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超
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珠寶學院,北京 100083
中國古代玉器是中國獨特的藝術形式,其紋飾中的傳統(tǒng)吉祥圖案表達了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在世界藝術史中,以其優(yōu)美流暢的造型、復雜多樣的紋飾獨樹一幟。中國古代玉器紋飾的歷史演變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玉器吉祥圖案源于原始社會,漢民族的先民們對自然的認知有限,認為大自然具有不為人知的力量,此時,生命的存續(xù)和強大是首要需求,圖騰崇拜、生殖崇拜、自然崇拜和神靈崇拜成為這一時期人們的祈愿。祈求神靈庇護、趨吉避兇的吉祥觀念開始萌芽,產(chǎn)生了與人的生命意識緊密相連的祈福求安的符號,包括各種形狀的動物、植物、自然形態(tài)圖形符號,這就是玉器吉祥圖案的雛形。在新石器時期出土的大部分是祭祀用玉,用來祭祀神靈、辟邪驅(qū)魔,如玉龍、玉鳳、玉琮、玉璧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紅山文化典型玉器中的玉豬龍,如圖1,整體彎曲呈C形,背部對穿雙孔,與傳說中的龍的造型相似,頭部像野豬,鼻端齊平,故稱為玉豬龍。豬在原始社會未被馴化,十分兇猛,與龍相結合,表現(xiàn)出原始先民對神靈的崇拜,以求神力庇佑,其形似人類受孕第四周的胚胎,表現(xiàn)了原始社會對生命誕生的崇拜和庇護新生命的美好希望[1]。
圖1 玉豬龍(紅山文化)Fig.1 Jade with Pig-dragon pattern (Hongshan culture)
真正意義上的玉器吉祥圖案產(chǎn)生的開端出現(xiàn)在夏商周,這一時期社會生產(chǎn)力迅猛發(fā)展,社會分工趨于分化,工藝制作水平快速發(fā)展,意識形態(tài)領域發(fā)生轉(zhuǎn)變,對神的宗教性信仰逐漸淡化,開始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由“尊神”發(fā)展為“敬天法祖”,信奉天神、地袛、祖先三位一體“天人合一”的宗教信仰。玉石成為權力、高貴身份和社會地位象征。商代文字的出現(xiàn),推動了以玉石為載體的身份象征的等級制度,形成宗法玉制。玉器形制多樣,包括玉琮、玉鳳、玉鸮等禮器,玉斧、玉鑿、玉錛等實用玉器,以及玉鐲、玉墜、玉笄等裝飾玉,并首次出現(xiàn)了玉簋、玉盤等玉容器[3]。玉器吉祥圖案多為禽獸魚蟲等動物造型,也有少量以人物造型為主的作品,獸面紋、夔龍紋、云紋普遍出現(xiàn),紋飾簡潔,形體或?qū)憣嵒蚩鋸埢蚓哂猩瓏?、神秘、恐怖、莊嚴的凌厲之美[4],強調(diào)典型特征,賦予裝飾意趣。如圖2商代的玉獸面勒,形制呈倒梯形,器身表面刻有獸面紋,以鼻梁為中線,獸角略大,眼鼻突出,雙目上揚,外眥略高于內(nèi)眥,代表著神秘和權力,是通神之物。西周時期,組佩玉、玉佩飾開始流行,圖案線條簡單、婉轉(zhuǎn)流暢,常用坡陰刻和雙勾陰線,凹凸錯落,晚期龍紋、鳳鳥紋盛行。
圖2 玉獸面勒(商代)Fig.2 Jade le with beast-face pattern (Shang dynasty)
《禮記·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行則鳴佩玉?!觿t設佩,朝則結佩……凡帶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孔子“論玉十一德”等觀點的涌現(xiàn),“以玉比德”,以君子性情的溫順純粹、寬緩和柔,與良玉“溫潤而澤”之美相契合,貴族階層佩戴玉飾,以標榜是“德”的仁人君子。君子無故,玉不去身,玉佩飾開始風靡,包括腰間玉佩和組玉佩。玉器不僅作為一種普通的器物,具有文化內(nèi)涵、美學內(nèi)涵,更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人們,尤其是上流社會士大夫階層,甚至后世幾千年中國文人的文化人格和精神內(nèi)核的構建,成了規(guī)范社會秩序的禮器。這個時期,文化百家爭鳴,社會生產(chǎn)力得到空前的解放。各諸侯國的玉器呈現(xiàn)差異風格,龍紋、蟠虺紋、勾云紋等盛行。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玉燈、雙連壁、出廓玉、出廓玉璜等新形式,如圖3。
圖3 龍鳳紋出廓玉璜(戰(zhàn)國或漢朝)Fig.3 Chukuo Jade huang with dragon and phoenix pattern(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or Han dynasty)
圖4 玉龍紋雞心佩(漢代)Fig.4 Jade jixinpei with dragon pattern (Han dynasty)
玉器吉祥圖案在秦漢時期受到儒、釋、道的影響,各種神話故事和傳說紛呈,題材廣泛,內(nèi)容相互交融,被大量運用到玉器中。這個時期,國力強盛,國家統(tǒng)一,中央集權,社會穩(wěn)定,生產(chǎn)得到恢復和發(fā)展,社會經(jīng)濟日趨繁榮,人民謀生能力增強,人們的吉祥觀念脫離圖騰崇拜轉(zhuǎn)向祖先崇拜。文字作為一種特殊的圖案大量使用,如“延年益壽”、“富貴萬歲”、“福星”、“宜有千金”、“千秋萬世昌”、“大益子孫”等大量出現(xiàn)?!案!?、“祿”、“壽”、“喜”等真正意義上的吉祥圖案已經(jīng)逐漸開始成形[7]。儒家“玉德”思想促進了如玉笄、玉帶鉤、玉劍飾等裝飾用玉的發(fā)展,組玉佩基本不見,出現(xiàn)龍形佩、雞心佩等,如圖4。玉器圖案除了戰(zhàn)國常見的螭紋、鳳紋、渦紋、谷紋、蒲紋以外,出現(xiàn)了“四靈”紋,如圖5。
圖5 和田青玉四靈紋龍紋出廓大玉璧(漢代)Fig.5 Chukuo jade bi with four spirit and dragon pattern (Han dynasty)
圖6 青玉陰刻螭虎紋劍珌(魏晉)Fig.6 Jade jianbi of incised carving with chihu pattern (Weijin Period)
玉器吉祥圖案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進入低潮期,由于戰(zhàn)亂頻繁,時局動蕩,資源流通不暢,和田玉稀少。受道家“貴生”思想及玄學的影響,人們逃避現(xiàn)實,追求益壽延年,長生不老,食玉之風流行,是玉器發(fā)展的低潮期。道家的返璞歸真思想,人們重實用性和功能性,輕裝飾,這個時期的玉器整體粗糙,多見光素無紋或簡約的線刻,如圖6的青玉陰刻螭虎紋劍珌,為實用器,表面僅有螭虎紋的簡約線刻。玉盞、玉杯首次發(fā)現(xiàn)。
玉器吉祥圖案成熟于隋唐時期,由于國家統(tǒng)一,制度完善,對外交流日漸頻繁,生產(chǎn)力得到極大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空前提高,所以世俗生活成為玉器圖案的重要題材。人們不再對上天充滿敬畏,這一時期的吉祥圖案褪去神秘恐怖感,更加貼近自然,富有生活氣息。飛禽走獸、花鳥魚蟲、人物等紋飾開始被大量使用,自然紋和幾何紋都充滿對生活的熱愛和向往,玉器吉祥圖案趨于繁榮。同時,吸收西域各族的藝術形式,玉器圖案融入了帶跨胡人、飛天、文將、武官、童子等,如圖7青玉童子騎象。
圖7 青玉童子騎象(唐代)Fig.7 Jade of child riding elephant (Tang dynasty)
玉器吉祥圖案在宋元時期步入高潮期,城市工業(yè)迅速發(fā)展,科舉制度改變,官方重文輕武,重藝術輕實用,整個社會講究人文氣息。在畫院及文人氣質(zhì)的影響下,融合繪畫技法和觀念,構圖復雜,紋樣清新淡雅、典雅秀麗,具有濃厚的繪畫趣味。完成了玉器由工藝性、雕塑性向繪畫性、書法性的轉(zhuǎn)變。在市井文化與商品化的影響下,傳統(tǒng)圖案開始帶有明顯的世俗化傾向和濃重的生活氣息,如圖8玉鴨銜蓮紋佩,一寶鴨銜蓮,線條流暢,端莊古樸。玉器吉祥圖案在平民的日常生活中得以普及。
圖9 青玉馬上封侯把件(清代)Fig.9 Green jade handgrip with mashangfenghou pattern (Qing dynasty)
玉器吉祥圖案空前的鼎盛之期出現(xiàn)在明清,形成圖盡美、意盡善的局面。這個時期,處于封建社會高峰期和末期,雅文化轉(zhuǎn)向俗文化,民眾文化心態(tài)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產(chǎn)生強烈的變化,要求滿足物質(zhì)及精神需求。在這個中華民族吉祥觀念集大成的時代,玉器傳統(tǒng)吉祥圖案呈現(xiàn)空前的繁榮景象,其題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應用十分普遍,形成“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設計思想,在玉器中體現(xiàn)尤為明顯。這個時期的玉器圖案包括了神話人物、動物、植物、器物、文字、紋樣等構圖元素。如圖9青玉“馬上封侯”把件,猴子騎于駿馬上,“猴”諧音為“侯”,“馬上”為即刻的意思,侯泛指爵位權貴,寓意為即刻加官晉爵。同時因世俗化觀念、人們對吉祥寓意的無限追求以及匠人對雕工、技法的迷戀等因素,最終導致了吉祥元素的堆砌、吉祥圖案的繁復,正如17~18世紀歐洲巴洛克時期對裝飾的過度追求,已經(jīng)偏離了對藝術本身的追求,而帶上了矯飾的意味。
總之,中國玉器圖案經(jīng)過幾千年的發(fā)展和演變,歷經(jīng)不同時期的修飾,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精神內(nèi)涵??v觀其發(fā)展歷史,歷經(jīng)原始的萌芽、發(fā)展、成熟,到明清達到鼎盛時期,其表達內(nèi)容廣泛、題材豐富,處于不斷演變和發(fā)展的過程,對中國傳統(tǒng)玉器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玉器在漫長的發(fā)展歷程中,出現(xiàn)了眾多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具有趨吉避兇寓意的玉器吉祥圖案,常見玉器吉祥圖案的素材包括植物類、動物類、人物類、文字類、器物類、紋樣類和祥禽瑞獸類,它們之間常以組合的形式進行表現(xiàn),通常借用諧音、象征、比擬、寓意和借喻等手法表達寓意,寄托人們的期冀。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各類玉器吉祥圖案構成元素如表1。
表1 玉器吉祥圖案分類及其構成元素Table 1 Classification of auspicious patterns of jade and its constituent elements
植物類:植物類紋樣在春秋戰(zhàn)國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屬于玉雕作品中受歡迎的題材,同時深受文人喜愛,其中葫蘆、石榴、松、竹、梅、牡丹等最受青睞,它們通過諧音、比擬、象征等手法表達對生命繁衍、高貴品質(zhì)、福氣幸事、財富權位的追求,常常構成的吉祥圖案為:福祿雙全、榴開百子、竹梅雙喜等。
動物紋:動物類紋樣在玉雕中運用廣泛,常見的動物元素包含鶴、蝙蝠、魚、蝴蝶、羊、鹿、獅等,其中運用了大量的諧音手法進行表義,例如蝙蝠、蝴蝶、猴、鵪鶉諧音為“?!薄ⅰ榜蟆?、“侯”、“安”等,以表達對于祈福、長壽、仕途的愿望。
人物類:玉雕中人物主要包括佛像、老人、女子、童子,包含求吉辟邪、鎮(zhèn)妖題材的福神、八仙、關公、鐘馗、財神、壽星、麻姑、劉海、送子觀音等[14]。
器物類:器物類包括爵、鼎、璧、卣等禮器,古錢、元寶等貨幣,琴瑟、磬、笙等樂器,棋、書、畫等書房雅物。
圖10 玉谷紋勒(戰(zhàn)國)Fig.10 Jade le with grain patter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紋樣類:紋樣是玉器吉祥圖案中最為常見的內(nèi)容,常常將一些動植物的自然屬性、特性等加以引申以表達吉祥寓意。包括雙喜紋、卍字紋、八紋卦、祥云紋、勾云紋、蔓草紋、回紋、纏枝紋、谷粒紋等,都是常見的吉祥紋樣,如圖10玉谷紋勒。
文字類:自秦漢以來,漢字以圖案的形式直接運用在玉器中,其中多為具有吉祥含義的的文字,如圖11白玉喜字紋佩直接使用喜字作為圖案使用,其他文字有福、祿、壽、財、吉祥如意、萬壽無疆、長命百歲等。
圖11 白玉喜字紋佩(清代)Fig.11 White jade pendant with xizi pattern (Qing dynasty)
祥禽瑞獸類:傳統(tǒng)祥禽瑞獸種類繁多,不同的祥禽瑞獸具有自身的特點,具有不同的寓意,包含了不同的人文思想。龍,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圖騰,在傳統(tǒng)文化中占據(jù)重要地位,被視為神圣祥瑞之物。玉器中龍的形象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關于龍的題材包括龍鳳呈祥、雙龍拱珠等多種題材。鳳凰是百禽之王、百鳥之首,為瑞祥之鳥,常為吉祥和諧的象征,常見的形象如鳳凰齊飛、龍飛鳳舞等。
在玉器傳統(tǒng)圖案中,常以一種或幾種祥瑞的元素(包括植物、動物、人物、文字、器物、紋樣和祥禽瑞獸等),按照特定的邏輯集中在一起組成圖式。隱喻、象征、比擬等手法拓展了吉祥寓意的表現(xiàn)維度,更好地表達了求吉的寓意。
玉器的魅力不僅在于其材質(zhì),玉器圖案作為一種比文字更為直觀的留存方式,記錄著不同時期人們的生活圖景、文化結構、民族心理、思想狀態(tài),呈現(xiàn)出多元思想的文化特征,究其心理認知機制是遠古人類對自然界和神靈的信仰經(jīng)過不斷演變至今形成趨吉避害的民族心理。在其發(fā)展歷程中,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成為玉器吉祥圖案的思想基底,其中包括傳統(tǒng)文化中儒、釋、道思想對人類的民族素質(zhì)和文化心理形成的巨大影響,在玉器圖案中均有所體現(xiàn)?!疤烊撕弦弧钡恼軐W理念在傳統(tǒng)造物領域中一直占據(jù)重要位置,其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世間萬物為一體的整體觀,對玉器傳統(tǒng)吉祥圖案的設計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在這種影響下,形成玉器吉祥圖案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和文化內(nèi)涵。
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氛圍,孕育出不同的民族觀念。它反映在民族的宇宙觀、人生觀、道德觀、宗教觀、藝術觀、哲學觀乃至整個民族信仰中[17]。其中,求吉避害的吉祥觀念體現(xiàn)出漢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民族心理,這種吉祥觀念主要利用漢民族的比附思維方式將紛呈的事物分門別類,加以梳理,從而以想象為媒介,將某些事物與吉祥征兆相關聯(lián),認為這些事物能夠帶來祥瑞吉祥,免災去禍,因此給予它們多種表現(xiàn)形式,其中就包括了玉器吉祥圖案。吉祥二字最早出現(xiàn)在甲骨文中,當時以“吉”、“祥”二字分列形式表現(xiàn)?!墩f文解字》:“吉,善也。從士口”,意思為士口所出為吉。由此可見,“吉”的本義是指無兵災,吉善之事,將其加以引申,指由士人口中所出的善言?!墩f文解字》:“祥,福也”,同樣可以引申為有福之意?!凹椤倍滞瑫r出現(xiàn),最早見于《易·系辭下》:“是故變化云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指吉事來臨之前肯定會有祥瑞之兆,我們觀事象以知情況的變化。在眾多古籍中對吉祥都有所釋義,如表2。由此可見,對于吉慶之事、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的吉祥觀念從有文字記載之前就已經(jīng)有所發(fā)展了。這種“求吉避害”傳統(tǒng)文化心理源自原始社會,先民們面對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受限于能力不足,受到自然災害、兇猛野獸等各方面的威脅,他們認為這是由于超自然力量所支配,并將這種力量具象為神、鬼、獸等。面對這樣的情況,人們寄托于祈求神靈的庇佑,通過巫術、祭祀等行為以威脅、恐嚇鬼神遠離人類,不迫害人間;或討好、祈求、供奉鬼神以求平安順利、風調(diào)雨順。在長期的社會實踐和發(fā)展中,求吉避兇的形式不斷改變、拓展,由巫術占卜、祭祀、喪葬、鬼神傳說等,逐漸外化為各種豐富多彩的吉祥圖案[18],搭載玉器、書畫、青銅器、陶瓷、瓷器、漆器等眾多種類載體,成為求吉避害意識的外在共鳴表現(xiàn)。直至今日,雖然眾多吉祥圖案已經(jīng)不再使用,但是強烈的吉祥觀念和求吉避害的心理意識未因時代的發(fā)展消逝,對吉祥的追求依然閃爍著光輝,是現(xiàn)代生活中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主導愿望。例如,龍鳳紋、雙喜紋等仍是婚慶中喜聞樂見的代表圖案,如意、福字常用于追求幸福平安生活的象征,壽桃、壽字等作為長壽的標志用于生日誕辰中。這種普遍而廣泛的求吉避害心理影響著人們?nèi)粘I畹姆椒矫婷?,是中國人共同的心理意識與精神財富,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有重要價值。求吉避害心理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本能意識,是追求理想生活的精神力量,是催生出玉器吉祥圖案文化的最根本的源泉。
表2 吉祥的釋義Table 2 Interpretation of auspiciousness
在儒家思想中,“孝”是其在早期對社會秩序的倫理設計,具有維護社會秩序和治理天下的政治作用[19]。倫理孝道占據(jù)重要地位,將宗族的繁衍,生命的延伸放在首要位置。所謂“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男女和好之喜的主要目的為提倡孝道,重視傳宗接代,對于子嗣的期望渴求來源于先民在原始社會中的生命意識,保護和延續(xù)生命為主要的生命主題。正因為如此,出現(xiàn)關于送子題材的玉器。如圖12“瓜蝶佩”,由瓜果和蝴蝶組成,取瓜果的“瓜”與蝶的諧音“瓞”,寓意為“瓜瓞綿綿”,祝頌子孫昌盛。儒家思想,實現(xiàn)了神權向人權的轉(zhuǎn)變,建構了人生價值體系,其“入世思想”提倡“仁義”,重視“德行”。管子、荀子以玉比人,以玉載德,提出“玉九德”、“十一德”等玉德為玉注入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在儒家來看,天是道德觀念和原則的本原,人心中天賦地具有道德原則[20]。在這種比德觀念和“天人合一”的價值觀念下,“君子比德以玉”成為君子道德修養(yǎng)的標準。由此,在玉器圖案中有大量關于崇高品質(zhì)的題材,如圖13松、竹、梅,以枝葉常青的松柏、經(jīng)冬不凋的竹子和傲霜開放的梅花象征蒼勁偉岸、虛懷亮節(jié)、高蹈脫俗的品質(zhì)。儒家的等級觀念認為,人倫關系不外乎“五者”之關系,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在《舉賢良對策》中,董仲舒提出的“道之大原蓋出于天”的命題,把倫理綱常中君與臣、父與子、夫與婦的倫理道義歸于天的選擇,從而使人們遵守“禮法”,遵守“道義”,為封建社會的等級秩序提供天道的根據(jù),形成宗法玉制[21],具有嚴格的禮玉制度,引導人們重封建等級秩序和強化儒家的道德規(guī)范。
圖12 白玉雕瓜蝶佩(明代)Fig.12 White jade pendant with melon and butterfly pattern (Ming dynasty)
圖13 青玉浮雕松竹梅鶴圖花插(清代)Fig.13 Green jade flower vase of embossed with Songzhumeihe pattern (Qing dynasty)
道教在中國古代神靈崇拜基礎上,以中國古代方先道、黃老道等思想為基石,吸納戰(zhàn)國以來的神仙方術以及巫術形成?;谧匀恢髁x的原則,用自然的“道”來闡釋“與天為一”。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認為天地萬物與“我”是統(tǒng)一和諧的有機整體[24]。因此,道家將玉德理念比附到神圣先人的身上,追求延生養(yǎng)命、長生不老、羽化成仙,追求“樂生”、“貴生”、“重生”[25]。在道教思想的影響下,人們開始脫離了禮玉制度,著重于人本身和自然。道教崇玉的思想,崇尚玉的神秘性和實用性,由此,玉器成為道教“仙道貴生”思想信仰的表達載體,其融合了現(xiàn)實生活和宗教思想的意識形態(tài),成為人們在戰(zhàn)亂生活中益壽延年、攘除災禍的生活理想,滿足了人們懼死樂生、希望得到飛升的渴望。玉器中有眾多關于祈壽和神仙人物的主題,如圖14玉壽星翁,一鹿臥地,壽星坐于鹿背,壽星形作長頭、大耳、尖鼻,長髯飄于胸前。壽星代表長壽的寓意,鹿諧音為“祿”,二者寓意為福祿。其它圖案有壽字紋、壽字、八仙等。此外,玉器圖案中出現(xiàn)大量被賦予道教教義的作品,如“福祿壽喜”、“吉祥如意”、“吉星高照”等,表現(xiàn)了道家對美好生活的祈愿。
佛教從古印度的傳入是中華文化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外來文化的輸入,在其發(fā)展中,儒道的排擠刺激了佛教的發(fā)展,使佛教融合了中華民族的信仰和思維習慣。經(jīng)東漢、魏晉、南北朝的興盛發(fā)展,形成濃厚的尊佛氛圍。根據(jù)中國人的尚玉觀點,人們將玉石看作人與神之間進行交流溝通的媒介,將人的愿望、祈盼、信仰傳達于神佛,以獲得庇佑。因此佛教在玉器中具有顯著的影響,雕刻玉佛之風盛行,出現(xiàn)了大量關于佛教題材的形式各樣、異彩紛呈的作品。如玉石雕刻的觀音、彌勒佛、彌陀、釋加牟尼、佛像、飛天等與佛教典故相關等宗教人物形象,如圖15。佛教倡導與人為善、生死輪回、因果相報、般若空性、積攢功德和積善修行,提出了“天人合一律”的“天人合一”觀,認為人與自然、宇宙是一體的,其來源于本性,需通過修行回歸本性,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27]。
圖15 和田玉雕座蓮佛像(唐代)Fig.15 Hetian jade statue with lotus buddha (Tang dynasty)
中國玉器吉祥圖案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吉祥圖案逐漸以豐富的內(nèi)容、多樣的形式和深刻的含義強化了其文化意蘊,展現(xiàn)了我國民族文化群體的本源宇宙觀、價值觀、美學觀、心理情感和民族精神,呈現(xiàn)出了獨特的形式特征[29]。中國玉器吉祥圖案具有形象性和表意性結構,“形”主要是指外在形象與組織結構,“意”表現(xiàn)為玉雕吉祥圖案承載的寓意,“形”與“意”相輔相成,巧妙結合。“形”包含了異彩紛呈的視覺元素,取自世間萬物,極具氣韻,使玉雕吉祥圖案的“形”凝結天地靈氣,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意”通過“形”進行表義,因物喻意,物吉圖祥,將“形”、“意”融為一體,是吉祥圖案的靈魂所在,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在歷史長河中深受世人喜愛。在玉雕吉祥圖案中“形”與“意”的表達常借助多樣統(tǒng)一、對稱均衡、反復節(jié)奏、具象抽象等造型藝術展現(xiàn),這種追求和諧、均衡、韻律的藝術效果,與傳統(tǒng)文化的中庸之道追求和諧性、整體性相一致,從而“形”與“意”自然交融,使玉器吉祥圖案形神兼?zhèn)洹?/p>
多樣性體現(xiàn)在玉器圖案中各構圖元素的大小、高低、長短、方向、曲直、疏密、色彩、簡繁、形態(tài)以及造型之間的對比,從而產(chǎn)生視覺上的差異效果,比如,高與低之間配置不高不低物,使高與低強烈對比之間形成調(diào)和。統(tǒng)一體現(xiàn)在玉器圖案中各構圖元素的大小、高低、長短、方向、曲直、疏密、色彩、簡繁、形態(tài)和造型之間的相似性,利用相似元素使整體圖案更加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增強整體感。多樣與統(tǒng)一是玉器吉祥圖案構成法則的具體表現(xiàn)之一。如圖16碧玉魚鳧龜紋三獸耳活環(huán)扁壺,使用了魚、鳧、龜、獸面紋、卷草紋、蟠螭紋、幾何紋等多種紋樣,增強多樣性,以平行排列的方式將不同形態(tài)圖案間的對比形成調(diào)合,強化作品的統(tǒng)一性。
對稱性是指玉器吉祥圖案中在某條中心線兩邊以相等權重的方式安排構圖元素,使之形成上下或者左右同等同量的美學形式。如圖17,良渚文化出土的玉鳥,以左右兩邊一樣的形式表現(xiàn)。均衡意味著視覺的平衡性,是一種等量不等形的美學形式,構圖元素排列自由,大小多樣、數(shù)量不等,常使用大小、高低、長短、方向、曲直、疏密、色彩、簡繁、形態(tài)、造型和亮度等進行視覺力量平衡與調(diào)和,達到一種既靈動又相對穩(wěn)定的心理感受。如圖18,紅山文化中的玉鳳,左右上下并非等形,鳳尾面積大,視覺力量重,鳳頭小,視覺力量小,其以鳳尾向右下內(nèi)扣和鳳頭向左上內(nèi)扣的造型減弱鳳尾的視覺重量,加大鳳頭的視覺重量,從而達到視覺上的平衡性,增強作品的視覺穩(wěn)定感。
圖16 碧玉魚鳧龜紋三獸耳活環(huán)扁壺(清代)Fig.16 Jade flat kettle of three beast ears with fish、mallard and turtle pattern (Qing dynasty)
圖17 玉鳥(良渚文化)Fig.17 Jade bird (Liangzhu Culture)
圖18 玉鳳(紅山文化)Fig.18 Jade Phoenix (Hongshan Culture)
反復是指在玉器吉祥圖案中特定的線條、圖案、形狀等構圖元素重復出現(xiàn);節(jié)奏是指構圖元素在大小、高低、長短、方向、曲直、疏密、色彩、簡繁、形態(tài)、造型方面具有周期性或者連續(xù)性的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使人產(chǎn)生視覺節(jié)奏感。如圖19,在良渚文化出土的神人獸面玉琮中,神人獸面紋重復出現(xiàn),并且以兩排八列的形式進行排布,神人獸面紋以一大一小交替分別圍繞在玉琮的方柱形體和圓柱體上,使其具有周期性的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加強秩序感和節(jié)奏感。
圖19 神人獸面玉琮(良渚文化)Fig.19 Shenren shoumian yucong (Liangzhu Culture)
具象通常指未經(jīng)提煉加工的原型,即使用自然形態(tài)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34]。在玉器吉祥圖案中有大量自然形態(tài)的具象體現(xiàn),包括人像、動物類題材。如圖20,商代婦好墓出土的圓雕跪坐玉人,玉人身體、衣飾、發(fā)形的雕琢一絲不茍,近乎寫實。抽象通常指忽視自然形態(tài)中非典型的特點,強化其中某一典型性特性或特點加以簡化提煉、變形、夸張和組合形成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例如玉器吉祥圖案中的幾何紋、蔓草紋、纏枝紋、蟠虺紋等都是對于動植物的自然屬性進行歸納引申而來。如蟠虺紋,是對蛇形象的提取,抽象為卷曲長條形,頭部簡化為三角形或圓三角形,圓眼突出,如圖21戰(zhàn)國時期的玉蟠虺紋勒。
圖20 圓雕跪坐玉人(商代)Fig.20 Jade of round-sculpture with kneeling man (Shang dynasty)
圖21 玉蟠虺紋勒(戰(zhàn)國)Fig.21 Jade le with panhui patter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縱觀玉器傳統(tǒng)吉祥圖案的演化歷程,它源于遠古時期的求生意識,歷經(jīng)萌芽、發(fā)展和成熟期,鼎盛于明清,其圖案題材不斷拓展、融合,處于不斷演變和發(fā)展的過程,創(chuàng)造出眾多以植物類、動物類、人物類、文字類、器物類、紋樣類、祥禽瑞獸類及組合類吉祥圖案,借用諧音、象征、比擬、寓意、借喻等手法,以形載意,因物喻意,物吉圖祥,二者相得益彰,將趨吉避害的民族心理、儒釋道學說和天人合一哲學思想之間融匯貫通,形成了中國人獨有的精神文化內(nèi)核。
玉器傳統(tǒng)吉祥圖案內(nèi)容博大精深,造型華麗豐滿,具有廣泛的題材、多樣的形式、深厚的內(nèi)涵和經(jīng)久不衰的鮮活魅力,融合鬼斧神工的玉器雕琢技藝,直至今日仍綻放于世界藝術之林,對后世玉器圖案的發(fā)展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明清的玉器設計對吉祥圖案形式與雕工的追求達到了頂峰,但受世俗化的影響、人們對吉祥寓意的無限追求以及匠人對雕工、技法的迷戀,最終導致了吉祥元素的堆砌、吉祥圖案的繁復,正如17~18世紀歐洲巴洛克時期對裝飾的過度追求,已經(jīng)偏離了對藝術本身的追求,而帶上了矯飾的意味。黑格爾曾經(jīng)說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人們只有深耕于本民族文化土壤,并系統(tǒng)地探究玉器傳統(tǒng)吉祥圖案深層的形成與演化機制,才能借古鑒今,在設計中對傳統(tǒng)文化實現(xiàn)有效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換,真正的繼承并發(fā)揚吉祥圖案全新的藝術價值。