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范勇
(寧波市第一醫(yī)院神經外科 浙江 寧波 315000)
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屬于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一種分型,原發(fā)性的蛛網膜下腔出血是由于腦組織表面、腦組織底部的血管破裂,流出的血液進入蛛網膜下腔所致的癥狀,醫(yī)學上又被稱為自發(fā)性SAH[1]。急性腦積水是指顱內腦脊液的容量在短時間內增加,并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神經體征癥狀,伴有頭痛、惡心、視物模糊、雙側額頭部位疼痛等,在臥位、起床后癥狀劇烈,但處于坐位時癥狀可得到緩解[2]。本文參照相關研究結果,討論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后急性腦積水的影響因素、治療措施以及預后措施等,將該疾病的治療進展與預后影響進行綜述。
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急性腦積水臨床癥狀通常為起病急、發(fā)病快、劇烈頭痛癥狀(撕裂樣頭痛或脹痛)、嘔吐次數較多、腦膜刺激癥陽性等,部分癥狀較輕的患者還會感受到心神不寧、煩躁、幻覺等[3-4]。急性腦積水是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也是影響患者預后的重要影響因素,目前研究認為患者的年齡、性別、Hess分級、治療方式、動脈瘤特征、術后腦脊液引流狀況等具有重要的影響[5-6]。相關研究顯示,動脈瘤性蛛網膜患者下腔出血后急性腦積水的影響因素與患者Hess分級3~5級、行開顱夾閉術等有著明顯的聯系,與患者的年齡、性別、動脈瘤位置、腦脊液引流有著一定程度的相關性,且若患者伴有顱內出血癥狀,出血量多者更容易誘發(fā)蛛網膜粘連,使得腦脊液吸收障礙形成腦積水癥狀。在相關的研究報道中,發(fā)現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后急性腦積水的影響因素主要以治療方式為主,有的患者選擇開顱夾閉術,經相關研究數據統(tǒng)計得知,發(fā)生急性腦積水的概率為2.2倍。結果顯示,血管介入栓塞、Y刀的患者出現腦積水風險要低于接受開顱夾閉術[8-10]。
該病癥的治療通常以藥物治療、內科治療、手術治療為主。藥物治療可以選擇使用抗纖溶藥物,能夠抑制纖溶酶的形成,防止再次出血等,使用鈣離子通道拮抗劑治療血管痙攣、預防再次血管破裂,通過釋放腦部積存的腦脊液的方法降低顱內壓力,減少遲發(fā)性血管痙攣、預防腦疝、顱內感染以及血管再出血等并發(fā)癥[11-12]。內科治療與手術治療相似,但復雜程度降低,且無需繁瑣的手術過程,同樣的,其治療效果也不如手術治療效果。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通過腰椎穿刺術后腰大池置管持續(xù)外引流術,緩慢的放出腦脊液,減輕患者顱內壓癥狀,同時還能避免遲發(fā)性血管痙攣等并發(fā)癥,改善患者預后效果[13]。在相關研究中,通過對兩組患者實施腰椎穿刺術與腰椎穿刺術后腰大池置管持續(xù)外引流術兩種治療方法,結果顯示,腰椎穿刺術后腰大池置管持續(xù)外引流術防治急性腦積水的臨床效果更加突出[14-15]。
腦積水對于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預后有著重要的影響,但是腦積水癥狀的發(fā)生機制尚未明確,大量研究認為,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后急性腦積水發(fā)生,蛛網膜顆粒被紅細胞堵塞,致使慢性交通性積水發(fā)生。在預后護理方面,實施??谱o理措施,實時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并記錄相關數據,同時護理人員應當觀察患者的意識反應、肢體反應以及瞳孔變化等,區(qū)別因顱內高壓引起的瞳孔變化,在臨床護理過程中發(fā)生異常情況,及時向主治醫(yī)生反饋,結合患者癥狀表現實施相對應的診療措施[17]?;颊卟∏榉€(wěn)定,采用脫水劑治療腦部積水、顱內高壓癥狀,一般使用20%甘露醇、呋塞米等藥物,在用藥48小時后進行CT檢查。使用脫水劑,嚴格控制患者的攝水量,同時關注患者皮膚黏膜的變化情況,并根據CT檢查結果調整脫水劑的使用量[18]。
綜上所述,動脈瘤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后急性腦積水癥狀在診治、護理、預后等方面均秉著維護患者生命安全的理念,為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療方案,同時通過實施有效的護理措施,幫助患者改善預后,降低急性腦積水的發(fā)生率,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