同時,密切關注患者的皮瓣血流情況,避免因體位問題造成手部缺血問題,提高皮瓣成活比例。手術5-7d后可坐起休養(yǎng),睡覺期間,指導患者最好曲起膝蓋和髖關節(jié),應用棉質軟墊或毯子將其患肢與胸腹部位置進行隔離,防止患者無意識中損傷其手術位置。夜間應做好患者的巡護工作,注意觀察其手術位置情況,必要時可簡單予以制動處理。10-14d可下床活動,應選用輕便、防滑且尺寸合適的拖鞋,防止患者下床活動期間發(fā)生滑倒問題,降低皮瓣翻轉、撕脫的發(fā)生率。
環(huán)境對于手外傷患者的術后恢復具有關鍵影響,因此,應加強對手外傷患者的環(huán)境管理,其室溫保持在22-25攝氏度左右,濕度為50%-65%,嚴格控制患者每日探訪人數,做好室內的清潔和消毒,針對空氣、臺面、地面進行清潔,每日早晚開窗通氣,如果在寒冷的秋冬季,需避免冷空氣直吹患者,保證室內空氣的清潔度。可應用紅外線電烤燈進行理療,烤燈與患者患處距離保持在40-50cm,照射時間為30min,每日進行2-3次。通過紅外線電烤燈理療能夠有效擴張患者血管,提升局部血運效果,防止手術區(qū)域的血管發(fā)生痙攣,提升其組織愈合效果,從而有效改善患者的術后恢復效果,提高其手功能。同時,每日對患者手部的狀態(tài)進行觀察,對于其皮表溫度、顏色進行觀察,一般而言,手術區(qū)域皮表溫度低于其他位置的溫度1攝氏度左右,如果超過1攝氏度,則說明其手術區(qū)域血運存在問題,可能會發(fā)生血管危象問題。手術位置皮膚顏色一般為淡紅色或粉紅色,部分患者可能略有青紫,如患者手術位置皮膚顏色呈現為暗紫或青色,則說明其靜脈血管流通不暢,發(fā)生靜脈危象的可能性水平較高。
手外傷患者的手功能訓練需要在醫(yī)師指導下進行,早期可實施被動訓練方式,針對患者患肢各個關節(jié)進行被動訓練,包括指關節(jié)、腕關節(jié),循序漸進地實施訓練,每日訓練2次,每次20min。隨著患者的手部功能逐漸恢復,術后14d左右可實施手關節(jié)主動訓練,要求手外傷患者自行對手部各個關節(jié)進行活動,從腕關節(jié)開始,到掌-指關節(jié)、近指關節(jié)、遠指關節(jié)等位置,從近心端到遠心端,每日活動量以患者最大負荷為宜,每日實施訓練2次,每次15-30min。術后1個月左右可對患者開展抗阻訓練,應用皮條、皮筋等物體,進行手指屈曲、內收訓練,以最大力度拉扯皮條或皮筋,保持最大張力3-4s,重復10-15次,每日進行2次。在抗阻訓練基礎之上可實施細節(jié)技能訓練,該訓練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可通過握筆、用筷、系紐扣等方式,每日訓練2次,每次20-30min左右。根據患者手功能恢復情況可應用各種輔助工具開展手功能訓練,通過握力器、握力球等物品,增加手部肌力水平與靈活性,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手部功能。
手術與創(chuàng)傷均會造成手外傷患者的疼痛,疼痛刺激下,導致患者體內5羥色胺水平升高,造成其血管收縮,不僅延長了患者的恢復時間,還會導致患者睡眠、情緒產生影響。因此,應積極對手外傷患者進行疼痛干預,降低患者的疼痛感,也能夠提高患者對于早期功能訓練的依從性。有效的鎮(zhèn)痛是患者術后重要的干預部分,能夠降低患者手術后疼痛發(fā)生率,不僅能夠保障患者手術后恢復效果,同時也能夠提高患者早期訓練的接受程度。一般而言,手外傷患者手術后早期疼痛感相對較強,一般需要實施靜脈鎮(zhèn)痛泵鎮(zhèn)痛,鎮(zhèn)痛時間在3d左右,如患者感覺疼痛難忍,可按動自控泵,少量鎮(zhèn)痛藥物進入患者靜脈,可起到鎮(zhèn)痛的效果。手術3d后患者疼痛感有所減輕,可應用視覺模擬評分量表對患者進行疼痛感評估,本量表滿分為10分,對于疼痛感較強的患者,即視覺模擬評分超過7分,患者可通過自控鎮(zhèn)痛泵將低其疼痛感;對于存在一定疼痛感的患者,即視覺模擬評分5-7分,患者可行非阿片類止痛藥物進行鎮(zhèn)痛;對于疼痛感較輕的患者,即視覺模擬評分3-5分,護理人員可給予患者實施疼痛干預,通過心理護理、分散注意力等形式降低疼痛。通過對患者實施有效的疼痛護理,可降低患者術后應激反應與焦慮癥狀,有助于提升患者的舒適度,保障患者術后盡早恢復。
綜上其述,手部是人體中十分重要的器官,無論是工作、生活之中,其使用頻率相對較高,則增加了手部發(fā)生創(chuàng)傷的風險。術后早期患者因疼痛、創(chuàng)傷、手術等因素的影響,其交感神經異常興奮,故增加了患者患肢創(chuàng)傷位置發(fā)生血管痙攣問題,不僅會增加患者血管危象發(fā)生率,也造成患者術后疼痛感提升現象,嚴重影響了患者術后的恢復效果。因此,應針對手外傷患者進行體位管理、基礎護理、功能訓練、疼痛干預等形式,可有效提升患者的術后恢復效果,促進患者手部功能盡早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